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監製的《雪迷宮》熱度反響平平,問題出在哪兒?

2024-09-09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山今/文)

《雪迷宮》沒能接住《邊水往事》。

據云合數據顯示,上線6天的《雪迷宮》,正片有效播放的最高排名僅第四,其市場占有率為10.1%,只比完結多日的《邊水往事》高出2.2%。而在劇集熱度頻繁破萬的播出平台,《雪迷宮》站內最高熱度僅有9117。

同為名導監製,同為「白夜劇場」新作,《雪迷宮》和《邊水往事》其實頗具代表性。

兩者風格迥異,分屬懸疑賽道的兩種不同路線。它們獲得的不同市場反饋,或許正能回答「觀眾更愛看什麼懸疑劇」這個問題。

01 慢熱的《雪迷宮》

《雪迷宮》有著國產懸疑劇的通病——無聊

它的敘事節奏很緩慢,從故事走向到人物命運,都不具備太大的吸引力。

故事主線是緝毒,開篇引入的「小白樓命案」也跟販毒組織有關。但在緝毒、查案的主線中,導演加入了太多日常又瑣碎的戲份,導致主線十分鬆散

或許是為了展示東北的地域特徵,《雪迷宮》中有大量主角團用東北方言插科打諢、吃飯聊天拉家常的戲份。

故事開篇就發生了「小白樓命案」,但接下來的兩集中,劇情並沒有圍繞查案展開。主角鄭北(黃景瑜)去粵東請教授顧一燃(王子奇)當毒品專家顧問,這一情節花了大半集時間,命案進展為零。

顧一燃加入專案組後,導演加了一場鄭北臥底與毒販交易的戲份,但由於被對方識破,一頓操作猛如虎,主線仍然沒有進展。

這邊主線沒進展,那邊又開始拉起了家常——插科打諢、上課、吃豬肉燉粉條、吃東北大雞架。

就這樣,三集過去了。一看主線,基本還停在第一集的進度。

直到第7集,主角才查到販毒團伙在通過計程車公司運貨散贓,販毒集團才慢慢浮出水面。對於一部32集的懸疑劇來說,7集已經接近22%的進度了,但整個故事似乎才剛剛進入正軌。

過於鬆散的主線,過多的瑣碎日常,也導致《雪迷宮》的人物關係缺乏張力

以雙男主或男性群像為主的懸疑犯罪劇,堪稱CP溫床。宿敵、BE美學、相愛相殺、相互救贖,觀眾很容易從各種人設與人物關係中得到嗑CP的靈感。《狂飆》《封神》和《九龍城寨》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雪迷宮》中也有這樣的人物關係。

比如鄭北和顧一燃,前者有失蹤的弟弟,後者則是想為死去的鄰居姐姐復仇,兩人成為了搭檔。早死的姐,失蹤的弟,破碎的他和他,符合相互救贖的CP敘事。

再比如鄭北和姜小海,一正一邪,註定BE的宿敵。根據目前的劇情推測,姜小海很可能是鄭北失蹤的弟弟,這對註定BE的人物關係再添一絲悲劇宿命感。

人物設定都是有張力的,可惜被過於鬆散的情節稀釋了。

同為一正一邪,《狂飆》中高啟強和安欣的關係是慢慢遞進的,命運是緊密纏繞的。曾經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後來只能對立,這一組人物關係一直圍繞著主線變化。

《雪迷宮》中,鄭北和姜小海的關係則缺乏細節。

兩人最初是工作關係,感情遞進始於鄭北救了姜小海的侄女。或出於感激,或出於自保,姜小海將鄭北視為大哥,擅長「扮豬吃老虎」,鄭北則對姜小海較為警惕,仍然懷疑他的動機。

但由於兩人的對手戲過於分散,也沒能和主線劇情形成有效互動,導致這對本有著戲劇張力的人物關係變得平平無奇。

有著強大的班底與不錯的質感,但敗在拖沓的節奏,《雪迷宮》大概是可惜的。

02 懸疑劇的當務之急

同為「白夜劇場」作品,《雪迷宮》和《邊水往事》實際可以代表國產懸疑劇的兩條不同路線。

《雪迷宮》算得上生活流懸疑劇,屬於「懸疑+」路線。

實際上,《雪迷宮》的節奏緩慢,恰恰是主創團隊有意為之。導演呂行拍過《無證之罪》,一部非常正統、類型化的硬核懸疑劇,但對於《雪迷宮》,他希望「讓觀眾很好下飯」

為了達到「下飯」效果,所以加入那些插科打諢的日常戲。

編劇在採訪中說:「我們能感到觀眾的生活壓力很大,如果劇情壓迫感過強,沒有喘息的時間也會看得很累。所以我們選擇加入很多輕鬆幽默的生活戲,與懸疑的強情節做一個對沖。」

但《雪迷宮》犯了天底下「懸疑+」劇集都會犯的錯誤——每個類型元素都沒有執行好,懸疑線進展慢,生活線也不幽默。

「懸疑+」能夠成功的必要條件是,要麼在多個類型元素中取得平衡,要麼將其中一個類型發揮到極致。《漫長的季節》算不上硬核懸疑,也充斥著大量日常戲份,但它將「生活流」拍到了極致,劇中對於時代進程與個人命運的描繪,足以打動觀眾。

曹保平監製的《邊水往事》則是相反的路線,即回歸類型化,沒有加入太多其他元素,而是專注「犯罪」。

《雪迷宮》選擇用大量的日常戲份去緩解懸疑故事帶來的壓迫感,《邊水往事》則是緊緊圍繞主角沈星的經歷展開,主線清晰,節奏快,廢戲少

開篇通過新人沈星的視角了解三邊坡地區,再用不同的危機事件,展開對整個地區犯罪生態的側寫。

起碼從口碑反饋上,《邊水往事》和它所代表的強類型路線是更為成功的。

事實上,觀察近兩年的懸疑劇會發現,往往是那些簡單的、類型化的創作更受歡迎。

《狂飆》,以安欣和高啟強為主角,典型的警匪片模式,也有早年香港黑幫電影的影子。《新生》也算得上強類型劇,以詐騙犯罪為主線,經典的《天才雷普利》模式。

而專注「懸疑+」路線的劇集,很多都成了啞彈,《漫長的季節》終是可遇不可求。

懸疑劇之所以大規模走上「懸疑+」路線,正是因為單一類型元素的創作,面臨過時的困境。《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多部硬核懸疑劇走紅後,《隱秘的角落》將家庭倫理和懸疑元素融合,炮製出又一個爆款。

風水輪流轉,或許可以說,懸疑劇的當務之急,是回歸類型化。

03 打破大導迷信

《雪迷宮》和《邊水往事》另一個共同點,則是同屬大導監製,前者有張藝謀背書,後者是曹保平保駕護航。

大導監製這一現象,在電影圈十分常見。

編劇小海向搜狐娛樂解釋,「大部分是兩種情況,一種(大導監製)是對內容、製作和發行都有很大的話語權。如果一個項目有總製片人和製片人的情況下,還有監製,那基本都得聽他的,只不過他可能不是出錢的人。還有一種只是掛名,收幾百萬監製費賺錢,參與度不高,借他們的名頭推導演出來。」

如今,這股風也吹到了電視劇行業。「其實和電影一樣,有的是真監製,有的就是掛名。」小海說,「劇集和電影現在沒啥區別,但劇集更健康一些,創作空間大一些,行業生態更正常,所以資金會流入,錢更多,所以有很多大導願意投入劇集創作。」

曾叮囑章子怡不要為掙錢拍電視劇的張藝謀,不僅當起了劇集監製,還將親自執導網劇。大人,真是時代變了。

但事實上,名導監製劇集,也算不上多新鮮的事。

早在2019年,就有一批電影導演做起了劇集監製——馮小剛監製《劍王朝》,管虎監製《怒晴湘西》,陳凱歌監製《民初奇人傳》,陳思誠監製《唐人街探案》。

這背後存在強相關的利益關係。

導演所參股公司本身就是劇集的出品方之一,如《怒晴湘西》出品方之一七印象,其前身即管虎工作室;《唐人街探案》背後的壹同,即陳思誠持股公司;《邊水往事》製作公司煅影鍊金影業和標準映像,均是以曹保平為核心創立的公司。

監製自家公司的作品不僅順水推舟,同時還能培養旗下的創作人才

《怒晴湘西》的導演費振翔師從管虎多年,也是七印象的股東之一。通過《怒晴湘西》冒頭後,他執導了暑期檔爆款古偶《星漢燦爛》,之後將繼續和管虎合作《東極島》——朱一龍吳磊主演。

通過網劇,陳思誠這幾年培養了不少新人導演。如執導過劇集《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的柯汶利和戴墨,之後分別執導了兩部《誤殺》。柯汶利的新作《默殺》也成為了今年暑期檔的票房黑馬。

曹保平監製《邊水往事》,與他公司旗下扶持青年導演的「新導演計劃」有關。除了《邊水往事》,該計劃還推出過電影作品《不虛此行》,同樣由曹保平擔任監製。

對於名導來說,劇集創作算得上一本萬利。平台需要差異化經營,需要爭奪付費會員,願意投入更多,所以劇集有資金保障和創作空間。

平台也需要知名導演的背書,尤其是懸疑劇這類更看中口碑的賽道。

但對於平台來說,名導監製卻並非一本萬利。如果僅僅只有「曹保平首次擔任網劇監製」的噱頭,《邊水往事》大概也不會成為暑期檔黑馬。

懸疑劇的當務之急,仍然是回歸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