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謹慎觀看?那隻怪物回來了

2024-08-18     新周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中國新聞周刊

(ID:chinanewsweekly)

作者:李靜

寂靜無垠的宇宙中,一艘飛船正孤獨地航行。艙內幽暗狹窄,只有偶爾嘀嘀的電腦聲和通風管的吹氣聲以及一些莫名晃動的虛影,艙外則是一片死寂的外太空,儘管浩瀚,卻荒涼壓抑,看不到盡頭。《異形》系列電影這長達幾分鐘的無對白經典開場,直到今天仍然會喚起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深空之中,沒有人能聽見你的呼喊」,你是生,是死,是遇險,是逃命,是毀滅,宇宙都毫不關心。

如今,這一恐懼再度襲來。8月16日,《異形:奪命艦》同步北美登陸中國內地各大院線,這是《異形》系列的正統續集,故事發生在《異形》和《異形2》之間,將會擴充全系列的故事線索。執導過《屏住呼吸》的導演費德·阿爾瓦雷茲聯手《異形》系列元老雷德利·斯科特,宇宙中最可怕的生命體異形和噁心的抱臉蟲回歸,大逃殺的序幕又一次被無情拉開。

(圖/《異形:奪命艦》)

「異形」這一有史以來最恐怖的外星生物,被賦予了詭異的寄生繁衍模式和冷血的狩獵者形象,使之從眾多的銀幕怪物中脫穎而出,成為科幻影迷們心目中不滅的經典恐怖符號,它對整個影視界及遊戲界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對某些觀眾來說,它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在另一些愛好者眼裡,它卻像一件藝術品,這個跨度長達45年的系列IP之所以直到今天還讓人津津樂道,不僅僅因為那頭可怕的外星生物,還因為系列影片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有機體,因為其絕佳的視覺特效、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氛圍以及它內在的多義性、預言性和哲學性,而有著超越時代的力量。

「異形」誕生

《異形:奪命艦》的時間線介於2123年到2179年之間,還記得在《異形》結局時,女主角蕾普莉以為殺光了所有異形,不料船艙里還躲入一個異形嗎?當時蕾普莉趁它不注意,一把將它推入太空,很多人以為它已經死亡,其實它並沒有死……《奪命艦》的故事就在此事發生後不久,一群年輕的太空殖民者,為逃離外星採礦殖民地的沉悶生活,在冒險探索一座廢棄的太空站時,遭遇了外星怪物。

這樣的故事設定讓很多「異形」影迷看到了第一部的影子,與後來幾部在「宗教」「人類起源」「造物」等不同維度的拓展相比,《異形:奪命艦》很可能重回傳統驚悚片的本調。這部影片北美定級為R級,引進海報上也有「建議未成年觀眾,謹慎選擇觀看」的提示。

(圖/《異形:奪命艦》)

「異形」之所以能將觀眾帶入一個奇異而駭人的全新世界,很大程度源於這些電影歷史上最成功的怪物形象,它的設計者、被稱為「異形之父」的瑞典超現實主義大師H.R.吉格確實是個鬼才。

籌拍《異形》時,導演斯科特從編劇丹·班農那裡看到了一本吉格的畫作,他覺得畫作與異形風格相當契合,於是他立即說服製片商聘請吉格作為影片的藝術總設計師。作為一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吉格的作品中永遠充滿哥特文化、死亡、機械等暗黑恐怖的元素。

多年前,吉格接受採訪時說,自己的想像力往往來源於噩夢,漸漸地,他發展出一套有機生物肉體結合金屬機械構造的獨特繪畫風格,且為明顯的生殖主題,這讓他的作品在當時飽受爭議。

他的畫作《死靈Ⅳ》就是異形的設計原型,初版異形本來有眼睛,最後在導演斯科特的建議下去掉了眼睛,因為「眼睛會出賣靈魂,沒有眼睛會讓別人不知道它下一步要幹什麼」。最終,異形成為一個融合了人體、蛇、昆蟲、骷髏、機械且沒有眼睛的存在,令人感到極度不適,卻也因為其充斥著的神秘、頹廢氣場而成為三十年來影迷們不斷剖析的審美對象。

除了異形成年和幼蟲的形態,電影里那些廢棄的太空飛行器、招展飄揚的外星生物卵還有裝扮猙獰的太空人,無一不是吉格的傑作。說起吉格在電影《異形》中的藝術風格時,該片的製作人當時將之描述為「令人作嘔」,毫無疑問這是觀者真實的心理反應,也正是因為這種詭異且極端的美術設計,吉格於1980年為《異形》摘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圖/《異形:奪命艦》)

有了恐怖詭異的外貌,在電影中,導演斯科特又為異形打造了極其兇殘冷血的繁衍和存在模式:卵—抱臉體—破胸體—成體異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左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異形獨特的外觀和行為模式打碎了當時人們對生命的常規認知,「它是完全非理性的一個存在,是擁有純粹殺戮與繁衍本能的生物」。

異形幼體從一位船員體內破胸而出的畫面,無疑是片中最血腥駭人的一幕。在拍攝時,演員們雖然知道有這場戲,但不知道細節。所以,片中所有人的驚恐和尖叫全是真實反應,演員們都真真切切地被嚇蒙了。

由於福克斯當年強大的公關能力,這部電影被大力宣傳的同時,沒有人能事先知道宣傳方口中的異形到底長什麼樣子,宣傳文稿和預告片中都沒有關於這種生物的一丁點信息。

在20世紀70年代,統領影院的太空科幻片是《星球大戰》和《星際旅行》,人們在銀幕上感受過的最大驚悚來自《大白鯊》和戴著人皮面具的《德州電鋸殺人狂》,與那種現實性的、可理解的恐懼相比,可以想像那個時代的人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血液能腐蝕掉金屬的異形時,會感到怎樣的震顫。從此,浩瀚太空增添了濃濃的恐怖氛圍,新的噩夢誕生了。

其實,在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科幻電影中,異形出場的鏡頭總共才不到四分鐘,差不多是整部電影長度的3%。由於導演總是用光影遮蔽了它的大部分身體,不停自行腦補反而使異形在觀眾心中打下了更深刻的烙印,那種既害怕又忍不住窺探的衝動被完全調動了起來,終於成就了一代大眾流行文化的經典。比起《午夜凶鈴》等恐怖片,《異形》營造出的於寂靜宇宙中的無助與絕望,似乎更能引起全世界跨文化、地域、年齡、種族的「恐怖共鳴」。

因為開闢出太空科幻恐怖和寄生變異生物的先河,《異形》斬獲了第7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和最佳導演獎。在IMDb網站,它目前位列Top250榜單的第五十三位——在它前面還有九部科幻電影,但無一是科幻恐怖怪獸片。

(圖/《異形:奪命艦》)

充滿性隱喻的異形

作為人類恐懼的具象化表達,怪獸電影從來都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在「異形」橫空出世之後的40多年,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外星生物、恐怖怪物層出不窮,但異形的地位始終無法被撼動。

異形粉絲都知道,無論美術設計吉格還是導演斯科特,在創作時都加入了許多隱喻。光看異形的造型設計,給人什麼樣的聯想,已經不言而喻。有別於尋常怪獸的撕咬,異形從口腔里伸出類似舌頭的小嘴插入獵物的攻擊模式更是奇特且帶有強烈的侵略性。異形幼體破胸而出,也讓人感覺到滿滿的生殖恐懼。左衡覺得,從榮格的心理學角度看,異形把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於性暴力和生殖的恐懼,完全喚醒了。

其他怪獸以人類為食,異形是把人體當作繁衍後代的宿主。當異形的概念充滿性、生育和死亡意象,超越了一般的生活視界,異形與人類就有了深層次的捆綁,它映射著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因此,異形得以逐漸嬗變成了一種符號,並留下了非常大的解讀空間,可以持續不斷地被探討。

正是複雜多義的闡釋空間,讓隨後的20年間,另外3位著名電影導演分別執導了3部續集,且均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不俗的票房收益。有意思的是,儘管四位導演都圍繞著同一個怪物拍攝故事,連女主角都是同一個演員出演,四部電影風格卻呈現跳躍式的切換,每一部都帶有極其鮮明的導演個人風格。

1986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攝《異形2》時,有了更成熟的技術,他選擇了一個不同的方向,讓異形生物更多露臉,這麼一來,異形便有了一個更為具體的形象。不同於第一部里幽閉空間的窒息,第二部海軍陸戰隊和異形群的大戰使之成為一部緊張刺激的動作片,結尾處女主角蕾普莉為了保護一個小女孩而駕駛著巨大機甲與異形女王戰鬥,更是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異形》是太空驚悚片,《異形2》是英雄動作片,但這兩部電影的氣質仍是一致和傳承的,只是在場面上有巨大差異。大衛·芬奇導演的《異形3》則顛覆了整個系列,他不再在如何驚嚇觀眾、尋求刺激里下功夫,而是試圖將電影拍成一部結合了宗教和人性思考的文藝片。電影中的許多元素,如異形寄主的選擇、主角蕾普莉儀式感極強的赴死以及整個故事對應《啟示錄》,無不充滿末世的蒼涼和宗教中的救贖意味。

(圖/《異形》)

《異形4:逆種》與前作的區別就更大了,導演讓·皮埃爾熱就是後來輕靈浪漫的《天使愛美麗》的導演,因此《異形4》多了一些怪誕和黑色幽默,再加上正值顏值巔峰期的薇諾娜·賴德加入拍攝,不少評論家視這部作品為粉絲電影。異形也不那麼可怕了,尤其電影最後的「逆種異形」作為終極怪物,不但與主角有血緣關係而且長著一雙萌萌的大眼睛,最後被毀滅時,傷心又絕望的眼神看著還有點可憐。

2012年,雷德利·斯科特回歸舊作,拍攝《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開始回溯一個在《異形》中就存在的問題:異形到底從哪裡來?這使《異形》系列的故事進入到一個更加宏大的敘事領域,開始為這一系列驚悚怪物電影構建完整的世界。這部電影和它自己的續集,也就是《異形》前傳之二《異形:契約》在劇情上極大完善了「異形宇宙」的世界觀,使其跳出怪獸恐怖片格局,開始探討關於人類起源、人類本質與生物進化等哲學命題,像是一次尋根之旅。

在《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中,斯科特表達了人類對造物主的另一種想像——「他們」並非來自地球,人類是被「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產物,且都是不完美的次品。造物與造物主的關係又是怎樣呢?影片里被人類創造的生化人大衛曾問過人類,為什麼要創造他。人類傲慢地回答:我們創造你,是因為我們可以。大衛反問:如果你們的造物主也說出同樣的話,你們會不會覺得很失望呢?

從性別到種族,從對起源的追溯到對未來的思索,《異形》系列的世界中展現著人類的恐懼、迷茫與矛盾,也描繪出宇宙的廣袤、深邃與不可知。也許人類心中最深處的恐懼不僅是暴力與未知,還有印在《異形》的最終版劇本上、引自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里的一句話:「我們孤獨地活著,就像我們孤獨地做夢。」

(圖/《異形》)

超級IP的延伸

不知道你玩沒玩過《魂斗羅》,這個在20世紀90年代風靡全亞洲的單機遊戲是和超級馬里奧同等量級的頂級IP,它其中的很多關卡因為吸收了《異形》元素而深入人心,最後一關的環境設計如同異形母巢,大BOSS「天王鬼龍神」基本就是「異形本形」……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太空驚悚」題材的里程碑,《異形》所帶來的影響涉及諸多方面——系列電影的出現、同類電影拍攝手法的革新,甚至在不少經典遊戲和經典動漫中,人們都可以發現異形的身影。

遊戲界除了《魂斗羅》,同時代的另一部知名遊戲《銀河戰士》在審美上的致敬同樣明顯,它還追隨《異形》塑造了一個鐵血女英雄,誕生了薩姆斯·阿蘭這位遊戲史上的第一個女主角。再之後,《星際爭霸》中的蟲族,就是以異形女王為靈感建立的世界觀,《Dota2》一百多個英雄中,禍亂之源的英雄模型也是向《異形》致敬。

事實上,不少藝術創作者都公開承認過自己是《異形》的粉絲,從中汲取靈感。

最具大眾知名度的要數鳥山明。在連載《阿拉蕾》的時候,他經常畫異形來串場,到了《七龍珠》時代,異形的影子就更多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宇宙帝王——弗利薩,其二次變身的形態和異形那著名的「香蕉頭」幾乎一樣,在《龍珠》早期的紅緞帶軍團篇中,還有一個「香蕉頭」骷髏機器人。

另一位日漫大師荻原一至筆下《暗黑破壞神》的本體巢穴,帶著滿滿的異形風;伊藤潤二的漫畫作品《魚》,直接使用了抱臉蟲的設計,變異魚攻擊、利用人類的方式也與異形十分相似。

從遊戲到漫畫,從西方到東方,異形以其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就連《寵物小精靈》中的高階BOSS們身上都有異形女王的影子。

在《異形》之前,宇宙是浪漫的未來幻想和波瀾壯闊的史詩,《異形》開啟獨特的黑暗美學和深刻的哲學思考之後,更多創作者開始了對宇宙黑暗面的探索,這為科幻影視劇開闢了新的方向。《怪形》、《鐵血戰士》系列、《星際傳奇》系列……被《異形》啟發的後來者們和它一起構成了科幻驚悚片這個亞類型。

(圖/《星際傳奇》)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就是《異形》為世界電影史帶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女英雄。20世紀70年代,好萊塢盛產施瓦辛格和史泰龍那樣的猛男,銀幕上充斥著各類孤膽英雄,最流行的影片是《洛奇》《教父》《現代啟示錄》和《星球大戰》。

當斯科特決定把對抗異形的電影主角設定為女性時,很多人說他「瘋了」,類似「女人怎麼可能當英雄」的反對聲音此起彼伏,但斯科特並未理會質疑,而是邀請了身高1米82的西格妮·韋弗飾演蕾普莉,事實證明,西格妮成為電影里最不可或缺的亮點。

如果沒有《異形》里蕾普莉的成功,不知道我們還會不會見到《終結者》中強悍的莎拉·康納以及一系列以女性為主角的科幻電影。畢竟在《異形》之前的科幻片和恐怖片里,女性角色經常只是性的符號,是被拯救的對象,比如1933年版的《金剛》中,飾演安·達羅的菲伊·雷對本片最大的貢獻就是穿著睡衣尖叫,然後等待著被拯救。那個時候,穿著暴露的金髮美女(多半智商不高)幾乎成了恐怖片和怪獸片的標準配置。

蕾普莉的出現鼓舞了好幾代女演員,也影響了好萊塢影片中的女英雄模式。詹妮弗·勞倫斯曾被問到出演《飢餓遊戲》時打鬥精神的靈感來源,「大表姐」表示正是《異形》中的蕾普莉。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中飾演過女王的查理茲·塞隆也說過:「正是像《異形》這樣的電影打破了玻璃天花板。」她說,《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和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深受《異形》和蕾普莉的影響。

很多扮演過英雄角色的女演員,都把西格妮·韋弗視為「教母級人物」。拍攝了《異形2》的卡梅隆在製作《阿凡達:水之道》時,讓已經73歲的西格妮扮演14歲的少女琪莉,很多人說,這位大導演是在感謝和致敬這位好萊塢的初代女英雄,是她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女英雄時代」。

在很多維度上,《異形》都開創了全新的時代,它成功喚醒潛藏在你心底的那份恐懼,還在完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掀起了一股延綿至今的文化潮流。與那些充滿套路和噱頭的科幻片相比,《異形》似乎更展現了一部科幻片應有的樣子,所以從它誕生之初至今,45年過去了,後世對它的引用、借鑑和再創造仍未停止。像它所創造的那個怪獸一樣,《異形》自己也成為一個母體,繼續孕育著諸多果實和分枝。

[1]《異形全書:經典四部曲終極檔案》[英]馬克·索爾茲伯里

[2]紀錄片回憶錄:異形起源故事 Memory: The Origins of Alien 導演:亞歷山大·O.菲利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9d76f2d578b85d7bd0984f1a12f5b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