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再見愛人》時到底在看什麼?

2023-11-14     毒眸

原標題:當我們看《再見愛人》時到底在看什麼?

「還是想做溫暖的故事,溫暖的人物,希望更多治癒向的東西,而不是衝突性的。」

毒眸和製片人劉樂聊《再見愛人3》,第一個話題是《再見愛人2》。談到上一季結束之後最大的感受,製片人劉樂第一反應是這樣一句。

一年前的《再見愛人2》,至今仍然保有較高討論度,原因之一,是節目情緒從始至終飽滿濃烈,在相關社交媒體討論里,「窒息」、「憤怒」、「無語」等評價反覆出現,觀眾希望再次看到《再見愛人1》里綿密溫情的愛情。

但不可否認的是,《再見愛人2》呈現的衝突,猙獰且現實,這也是節目所圍繞的「婚姻紀實」不得不面對的,只是在結果上,觀眾的預期經受了巨大的撕裂。

「衝突」成了觀眾判斷《再見愛人》的一個標準。在《再見愛人3》,衝突還在發生:王睡睡和張碩因為三年前婚禮上的婚鬧事件反覆爭吵;王詩晴和紀煥博反覆爭執,誰在生活和工作付出更多,還引發了關於「慕強」、「情緒穩定」等話題的一系列討論。

關於這兩對伴侶的相關話題出現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網友結合自己生活經歷進行討論,風頭甚至蓋過了本身帶有公共屬性的傅首爾夫婦。

《再見愛人》再次成為「社交貨幣」,引起大眾共鳴,儘管戀綜里「旅行+觀察室」模式並不新鮮,但《再見愛人》從不會和一些「傳統戀綜」放在一起討論,除了內容的差異,在出發點上,節目本身的思路就有著巨大的不同。

對複雜情感關係的呈現背後,更多承載著社會情緒和時代趨勢。就像《再見愛人3》,三對伴侶不約而同遭遇了新式情感危機,在傳統性別印象與當下社會變革的落差之下,對自身權力範圍無所適從,類似「舊男人,新女人」觀點出現在觀眾的觀察與評價之中。

《再見愛人》更像是一個社會實驗,觀察的同時也在描繪當下的情感危機與身份認同,可問題是,這場以「離婚」為切入點的社會實驗還能進行多久?

「婚姻的五十度灰」

《再見愛人3》公布嘉賓陣容時,傅首爾和老劉讓人意外。

傅首爾和老劉長久保持著恩愛夫妻的人設,三年前,兩人剛參加了備婚真人秀《婚前21天》,節目中雖有拌嘴矛盾,但更多的是其他嘉賓沒有的默契溫情,正因如此,最開始,有觀眾質疑傅首爾去《再見愛人3》是「跑通告」的。

綜藝《婚前21天》中的傅首爾夫婦

製片人劉樂告訴毒眸,是她主動邀請了傅首爾,這一點,在節目當中也有提及。兩人之前就因為節目原因認識,閒暇時傅首爾會跟劉樂講述自己的婚姻問題,《再見愛人2》結束後,劉樂問她是否願意來參加節目,傅首爾當時也很猶豫,她說:主要我們也不太吵架。

「上節目是來探討問題的,誰說一定要吵架啊?」劉樂轉述當時自己和傅首爾的討論。

「隱痛」——這是劉樂談及《再見愛人3》的三組嘉賓共同點時歸納的一個詞:他們的根本性問題都不算明確,但就是難受,痛苦。

第三季第六期,節目第一次將普通婚姻搬入了這個「真空罩」。三對嘉賓來到了新疆阿合奇縣的民政局,民政局裡一半辦理結婚,一半辦理離婚,同一個空間,對比強烈。

在離婚調解室,局長詢問的問題簡單直接:「你們之間有什麼問題?」「他喝酒打你還是在外面不回來?」「他外面有女朋友嗎?」三對嘉賓面對問題有些尷尬和無措,他們的情感問題在普通現實前無法輕巧解釋。

從第一季到現在,《再見愛人》的獨特性之一,就是始終在討論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本身。郭柯宇和章賀十年婚姻到底有沒有愛?艾威和Lisa分開真的是因為打麻將嗎?節目專注討論純粹的情感謎題,少有涉及現實牽絆,如金錢糾紛、婆媳關係……這也讓節目面對過一些質疑,節目議題是否太「不食人間煙火」。

新一季,《再見愛人》繼續選擇在新疆這樣的天然環境之中,辟出一個安全地帶,讓嘉賓們專注思考情感關係本身,就像打造了一個純凈的培養皿,任由一切反應自然發生。

劉樂提到,節目的核心是仍然是「探討情感問題」,這需要貫穿一整季,那麼在一整季中,這個問題是不是能夠一層一層的翻新,能不能有不同的解讀空間,如果問題歸根結底只是在探討金錢,其實探討空間相對比較小。

「如果是錢的話,我們可能一集就能夠探討完,而且,我們可能很難在錢這個問題上給出解法。」劉樂告訴毒眸。

現實問題可能是矛盾之一,但一定不是主要矛盾,這一點在《再見愛人3》體現明顯,尤其是90後夫妻王睡睡和張碩。

兩人之間的矛盾並非婚鬧那麼簡單,雙方家庭、AA制生活、長期沒有夫妻生活、房產證登記……這些問題逐一袒露,與網友形成的情感連結相當直接,在抖音平台,關於90後夫妻的討論度甚至超過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傅首爾老劉。

抖音平台上有關王睡睡和張碩的視頻

90後夫妻的矛盾瑣碎且衝動,表面的現實問題之下,更多的是身份落差以及婚姻狀態的思考。

「我們會更多選擇那些在情感上有更多羈絆和探討空間的樣本人群。」這種情感關係留有足夠的空間,更能引起大眾的深度討論。

一定程度上,《再見愛人》的任務是開闢一個略帶灰色的「中間地帶」,供身處其中的嘉賓表現,供觀察室觀察,供熒幕前的觀眾探討,節目態度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誰對誰錯。「《再見愛人》講的就是婚姻的五十五度灰。」劉樂說。

這意味著,節目所嘗試解決的問題,其實是有限的,劉樂舉例,在面向全社會徵集而來的報名中,有不少家暴內容。「這是原則性的,本身無法在節目當中探討,因為它本身就一定是錯誤的。」面對這樣的報名,《再見愛人》只能建議訴諸法律途徑,別無他法。

楚門的世界

參加《再見愛人》的嘉賓會有很多顧慮,但主要的顧慮很簡單,「怕被罵」。

《再見愛人1》里KK和老王一直被網友罵,兩人在最後一期節目的觀察室自省,KK甚至拍攝VLOG向網友彙報自己的進步;《再見愛人2》里的張婉婷也是,直到現在,一舉一動仍廣受關注,時而登上熱搜。

在前車之鑑下,嘉賓會有一定的顧慮和矛盾,一方面非常希望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問題能夠解決,一方面擔心觀眾能不能夠理解他們。

節目嘉賓都不可避免面臨一個抉擇:如果迴避遮掩,問題得不到解決,如果打開自己,袒露的內里能否經得住大眾審判。

於是,節目嘉賓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定的預設來完成節目,這不僅是《再見愛人》的問題,也是所有綜N代都不可避免流程困境。劉樂提到,嘉賓想要保持個人預設非常困難,整個錄製是不間斷的,除了睡覺都在拍,他們可能會有一個人設預期,但是不能精準到每個言行舉止,變動太多了。

節目雖然有「夫妻畫像」、「三十六問」等固定環節,但節目組一直在觀察嘉賓狀態和特點,會隨機性地安排節目環節。《再見愛人1》里的「正話反說」,就是節目組前一天突然安排的,因為他們觀察到朱雅瓊和老王之間因為「騎馬」事件,有一個情緒積壓,借著「正話反說」,他們釋放出了彼此的真實情緒。

真實情緒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難以想像的,不管對嘉賓來說,還是觀眾來說。

節目中,嘉賓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於是現場表現出頗有爭議的行為和話語,但是播出後,發現很多觀眾不站在他這一邊時,衝擊巨大。

同樣,觀眾看到這種極度真實的東西的時候,那種不適會讓自己不相信這是真的。

劉樂能理解這種真實帶給觀眾的撕裂與衝擊,同時也感到有些無奈,「節目做到第三季了,還有人說是劇本。」

如此大規模地被公眾討論,對嘉賓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變數,選擇迴避還是面對,能有多大程度的改變,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嘉賓個人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節目組更多是陪伴、傾聽和梳理。

「真正的考驗不是拍攝期,而是播出期。」劉樂談到,《再見愛人》從KK到張婉婷都經歷過不同程度地崩潰。

觀察室同樣經受著一定的壓力。剛開始,劉樂甚至還猶豫過要不要做觀察室,因為如果嘉賓講述故事足夠成熟的話,可以脫離觀察室,畢竟現在市場有太多的觀察室綜藝,但是考慮到節目中,嘉賓本身不設防地在表現真實的自己,需要有人來做更深層次的解讀,來提供更多理解的角度,尋找問題的原因。

《再見愛人3》觀察室嘉賓

這個背景下,對觀察室嘉賓的選擇變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具備高共情能力,能快速進入嘉賓講述的情境中去;其次是發現能力,能在一段場景中,發現一些亮點,分析動作、表情、語氣等,挖掘每個細節背後的掩藏含義;最後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將專業語言轉化成被大家理解的語言。

第二季的易立競,有著豐富的採訪經驗,第三季的Melody和Papi醬,長期活躍在自媒體平台,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觀察能力,且彼此在婚姻里都有一定的經驗,都符合節目組的選人標準。

觀察室是真人秀和觀眾之間的一個紐帶,相當於一個解碼者,但問題是,更多的觀眾關心的並不是解碼的信息是否準確,而是,解碼的信息是否是他們想要的——在這一方面,節目也需要給嘉賓們掃清疑惑,讓他們能夠在節目當中呈現的表達更準確,同時也更妥帖。

尋找下一個「郭柯宇」

「遇到郭柯宇,的確是這檔節目無法複製的美麗意外」「節目組真的要感謝郭柯宇,才讓一堆人看了第二季又看第三季」。《再見愛人》從第一季到第三季,相關評價里郭柯宇的名字反覆出現。

觀眾念念不忘不是沒有道理,《再見愛人1》里的郭柯宇敏感又溫柔,節目最後一期呈現出的「風衣擁抱」,引得觀察室嘉賓和觀眾「暴風哭泣」。

郭柯宇被視為《再見愛人》的靈魂人物,雖然她早就不在節目,但是觀眾始終還在尋覓她的影子。

可惜的是,一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節目組從嘉賓的選擇到環節的呈現,一直強調順其自然,順應人物本身的故事邏輯,尊重故事發展,也尊重個人選擇。一定意義上,「尋找郭柯宇」背離了節目的初衷。相比許多綜藝,《再見愛人》的確更依賴嘉賓,但節目本身需要做的事情,並不會因此減少。

劉樂告訴毒眸,節目中哪怕激烈的衝突矛盾,他們也選擇冷靜呈現,除非涉及到人身安全,基本都是將嘉賓留在那個空間裡讓事情自己發酵,如果有些東西他們死都不願意說,那就不去問了,不會強求。

這種度很難把控。劉樂坦言,三季下來,最難處理的一次就是第二季張婉婷宋寧峰吵架,張婉婷認為節目組參與操縱了宋寧峰的想法,節目組成為了矛盾的一部分,以至於錄製進程變得比較困難,於是,節目組決定直視問題,出面與張婉婷一對一面談。

到底是情感關係造就魅力人物,還是魅力人物創造情感關係,這本就是個互為因果的關係,無法簡單將其拆解。

所以,節目組沒有意圖復刻下一個「郭柯宇」,關注的焦點還是複雜的情感問題本身,但《再見愛人》的成功,讓觀眾有了一個明確的節目訴求範本,期望看到下一個「郭柯宇」。抽象的情,具體的人,節目組和觀眾之間存在著一些模糊的需求矛盾。

節目組面對的矛盾不止於此,有評論認為,《再見愛人》的主要受眾是更偏向高知人群,下沉市場對節目沒有太多了解,節目自帶的氣質它無法開拓更多的市場。對於這類評論,劉樂還是選擇從創作角度思考,「這不是由我決定,是由我找到的人決定的。」

節目組始終堅持非常簡單的初衷,呈現情感本質,不過,三季下來,節目影響力上升的同時,也收穫了更多的關注。劉樂表示,節目組對這一點有相當明確的認知,在平時工作中相互提點,不要讓一些認知影響動作,最大程度降低個人情緒對成片的影響。

「保持小學生的好奇心。」這是劉樂提到的創作心態。在《再見愛人》的團隊當中,婚戀狀態是未婚的年輕人占大多數,大家對婚姻大多是存在敬畏心的,這樣的身份避免了已婚人士的代入感:每個人的婚姻感受千差萬別,遇到情感問題會按照自己的經驗下意識地輕易下定論,經驗先行會影響視角。

「我們要先建立一個可能性,然後再一層一層地挖,從來不會說嘉賓任何話不對,永遠的態度是,這是真的嗎?為什會有這種感受?提供更多開放性的問題。」

對《再見愛人》這樣一個年輕的團隊來說,節目組還在不斷試錯和調整。第二季的時候,節目組試圖做一個原因論到目的論的轉化,引導到家不要過度探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原因,而是探究解決方法。但是後來總結髮現,「探究原因」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劉樂笑著調侃,「節目居然做到了第三季」,她對未來沒有一個明確的預期,但現在手中仍可以展開的故事,畢竟第二季的張婉婷其實是第一季時就保持聯繫的,和傅首爾聯繫時,第二季也尚在周期。

直到當下,劉樂依然和一些曾經報過名或者曾接觸過的嘉賓保持著長線的溝通,這呈現著一種狀態,也通向著某種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a23571b63fcb8d627ab7a07e5d372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