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盲盒,入坑即被坑?

2023-03-16   每經影視

原標題:電子盲盒,入坑即被坑?

每年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企業們擔憂「上榜」,消費者駐守「上網」。

今年「3·15」前夕,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2022年消費者投訴舉報呈現的十大特點,其中,新消費和網購等領域的火熱背後,侵權新情形與維權新難題也逐漸暴露。

「盲盒」熱潮下,消費者訴求高達4.14萬件,同比增長61.72%。IP跨界聯名產品掀起搶購狂潮,相關訴求3.81萬件,同比增長66.96%,某些商家藉機抬高價格,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假冒偽劣、發貨拖延、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突出。

此外,在網購上,也面臨新型價格欺詐花樣多,監管執法面臨新挑戰的現實問題,數據顯示,2022年發生在網購價格方面的訴求達10.67萬件,同比增長99.03%,主要包括大數據殺熟、實時變化交易條件、「標低高結」、隱瞞優惠門檻條件、非會員優惠大於會員等。

網絡上出現一種新型網購模式,消費者只要充值開盲盒,即可獲得隨機商品,有可能開出價值不菲的品牌貨。這種以電子盲盒為代表的新消費市場同時兼具「盲盒」和「網購」性質,在行業監管和消費者維權方面均面臨較大挑戰。在「入坑」電子盲盒的同時,你有「被坑」的經歷嗎?

01

入坑:「電子盲盒」市場亂象叢生

盲盒原是誕生於日本的潮玩,因盒子裡裝著樣式隨機、多樣的可愛玩偶手辦, 以抽取限定款、隱藏款等「飢餓營銷」方式,「俘獲」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

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國盲盒市場規模迅速從25億元增長至近百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75%。據Forst&Sulivan諮詢機構預測,中國盲盒潮流玩具的市場規模2023年有望增長至219億元。

圖片來源:中國消費網

伴隨著行業的「野蠻生長」,盲盒的新式玩法亦層出不窮,部分商家及平台抓住年輕消費者追逐新奇和以小博大的心理,又推出了各類 「電子盲盒」,在網站、短視頻平台、直播平台及社交媒體設置大量入口。

這些「電子盲盒」商家及平台通常圍繞動漫手辦、電子產品,輔以吸引眼球的宣傳營銷,吸引年輕消費者「入坑」。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網際網路大廠入局。

以B站會員購欄目下的 「魔力賞」為例,其形式類似線上扭蛋機,提供的商品包括電子產品、手辦、IP周邊、手錶等。據新浪科技報道,2021年,其已占到B站電商營收的80%。

圖片來源:B站魔力賞截圖

對不少商家和平台而言,「電子盲盒」可以在清理存貨的同時,從不同渠道獲取更多流量,達到最大化的營銷目的。其「電子盲盒」產品本身並無任何突出的競爭力, 只是藉助著「萬物皆可盲盒」的熱潮,在泥沙俱下中賺取最直接的、短期暴利

顯然,誇張的宣傳、低門檻的經營准入條件、制度界定的不完善以及一部分監管的缺失,令如今的「電子盲盒」市場亂象叢生。

像是近來在各類社交平台上頻繁出現了幾百元抽蘋果手機「全家桶」、199元抽特斯拉Model Y類似的「電子盲盒」營銷連結。甚至還出現了號稱「穩賺不賠」,包含上市股票收益的盲盒平台。

圖片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在黑貓投訴平台,已經有大量消費者投訴稱,強制下載軟體,並不予退貨退款;甚至通過「電子盲盒」抽中了某某大獎,結果獎品卻被「狸貓換太子」。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網站截圖

除了以次充好,糊弄消費者以外,「電子盲盒」的另一個特點就是 其真實「中獎率」難以公開,計算參數和中獎算法都由商家和平台自己掌握。有聲音指出,這無異於就是一種「網際網路博彩」。

談及「電子盲盒」的法律風險及開發門檻,一位開發人員表示, 「只要你規規矩矩給『中獎』的人發貨,基本上不存在什麼法律上的風險。」通常而言,要上線盲盒小程序需要以公司主體註冊微信商戶,開通支付渠道,然後將相關資料交由開發者即可完成開發上線。除此之外並無特殊資質的要求。

02

監管:與業態間明顯的「脫節」

每經記者觀察到,隨著近年來網際網路新業態的出現,針對很多新行業的監管及引導在立法層面是相對滯後的。此前對於實體盲盒經營已經有了一些相關規定, 但目前針對「電子盲盒」的立法尚屬「空白」。

去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盲盒經營活動規範指引(試行)(徵求意見稿)》規定,通過網際網路、實體店、自助銷售設備等形式從事盲盒經營活動的, 應當在醒目位置公示營業執照。同時,要求商家須明確盲盒抽取規則,並對具體盲盒經營活動提出了倡導性建議。此外還引入了未成年人保護機制,要求盲盒經營者不得向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銷售盲盒。

圖片來源:徵求意見稿截圖

此前,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也發布了《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為盲盒經營活動提供了可參考的規範發展指南。該指引對盲盒價格和銷售人群都有明確說明。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但回到「電子盲盒」身上。一方面,「電子盲盒」本身仍存在一定的隱蔽性。像是平台方如果第一時間撤掉不合規的抽獎頁面,非專業人員很難找到其違法違規痕跡。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在監管及立法層面和實際業態之間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脫節」。

事實上,對於電子盲盒的發展,我們應當辯證地予以看待,既不能完全寄希望於一個行業依託其自我的市場機制逐步發展完善,也不能寄希望於讓廣大年輕消費者迅速提升辨別能力,改變其消費習慣。因為這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遠不能「治本」的過程。

想要深入到行業的「里子」,未來,除了頂層立法之外,還需要為一個新興的業態創造更加良性的發展土壤,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治理及精準的監管手段。而這,也對相關領域的監管能力及監管工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謝陶編輯 |唐元 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