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在廣州「魚米之鄉」,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四季常青吃老菜,魚米之鄉沒魚吃,說的就是「吃魚難」的事。
「發了票還要排隊買,為了買到魚,凌晨三、四點就去排隊。當時年輕,排一會,坐一會,走一會,用磚頭霸著位置,或者拿報紙去墊著坐。有時到最後,好魚都沒有了,只有魚渣,按現在來說,喂貓都不吃,鹹水魚一堆,也就四五毛錢。但以前魚少,大家都覺得很好吃。」廣州的票證收藏家林仕榮說。
建國初期,我國水產品市場供應十分緊張。195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91萬噸,「吃魚難」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十分突出。在當時,廣州為了解決市民「吃魚難」的問題,1978年12月在一德路開辦了一家河鮮貨棧,買賣雙方可以自由貿易、自由議價。價格活了,市場就活了。廣州水產市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河鮮雜魚品種,從十幾個一下子增加到上百個,廣州成為全國第一個解決了「吃魚難」的大城市。
1980年,鄧小平同志談到,「漁業,有個方針問題。看起來應該以養殖為主,把各種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來。」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發展方針,確定了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1989年,水產品產量突破1300萬噸躍居世界首位,成功解決「吃魚難」問題。
現在,老百姓的吃魚自由完全實現,只要你想,天天吃魚<・)))><<並不是什麼難事,淡水的,海水的;沿海的,遠海的;養殖的,捕撈的,任你選。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漁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供給、增加收入、生態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70年,我國水產品市場極大的豐富。2018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458萬噸,比建國初增長近71倍,連續第30年產量保持世界第一。水產品市場供應充足,種類繁多,價格穩定,水產蛋白消費占我國動物蛋白消費的30%以上,人均占有量達到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
70年,我國漁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漁業經濟的快速增長極大帶動了漁民增收,2018年,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8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9元,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4192元。
70年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2018年,漁業三產產值比重達到50:22:28。漁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漁船漁港、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安全通信等漁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漁業科技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來源:農業農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