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走近科學》是「標題黨」的鼻祖。
這個節目經常起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標題,片頭展示一些超自然的現象,分上中下三集進行解謎。
比《名偵探柯南》還玄乎,可最後的真相,往往讓人啼笑皆非。
有一期節目叫《天降藍冰》。
天空一聲巨響,藍色冰塊從天而降,村民紛紛品嘗,大爺稱每天舔一舔,能包治百病。
最後的真相是,這些藍冰是飛機航班上處理過的人體排泄物。
有一期節目叫《半夜「鬼」拉燈》。
家中的燈經常半夜亮起來,老人嚇得生病住院,專家來了也解釋不了。
最後的真相是,家裡的開關螺絲鬆了。
有一期節目叫《詭異的帶電村》。
無錫的一個村莊,似乎被某種神秘力量控制。
拿測電筆在空氣、窗戶、泥土裡都能檢測到電,一時間人心惶惶。
最後的真相是,測電筆壞了。
重複的套路下來,很多年輕觀眾也就厭倦了。
其實《走近科學》也有自己的苦衷。
這檔節目的受眾,涵蓋各個群體,其中農村中老年人占大頭。
他們很容易相信封建迷信。
現實中農村也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傳說,背後的真相,往往就像節目裡呈現得那麼荒謬。
所以這個節目在年輕人看來很可笑,但其實幫助一大批中老年觀眾,破除了鬼怪迷信思想。
不過礙於大眾輿論,這檔節目後期,也開始調整。
捨棄獵奇風格,轉而探究超級水稻、鐵軌這類工業及自然的奧秘。
收視率自然可想而知。
於是,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學》停播。
不過消失3年後,有一部「電影版」的《走近科學》,卻悄然登陸了各大院線。
片名就叫《宇宙探索編輯部》。
看故事簡介,還真是「走近科學」那一套,講的是一個民科,尋找外星人的故事。
再看演員陣容,幾乎沒有一個知名演員。
似乎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部小成本荒誕喜劇,在電影市場,掀不起什麼浪花。
可影片上映後,卻口碑炸裂。
豆瓣開分高達8.7分,目前穩定在了8.4分,已經是2023上半年華語最佳。
全片最大牌的,不是主演楊皓宇,而是《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他在拍攝《流浪地球2》的同時,擔任了本片的監製,還友情客串了一個角色。
片中他飾演的是《流浪的球》導演,增加影片「星味兒」的同時,也給影片帶去了不少笑料。
本片還在全國各大高校路演,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其中在清華路演時,楊冪都作為普通觀眾,自發前去捧場。
觀影結束後,大家普遍的評價是,這部「走近科學」竟然用最荒誕的方式,拍出了國產片少見的高級感。
不同觀眾的觀影體驗,也完全不同。
有人看得雲里霧裡,有人看得捧腹大笑,還有人看得熱淚盈眶。
而對於影片的解讀,更是五花八門。
有人說,本片的主角唐先生,其實就是《hello!樹先生》里的樹先生。
有人說,本片的故事是帶有荒誕感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還有人,從拍攝手法上分析,說看到了《中邪》《路邊野餐》的影子。
真應了那句「橫看成嶺側成峰」。
那麼《宇宙探索編輯部》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皮哥覺得,這部影片好就好在,提供了多義性的解讀空間。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在皮哥看來,影片至少有三個版本的解讀。
這三個版本,層層遞進,越品越有味道。
版本1.0:如何放下喪女之痛
郭帆是《流浪地球》的導演,也是《宇宙探索編輯部》監製。
這不是巧合。
兩部影片,可以看作是科幻片的一體兩面,本質上都是在探討「人和宇宙的關係」。
只不過,《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
它是「從內向外」擴展,將「家園」的概念,擴展到了整個宇宙。
「帶著地球流浪」,展現了東方式的浪漫主義,走的是大格局。
而《宇宙探索編輯部》另闢蹊徑。
當它與「民科」、「荒誕」、「精神病」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註定了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軟科幻電影。
它是「從外向內」挖掘。
將「尋找外星人」這麼一個飄在天空中的概念,拽回到「女兒自殺後,自己尋找內心救贖」這麼個接地氣的苦情故事上。
走的是小情懷。
它用《走近科學》的方式進行敘述。
表面的故事,越是荒誕離奇,背後的情感越是真摯感人。
這也是本片最能引起普通觀眾共鳴的點。
我們細看具體情節,大家就更能理解了。
主角唐志軍(楊皓宇 飾)是科幻雜誌《宇宙探索》的主編。
他痴迷於地外文明數十年,導致妻子和他離婚,女兒抑鬱自殺。
尋找外星人成為了他唯一的情感寄託。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傳統雜誌社日漸式微。
唐志軍像被新時代拋棄的舊時代遺民,窮困潦倒。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了疑似宇宙的信號,便召集一幫夥伴,踏上了尋找外星人的旅途。
整個故事分成明暗兩條線。
明線上,老唐身邊跟著幾個人。
分別是他的同事秦彩蓉,UFO愛好者那日蘇,抑鬱症女孩兒曉曉,頭戴高壓鍋的孫一通。
這個組合,簡直是「失意者聯盟」。
他們不好好討生活,去找外星人,普通觀眾是很難理解的。
暗線上,這幾個人物,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小伙子那日蘇是UFO愛好者,也是社會邊緣人物。
他口吃,是主流社會的「失語者」,象徵著主角老唐的同類。
戴高壓鍋的孫一通。
他和主角一樣遭遇了貧困和親人的離世,用詩歌找到了情緒的出口。
他象徵主角的啟迪者,老唐從他身上,找到了啟發:
「數學太確定了,我學不好,我還是更喜歡語文。」
最後他就是用給女兒寫詩的方式,找到了自我的救贖。
女孩兒曉曉,是主角亡女的映射。
她飽受抑鬱症困擾,全程冷眼旁觀了老唐的瘋癲行為。
兩人的相處模式,其實就是女兒生前和父親相處的方式。
如影隨形,卻又若即若離。
同事秦彩蓉,是主角前妻的映射。
兩人克服現實的困難,一同上路,一路爭吵,一路相隨。
最終還是敵不過殘酷的現實。
她輕舟遠航,他繼續跋涉,從此天各一方。
明白了這些象徵意味,整部電影便有了一個易讀版本——
主角唐志軍無法承受喪女之痛,踏上了救贖之旅。
一路上,他從路人身上,找到了妻女的影子。
體驗過曾經的傷痛後,終於在同行者和啟迪者的陪伴下,和自己的內心完成了和解。
版本2.0:如何作為異類,在人群里生存
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一個版本,那就是把天上的東西強行拽到了地面上。
是接地氣了,但也浪費了,這麼一個天馬行空的想像。
導演顯然不滿足於,講述一個絕望之後尋找救贖的故事。
《海邊的曼徹斯特》講過,《地久天長》講過,甚至大部分的公路片也都講過。
再多的包裝,也遮不住陳詞濫調散發的酸臭味兒。
那麼一個進階版本就是,影片其實講述的是,一群異類該如何在主流社會裡生存。
是的,影片中的角色,幾乎全都是社會的異類。
他們擁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不被周圍人理解。
可又無法掌握話語權,為自己辯解。
終於在一次次的內耗中,燃盡了自己的青春與夢想。
在現實中,這群螻蟻,註定要自生自滅。
在電影中,他們要麼像賈樟柯鏡頭下的小武,被社會排擠,最後在眾人的圍觀下,縮成一隻螞蟻;
要麼像樹先生,善良被一次次辜負,最後被逼成了精神病人。
而在《宇宙探索編輯部》里,這群無處安放的逐夢人找到了靈魂的落腳處。
他們聚在一起,來了一個《飛越瘋人院》式的壯舉。
所有不被外人理解的夢想,被抽象成了一個個具體的符號:
電視機的雪花點,連接著宇宙,尋訪鳥燒窩,遇到異象。
花520元,買「外星人」被嘲笑,看麻雀爬滿了石獅子,忽然頓悟,騎著毛驢趟過溪流,取得真經……
很多人看哭,大概就是看懂了這個版本。
有沒有外星人存在,不重要。
一個人有沒有資格,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去追逐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才重要。
巧妙的是,這個團隊中,還有一個直人秦彩蓉。
她就是我們現實中的俗人。
每當團隊跑偏的時候,她總能站出來補刀。
「愛無法發電,但是牛糞可以發電。」
類似這樣的金句層出不窮。
有這麼一個直人在,那些怪人的怪就好像有了一個參照系,他們的行為,也變得生動立體起來。
不過這樣的超現實手法,並不罕見。
路遙《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安遇見了外星人;
賈樟柯《三峽好人》里,韓三明看到了上升的火箭。
其實都和本片中失意人尋找外星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版本3: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再提高一個層級,從天空突破大氣層。
那麼創作者,就站在了宇宙的維度,俯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也發出了終極一問: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的英文譯名叫「Journey to the West」,中文名就是《西遊記》。
導演孔大山自己也坦言,他就是按照《西遊記》的方式去構思人物的。
主角唐志軍,姓唐,既讓人想到唐僧,又讓人想到唐·吉坷德。
一個尋找真經,一個對抗時代,全都在苦苦求索。
而影片中的唐志軍,可以看作他們的結合體。
啟迪者孫一通,導演透露,這個角色代表的是孫悟空。
他是團隊中最具前瞻性的角色,他用詩歌破解了這些人心中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孫一通頭上戴著一頂高壓鍋,非常惹眼。
導演說這個造型,參考了80年代流行的「氣功熱」。
但導演沒說的是,這個角色造型,像極了詩人顧城。
顧城也是80年代的風雲人物,他也是那個時代的異類。
他寫出了最漂亮的詩句,但也干出了最荒唐的事兒:殺死妻子,然後自縊。
影片中探討人和宇宙的關係,片尾給出了答案——
浩瀚的宇宙不斷縮放,最後變成了人體的一段DNA。
人或許很渺小,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宇宙。
而顧城的詩歌《遠和近》也有類似的表述: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此外,口吃的那日蘇、沒有存在感的曉曉,會讓人想到,無法言語的白龍馬、默默無聞的沙和尚。
這麼看的話,整部電影就超脫了個人的悲歡,變成了一群理想主義者對未知宇宙的探索。
影片沒有太多特效。
為了增加那種不真實感,導演多次使用了跳切的拍攝手法,營造出那種似真非真的恍惚感。
當然也讓很多觀眾看得頭暈目眩,甚至有人看得嘔吐了。
導演在構圖的運鏡上,借鑑了畢贛的拍攝手法,打造了一個詩意又帶有鄉土氣息的世界。
而為了增加真實感,導演採用了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在這場冒險之旅中,觀眾也作為參與者參與進來。
好幾個鏡頭,主角直接對著鏡頭念對白,好像在和觀眾對話。
有一幕孫一通讓大家閉上眼,
周圍人閉上後,他還特意對著鏡頭說了句,「你也把眼睛閉上」。
觀眾能瞬間被拉進這情境之中。
主演楊皓宇也貢獻了最精彩的表演。
他演的主角唐志軍,既荒誕又真實,每個人都能從生活里找到真實的原型。
就像影評人史航評價的那樣,「他讓你覺得你有過這樣一位長輩,就是最近失去了聯繫。」
這位寶藏演員總是在影視劇里出演配角。
這一次終於找到了一個最貼合他的角色,表演上大放異彩,值得一個影帝提名。
最後,影片也告訴我們——
人生或許毫無意義,而尋找意義的過程,就成為了最大的意義。
就像電視機里的雪花點。
本身毫無意義,但在主角老唐看來,它就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暉。
這是多麼浪漫的表達。
總之,《宇宙探索編輯部》是一部由淺入深的電影。
表面看就是一部「走近科學」,但細細品味,至少能看出三個版本的故事——
父親悼念亡女,失意者抱團取暖,理想主義者探索宇宙。
每深入一次,你都會獲得新的體驗。
這種充滿靈氣、餘韻悠長的影片,是當下電影市場最為稀缺的。
你看過這部電影嗎?
你看懂了哪個版本,或者說,你還能看出哪些版本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