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議對|《當代詞綜》與史觀、史識問題

2023-08-03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施議對|《當代詞綜》與史觀、史識問題

內容提要:

歷史為提供機會,機遇須及時把握。網上推薦語稱,《當代詞綜》的編纂創造了「可一而不可再」的機會。「可一而不可再」,當中的「一」和「再」,包涵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可與不可,表示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當代詞綜》當時得令,既通過朋友圈,多方索求,集思廣益,又通過立場及觀點的檢討及調整,確立當代詞的歷史地位,把握先機,為中華詞苑保存一代文獻。這是一代倚聲家共同創造、共同見證的結果。隨著時空推移,某些先天條件已經消逝,其所積累經驗以及經由編纂出版所構成一整套詞史架構,有的能夠複製再造,有的已一去不復返。可與不可,均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本文擬從《當代詞綜》的朋友圈以及史觀、史識入手,對於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希望為對於這一議題感興趣的朋友提供參考。

關鍵詞:可一而不可再、朋友圈、史觀與史識、機會與機遇

關於《當代詞綜》,網上有一段推薦語。曰:

中華詩詞在當代飽歷艱險,可謂死而復生。開放改革後,有關詩詞作品之各種出版物,多不勝數。但較為嚴肅的選本、讀本,卻甚難得。《當代詞綜》即是難得之作。此編採輯,嚴守法度:必須符合格律,必須言之有物,必須有意境。《當代詞綜》的編纂創造了可一而不可再的機會。編纂者憑藉個人的膽識與學力,集合眾多前輩的經驗,多方索求,集思廣益,成就此編。

機會與機遇

──關於《當代詞綜》答客問

施議對

二、《當代詞綜》與史觀、史識問題

若問:何謂史觀與史識,其與《當代詞綜》的編纂出版有何直接關聯?

曰:史觀與史識,籠統地講,就是對於歷史的觀點,或看法,如胡適所云「歷史的見解」(胡適《詞選》序),而具體講則應包括兩個部分,觀和識,即觀察和識別。觀察是對於某一歷史時段相關人物、事件的觀看和定性,識別是對於某一歷史時段相關人物、事件的分析與綜合。就《當代詞綜》而言,其觀察與識別,主要體現在對於「當代」二字意涵所作界定及對於當代人物世代傳承的劃分上。

《當代詞綜》凡例第一則稱:

本編題為《當代詞綜》。名曰「當代」,雖已超出一般意義上所謂「當代」範圍,例如編中作者最早出生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離清王朝滅亡還有整整半個世紀,似不宜以「當代」相概括,然以作者活動年代論,編中作者出生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者,部分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者,許多目前(1988年)仍健在。即編中作者絕大多數都在一般意義上所謂當代社會中生活,其創作活動及詞業建樹均屬於今天。因此名之《當代詞綜》,正是為突出「今天」,體現其時代精神。當然,還有部分作者於1949年以前逝世,但他們有的比目前仍健在的作者後出生,如果僅僅以是否進入當代社會為標準加以取捨,就有不少作者將無所歸依。本編將這些作者和比他們早出生而又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作者一起,統統劃歸「當代」。至於晚清四大詞人中的朱祖謀與況周頤,生活年代與編中某些作者年代相仿,其作品概不闌入,以示「新」與「舊」的區別。

這段話先是為《當代詞綜》正名,謂其名曰「當代」,雖已超出一般意義上所謂「當代」範圍,但仍名其曰「當代」。而後,為「當代」二字確立義界,謂其所指,主要取決於作者活動年代,看其是否在一般意義上所謂當代社會中生活,其創作活動及詞業建樹是否均屬於「今天」,但也不能僅僅以是否進入當代社會為標準而加以取捨。這是「當代」二字義界確立的主要依據,也是裁斷其是否合符資格進入「當代」的決定性因素。此外,凡例還以晚清四大詞人為參照,劃分古今,為「當代」二字樹立標誌。即以四大詞人為倚聲填詞史上古與今的分界線,將四大詞人及四大詞人之前的歷史時段標定為古代,四大詞人之後的歷史時段為當代。經由主證及旁證所作規範及參照,既說明「當代」是作者當下生活的年代,又說明當代是與古代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當代與古代,各自代表一個歷史時段,當中的人物及事件,共同構成一段歷史。因而,可以斷言:《當代詞綜》以「當代」為標榜,表示「當代」這一歷史時段,上自1855年(清咸豐六年),下至「今天」。1855年(清咸豐六年)及其稍前或稍後,這是晚清四大詞人的出生年份,為起點的上限;「今天」為終結點。起始與終結,為《當代詞綜》的「當代」限定範圍,確定性質,表示這是當代詞的一部選本。這就是對於「當代」二字意涵所作界定。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晚清四大詞人,這是龍榆生先生提出的一個命題。1930年(民國十九年),龍榆生髮表《清季四大詞人》一文,指王鵬運、文廷式、鄭文焯、況周頤為清季四大詞人,但不包括朱祖謀,因朱當時仍健在,不具於編。唐圭璋先生加入朱祖謀,合稱五大家(見下文),實際上仍依龍說。《當代詞綜》前言於四大家外,將文廷式附錄於後,亦依龍說。此處依舊例,仍稱「晚清四大詞人」。此其一。其二,以1855年(清咸豐六年)作為四大詞人的出生年份,只是作為一個公約數,一種標誌,表示這是古與今的分界線。

以上的主證及旁證,為《當代詞綜》的「當代」設定義界。表示:「當代」這一歷史時段,是自1855年(清咸豐六年)以來,直至於「今天」的一個歷史時段;這一歷史時段的倚聲填詞,屬於當代詞。這是站在「今天」的立場,對於「當代」這一歷史時段相關人物及事件所作觀看及定性。這就是一種歷史的觀點。以下說人物世代劃分,即所謂分期與分類問題。

1983年9月23日,唐圭璋先生來函曰:

晚清庚子以來,朱、況、王、鄭、文五大家可算第一輩,吳瞿安、邵次公、喬大壯、汪旭初、陳匪石、向仲堅、孫浚源可算第二輩,龍、夏、仲聯、季思和我可算第三輩,吳調公、霍松林則是後起之秀了。

唐圭璋說晚清庚子以來詞壇,將王、文、鄭、朱、況五大家及五大家之後吳瞿安(梅)、邵次公(瑞彭)以及龍(榆生)、夏(承燾)諸輩,分隔開來,表示由古到今的傳承,並對五大家及五大家之後的人物世代初步作了規劃。即:第一輩,王鵬運、文廷式、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第二輩,吳瞿安(梅)、邵次公(瑞彭)、喬大壯(曾劬)、汪旭初(東)、陳匪石(世宜)、向仲堅(迪琮)、孫浚源(明楊)等;第三輩,龍(榆生)、夏(承燾)、(錢)仲聯、(王)季思、唐圭璋等。之後,統稱「後起之秀」。

《當代詞綜》世代劃分大致依唐說,亦仍未清晰劃分。今據拙撰《歷史的論定:二十世紀詞學傳人》,將《當代詞綜》的人物世代劃分如下:

第一代,1855年(清咸豐六年)至1875年(清光緒元年)出生作者;

第二代,1875年(清光緒元年)至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生作者;

第三代,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至1915年(民國四年)出生作者;

第四代,1915年(民國四年)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出生作者;

第五代,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至1955年出生作者。本編領銜作者王允皙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出生,為詞綜作者的第一代;殿軍懷霜於1941年(民國三十年)出生,為詞綜作者第五代。

對於以上劃分,拙著《歷史的論定:二十世紀詞學傳人》曾有說明:

《當代詞綜》的編纂,以1862年(清同治元年)進行斷限。自此以後

出生作者屬於當代,此前則非當代。為表示「新「與」舊「的區別,此前出

生作者,例如王鵬運、文廷式、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他們的作品概不

闌入。參照《當代詞綜》的斷限,我將二十世紀詞學傳人劃分為五代。所謂

代,相當於輩份。非一生、一世,或者一個時代。作者的出生年份,非以單

個人計。因此,一百年的五代,不是從1862年(清同治元年)起,而是從

1855年(清咸豐六年)起。清季五大詞人於這一年的稍前或者稍後出生。

這是一代人的共同標誌。一代二十年,就從這一年開始。編纂《當代詞綜》,將五大詞人作為舊時代的人物而排除在外;敘說二十世紀詞學傳人,五大傳人儘管仍然是舊時代的人物,卻將其作為第一代的代表而列居榜首。因為二十世紀這一概念,與我所界定大當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相同。大當代的概念,著眼於「新」,二十世紀既是個「新」與「舊」互相交替的世紀,又是個「新」與「舊」並容的世紀。故此,敘說五代傳人,必須從舊的一代開始。

這段話表示,《當代詞綜》的「當代」,是一個「大當代」,其所承載當代詞(今詞)及當代詞學(今詞學)的發展歷史,同以1855年(清咸豐六年)為起點,但二者步調則稍有不同。當代詞(今詞)以1862年(清同治元年)出生的作者王允皙領銜,作為詞史開步的第一個標誌,而非起點;當代詞學史(今代詞學史)以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王國維發表《人間詞話》倡導境界說,作為當代詞學(今代詞學)創立的標誌,亦非起點。至若王鵬運、文廷式、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諸輩,或稱四大,或稱五大,乃因語境變換而變換,實際所指並無變換。

總之,通過對於「當代」二字意涵所作界定及對於「當代」範圍內人物世代所作劃分,中國倚聲填詞史上關於「當代」這一歷史時段,其起始及終結,已明確裁斷,其相關人物及事件也已經到位。兩個方面,觀察與識別,體現一定史觀與史識。這是《當代詞綜》據以作為編纂出版的指導思想,也是《當代詞綜》這一當代詞總集所以創造「可一而不可再」機會的另一原因。

施議對 台灣彰化人,出生於福建晉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副研究員,澳門大學原中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師從夏承燾、吳世昌研治詞學。有《詞與音樂關係研究》以及《能遲軒集句詞》等多種著作行世。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