「等過完年我就開始減肥!「
「新的一年我一定要每天讀書充實自我!「
「2023,我一定要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不荒廢任何一天!「
過年時期被暗暗許下的那些「誓言「,你是否還記得呢?第一天先好好睡到自然醒,起來給家裡做個大掃除;第二天早起去逛逛所在城市的博物館;第三天約上三五好友聚聚餐敘敘舊;第四天撿起之前看了一半便擱置的小說繼續閱讀......
在一個新的節點立下雄心壯志,寫下對生活嶄新的計劃,似乎是許多人的習慣。
圖片來源:pixabay
每個人的計劃都看起來充實而又豐富多彩,我的朋友 L 女士也不例外。
當她今年過年期間第三次將修改好的計劃表發給我時,我依舊敏銳地發現,「看完《被討厭的勇氣》並寫一篇書評」、「拍一個出遊 vlog 」和「學習烘焙並做些曲奇、司康贈予好友」,分別在上個五一假期、中秋節和去年春節假期的計劃表中出現過了,而時至今日依舊沒有完成。
說實話,我對她的這種表現早已習以為常。
畢竟她總是這樣懷揣著一腔熱血地制定計劃,一股腦地將想做的事情全都羅列出來,到了真正該行動的時候便又興致缺缺,選擇逃避。計劃沒完成,事後又開始焦慮懊悔,然後繼續抱著「下次一定」的心態去制定下一階段的計劃與目標。
不過人們會這樣也許很正常,因為:
Hayakawa 提出的居先理論(proirtheory)認為:人們從根本上就對勤奮、努力感到厭惡,因為勤奮意味著消耗能量,而人們總是傾向於最小耗能,因此會更願意節制付出。
但是長期陷入這樣的循環中,不僅容易給自己帶來不好的情緒體驗,也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比如,一直逃避、懶得著手寫論文或是做工作,到 deadline 了才不得不強迫自己打起精神去做,即便最後按時完成了任務,也有很大機率產出低於自己水平的結果。還有可能為了完成既定任務而連軸轉、打疲勞戰,損害身體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為了避免負面影響的出現,我們還是需要給生活加一點點勤勞,來保持正向循環。
想了解自己真實的勤奮度水平嗎?想了解是什麼導致自己變得拖延嗎?想要獲得能激發自身潛力的建議嗎?
快來「勤勞指數測試」中找到答案吧~
「想改善懶惰?測一測你的勤勞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