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下的內憂,唐玄宗與唐肅宗的父子間的愛恨情仇

2019-12-27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大家好,歡迎來聽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唐玄宗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唐睿宗的第三子,自幼多才多藝,精通音樂、書法,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君王,享年78歲。他在位的期間出現了著名的"安史之亂"也是大唐有盛轉衰的開始,叛亂期間唐玄宗不僅要面對叛軍,還要防備自己的兒子。

馬嵬坡兵變後,唐玄宗完全失去了與叛軍對抗的決心。他只想投奔蜀地,這是一個最安全但也最沒有復興希望的地方。歷史上,偏安於蜀地的政權,從來不曾有過進取天下的競爭力。百姓們圍了上來說:"宗廟宮室陵寢在此,陛下您要到哪裡去呢?"而對這樣的疑問,玄宗無法回答。他把太子子留下來撫慰百姓,自己抽身離去。

和唐玄宗分道揚鑣之後,太子歷經艱辛波折,終於到了朔方軍的治所靈武。太子在這裡得到軍方的擁戴,進位而稱皇帝。

玄宗南下到漢中,就詔令諸皇子,分別兼領天下節度使。張巡守睢陽的事跡天下皆知,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但是為什麼張巡只能孤軍作戰?真正應該在這一帶負擔起平叛主力重任的河南道節度使哪裡去了呢?原來,玄宗和肅宗各自任命了一個河南節度使,兩個節度使並存,反而造成了一種無所適從的局面。

至德二年冬季,唐軍終於在回紇騎兵的幫助下相繼攻克長安、洛陽。不久,太上皇也從成都迎回。第二年的正月五日,太上皇為皇帝加"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的尊號。皇帝遜謝之後終於接受,投桃報李,為太上皇加"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尊號。此時,叛軍內部矛盾重重,已呈現出"土崩之兆"。但肅宗忙於這種父慈子孝的道德演出,竟沒有做出進一步軍事行動的部署,從而給了叛軍喘息之機,導致賊勢又熾。

玄宗回到長安後,史料稱李輔國用盡一切手段挑撥玄宗、肅宗的父子關係。最戲劇化的一則記錄稱:李輔國假傳旨意,逼玄宗離開他心愛的興慶宮,遷往高牆深院與世隔絕的太極宮。隨行的只有幾十個老弱,經過十字路口的時候,李輔國率領許多甲士,手中利刃耀日,包圍上來。玄宗驚惶,幾次幾乎墜馬。幸虧高力士躍馬上前:"陛下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老領導威勢尚在,李輔國嚇得不敢妄動。平安到太極宮後,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沒有將軍你,我已經是刀下之鬼了。"

公元762年4月5號,有過艱辛有過輝煌,更有過屈辱的唐朝皇帝李隆基在孤獨寂寞中,死了,同一年,唐肅宗李亨在忍了父親大半輩子,在勝利終於到來,還沒享受果實,在大亂之後,最需要皇帝挺身而出的時候,也死了。

大唐王朝因為奪回長安洛陽,好不容易聚集的人氣,又要開始散了。

國家存亡的時刻,是誰願意離開老婆孩子進入戰場,是誰面對宦官當權平定安史之亂,男兒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AqgR28BMH2_cNUgqv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