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說關於嵌入式當前的門檻和分工的變化

2022-05-20     大方老師單片機

原標題:廠長說關於嵌入式當前的門檻和分工的變化

廠長說關於嵌入式當前的門檻和分工的變化

///插播一條:我自己在今年年初錄製了一套還比較系統的入門單片機教程,想要的同學找我拿就行了免費的,私信我就可以~點我頭像黑色字體加我地球呺也能領取哦。最近比較閒,帶做畢設,帶學生參加省級或以上比///

一、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現在已經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單片機ARM、嵌入式Linux等技術也發展了有一些年頭了,不是啥新鮮事物。社會上也積累了大量嵌入式相關的技術人才,嵌入式相關的技術、行業、學習方法相關的文章也是汗牛充棟。

,火哥發現網絡上介紹嵌入式相關的文章有著各種各樣的問:

1.各種複製粘貼的多,自己認真寫的少

這種類型的文章,各種技術名詞滿天飛,但是拼拼湊湊起來最後不知所云,說來說去就C語言,數據結構ARM,單片機,硬體,數據手冊STM32RTOSLinux等幾個名詞的排列組合,沒有絲毫對自己對行業形勢的分析和思考。這種文章菜鳥1-2篇也就算了,看多了純屬浪費時間。

2.培訓機構的吹噓軟文多

這種類型的文章,可能會吹噓嵌入式前景有多好多廣闊,物聯網AIOT,人工智慧5G都離不開它,並且搞驅動搞底層軟體比搞上層應用軟體牛逼,越老越吃香,薪資可期。然後拿著幾個華為,阿里的高薪專家崗招聘的例子,牽強附會和他們培訓的入門技術聯繫上,讓小白學員以為學習嵌入式就可以當CTO,迎娶白富……

前些年,這些軟文,通過網際網路付費刷流量點擊的模式,迅速的在一些小白菜鳥中傳播,影響了不少人的思維。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原住95後大學生了解的信息多元化,網上的思考辯論多了起來,這些觀點現在影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對年齡稍大的在信息不夠發達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影響還是挺大的。

3.各種有經驗的工程師雖然樂於分享他們的經歷,但是往往他們的言論中自己的主觀偏見

這類有經驗的工程師,本意上是好的,也很熱情地分享一些工作感悟給你。但是考慮到中國的大學理工科專業,對哲學辯證思維以及歷史,經濟等人文通識教育的落實真的不夠,導致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往往缺乏辯證的思維,缺乏客觀看待社會變遷和技術發展的大局觀,不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不了解基本的人性和經濟學規律,甚至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盲人摸象般地認知這個世界。所以他們經常發表一些帶有主觀偏見和唯心主義的觀點,比如老老實實把事情做好,老闆自然不會虧待你;只要自己能力強就行,管別人幹嘛,工資都是看個人的技術能……

他們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言論,哪些是客觀事情,哪些帶了主觀唯心的偏見。如果我們沒有客觀辯證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往會被他們善意的偏見帶到溝里去。

火哥最近學習馬哲,毛選,看到一句信息量非常大的——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原文出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82)。考慮到不同年代嵌入式學習者和工程師的不同社會經歷給他們帶了主觀意識及觀念上的差,聯繫到嵌入式學習和職業發展中的一些實際情況和受到的各種言論和觀點,希望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寫下一篇承前啟後的文章,不保證未來長期的時效性,但是期望能總結出一些技術發展的規律。

二、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看技術門檻的降低

以前總是聽有經驗的工程師或者學長學姐告訴我們,嵌入式有多難學,門檻有多高,既要懂軟體,也要懂硬體,還要懂各xx原理xx協議xx算法。在學習嵌入式的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無的放矢地學了各種雜七雜八的知識,儘管現在有一份還湊合的工作。但是面試應屆生以及和群里一些還在校的學生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能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們2-3年工作經驗才懂的知識,明顯這一代的佼佼者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學習到我們在不斷踩坑和彎路中才得到的知識。

正因如此,我對以前老工程師總結的那套嵌入Linux門檻很高,需要很多的經驗,長期積累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工程師,越老越吃香的說辭產生了懷疑,進而聯繫科學發展史和唯物辯證的思維,發現那些老工程師的意識和觀念由於受他們成長的環境和時代的影響,由於他們技術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使他們的主觀意識對嵌入式技術的認知上產生了一些偏見(就像是物質匱乏時代給老一輩人帶來的偏見,使得他們在小康的新時代還要省吃儉用,捨不得浪費一粒米一),這些主觀偏見有一些時代局限性,和當前社會普通學生能接觸的信息和資源是有差異(這也是所謂代),但是他們卻意識不到自己的主觀偏見,也很少能以客觀的態度看待這種意識差異,他們把帶有主觀偏見的經驗傳授給新一代的工程師,也使得新一代工程師發現其中與當前實際情況不符的地方,產生很多困惑。

嵌入式相關的技術,說到底也只是電子信息與計算機交叉學科的一種應用性的技術,其本身的地位遠遠不如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幾大科學進步的里程碑,比:牛頓力學體系,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洛倫茲力,麥克斯韋方程,化學元素周期表,高斯分布,微積分等……

像牛頓力學,元素周期表,歐姆定律,高斯分布等這些科學理論知識,是人類中傑出的精英探索研究了幾百上千年才得到。這些知識200-300年前,只有人類社會中最傑出的精英才能掌握。可如今,我們從一無所知的嬰兒到掌握這200-300年前精英科學家的前沿理論,只需18歲讀到高中畢業就行,不需要我們再沿著前人的老路再探索上百年了。上一段提到的其它幾個100多年的科學裡程碑,我們也只要讀到大二也能學懂。這要是200年前,那些偉大科學家可能會說,你們高中和大學基礎知識是他們窮盡了畢生心血才弄懂的。

所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可以明顯看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過去已有的知識,我們已經不用跨過那麼高的門檻,不用在黑暗中摸索,走那麼多的彎路

同理,在嵌入式領域,相比20年前入門的嵌入式工程師,我們有X寶,可以購買到各種各樣的開發板以及價格相對便宜的低頻示波器,萬用表,有了更多專業領域的中文資料,能夠使用各種方便IDE環境直接采C語言編(他們入門用匯),相比10年前入門的嵌入式工程師,我們有了更多專業方面的網絡視頻培訓資料,能有人手把手帶你做項目,調試,我們有Github,在上面能獲Linux內核源碼,看到全球一流公司提交的產品級的驅動代碼,我們有了更多的開源應用軟體和生,有更多的人在網絡論壇上回答你的專業問題,教你一步一步配置環境,遇到很難的專業領域算(比如使用小波變換做得視頻有損編解碼算),我們一時半會寫不出來的時候,往往可以找到別人寫好的開源庫,稍微修改移植過來。

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這一切,不知不覺中侵蝕了嵌入式所謂的高門檻,讓那些老工程師在信息相對匱乏年代所經歷的很多困難,在當下,都算不上困難和門檻。

所以網上那些複製粘貼的文章中所謂的嵌入式高門檻,放到當下的時代環境,可能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應該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技術的進步,而不該被嵌入式高門檻的教條所束縛,以正常的心態,把它看成是一種普通的技術活,和應用軟體開發,硬體開發,結構設計同等對待,技術本身並沒有啥鄙視鏈和優劣之分。

三、嵌入式領域分工的變化

有很多所謂有經驗的人認為,嵌入式底層軟體和硬體技術是不怎麼變化的,經驗越多越值錢,越老越吃香。其實這是一種主觀機械而又狹隘的經驗主義,缺乏全局視野,只看到自己所在領域的一些基礎性技術,看不到整個行業和相關學科領域的變化,一葉障目。

其實就拿現代足球和籃球運動作為類比,也是同樣的道理。現代足球和籃球的發展歷史比什麼嵌入式軟體,硬體等高科技的發展史還要長久,那種機械經驗主義狹隘的觀點肯定會認為,打籃球就是學運球,突破,傳球,投籃,踢足球就是學傳球,停球,帶球,鏟球,射門,跑位,這都50年前甚100年前就有的東西,和現在一樣是不變的。然後他們沒有看到的是,籃球和足球的戰術和位置分工,每5-10年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比如籃球領域從之前的強內線,肌肉棒子的中鋒時代演變成小球三分射手時代,內線球員對中遠投和三分球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以前那種沒有射程的大個內線越來越不吃香。

足球領域的分工和戰術變化就更多了,從遠古一點巴西群星424 WM陣型個人技術流到義大利鏈式防守,從經442陣型,雙前鋒一高一快或者雙高的英式長傳沖吊,到第一433全攻全守的踢法。4231傳統的邊鋒加經10號位前腰和掃蕩防守型後腰再到西班牙Tiki-Taka傳控足球短傳滲透的盛行,再到現在高位逼搶,經典前腰和防守型後腰的消失,全能B2B中場的吃香。其它位置的球員,例如,逆足邊鋒內切踢法,9號無鋒陣,邊後衛對助攻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不只是防守對方邊鋒,中後衛對出球能力要求越高,不只是會防守搶斷。而過去那些有了很多成績和榮譽但是位置單一,不符合現代高位逼搶,靈活換位要求的球員,越來越沒有市場。

像現代足球,籃球這種發展50100年的體育運動,看似不變,實際上都經歷了如此多的戰術和位置分工變化,不同時代對不同位置球員的要求都不一樣,更何況近二三十年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電子信息和嵌入式技術呢?回到正題,分析一下硬體工程師和嵌入式軟體工程師的分工和技能要求變遷。

1.硬體工程師

一開始沒有集成電路和數字晶片,要設計一個系統需要用三極體,電阻,電容,電感等分立器件來搭,那時候硬體工程師對模擬電路設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精通應用業務邏輯,也要精通模擬電路設計,大家可以看看模電書上經uC741放大器裡面的模擬電路圖的複雜程度。

後來有了小規模的模擬和數字芯(uc741放大,74LS04數字門電路ne555時鐘發生),硬體工程師就可以使用這些晶片加上一些外圍電路來搭建自己的系統,硬體設計門檻有所降低,做出的產品也更加豐富,但是自己還是要精通應用業務邏輯

再到後來ASIC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嵌入式編程晶片的出現,很多算法和邏輯控制功能都集成ASIC晶片裡面或者在嵌入式處理器中用編程軟體實現。硬體工程師對業務應用業務邏輯的要求大大降低,同時所做的外圍電路設計也越來越少,比如電源方面,可以TI的開關電源晶片加上少量的外圍電路,就能實現自己高性能開關電源,無需精通裡面各種複雜的控制算法和功率因素補償等技術。這個時候,有些硬體工程師開始往單片機編程技能方面發展,還有一些硬體工程師EMCPCIE,WIFIUSB,DDR等數字和模擬等接口標準認證方面發展,硬體的分工開始細化專業化。

再到當前,晶片原廠提供的不再僅僅提供單獨的晶片讓硬體工程師設計電路,而是提供現成的基於晶片設計的模塊或turn key解決方案,即插即用,不需要自PCB打板的流程,就能快速驗證自己想法和產品方案。並且原廠提供的這些模塊和解決方案,已經做好了安規,車規EMC等標準認證,更加降低了硬體開發的門檻,提高了開發效率,很多硬體工程師的工作也變成在原廠方案板上修改,驗證,摳掉一些冗餘器件節約成本,或者剩餘的時間要負責供應鏈和生產管理相關的工作。而從前那些高深的數字,模擬混合電路,分立器件電路設計技術和經驗顯得無太大用武之(除了少數晶片設計場)

2.嵌入式軟體工程師

20多年前的嵌入式工程師大部分都是C語言和彙編8位單片機上開發驅動程序和相對簡單的控制和通信系統。那時候單片機功能沒有現在這麼高級,裡面甚至沒ADC, PWM等常用模塊,需要搭建很多外圍或者電路來豐富產品的功能。那時候的單片機嵌入式開發除了要會編程,對硬體也相對較高,要自己設計通用的硬體原理圖,甚至2層左右PCB板,只有碰到電源,射頻EMC專業硬體問題的時候,才會需要僱傭專門的硬體工程師來處理。

後來使用複雜一些32MCU開發MCU功能開始變得強大,系統需求也開始複雜化,嵌入式工程師需要開發多個平台驅動乃至上位機應用程式,這個時候,公司一般會僱傭專門的硬體工程師PCB layout和部分原理圖設計工作。嵌入式軟體工程師只需要設計硬體原理圖的核心功I/O部分,看懂晶片手冊,對嵌入式工程師硬體能力的要求開始降低,大部分精力用於軟體開發上。

再後來的嵌入式開發使DSP處理器RTOS實時作業系統,硬體部分也變得集成度更高更複雜,嵌入式工程師對硬體方面的掌控和要求也越來越低,僅限於看原理圖,配置一I/O引腳和寄存器,原理圖設計基本都交給專門的硬體工程師。但是嵌入式軟體這塊,DSP的需要熟悉一些業務算法,RTOS的要懂得數據結構,作業系統、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知識。驅動開發也開始變得框架化,模塊化而不僅僅限於裸機開發,配置寄存器和簡單的業務邏輯。

再到當前,嵌入式大規模使SOCLinux/Android等複雜作業系統DSP等專CPU核也可以集成SOC中,通過驅動進行調用。嵌入式工程師基本不用參與硬體原理圖設計,硬體能力基本不是啥門檻,只要學過電路,模電,數電等教科書知識,看得懂別I/O部分的原理圖就行了。讀數據手冊配置修改寄存器的活也只有偶爾會用上,因為晶片原廠Linux開源社區為了推廣生態,已經將很多產品級的晶片的驅動程序集成Linux內核,配置好了寄存器,降低了系統底層軟體的使用門(這其中有少數嵌入式工程師在原廠從事門檻較高的專業領域驅動開發,比如音視頻GPUDisplay,Security),使得嵌入式工程師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具體應用和業務邏輯開發上。

通過上述的一次次技術領域分工的變化,使得嵌入式工程師入行門檻和工作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從硬體到原理I/O設計,到驅動開發到應用業務邏輯。可以說每個部分都有它的技術難點,沒有哪個技術比其它技術高尚,我們應該關注當下的重點,善於從各種矛盾中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學習提高自己,善於思考主流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千萬不要被過去的教條所束縛。

四、當前階段嵌入式技術的重難點

當前階段嵌入式技術的重難點火哥認為有三個方:

1.C/C++語言為主的編程能力。

C語言編程也不是啥門檻性的大問題,但是因為國內大部分電子信息專業都是C語言入門,然後選用的國產教材質量參差不齊,代碼風格不規範,這就人為地給入門菜鳥創造了門檻。但是只要肯花時間下功夫,學習豆瓣上推薦的幾本國外經典C語言教材,進而學習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等計算機基礎知識,多練習多寫代碼來熟練編程技巧,火哥相信這個不會是大問題。

C++方面,以前做單片機,RTOS的老嵌入式工程師可能基本上都是C程序,用不C++。但是現在基Linux系統的嵌入式開發,重點將會聚焦在複雜業務邏輯應用編程上。在大規模複雜業務邏輯GUI編程中,使用C語言已經力不從心,使C++開發的嵌入式應用程式的地方將會越來越多。但C++這個語言本身比較複雜,不能強求C語言那樣掌95%以上的特性C++總會有很多語言特性用不上或者不熟練,需要找到合適的項目,在實踐中反覆練習再回頭看書鞏固,循序漸進。熟練掌C++會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一般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面向過程,面向對象編程的編程方法,多用智能指針,複雜的模板編程能看懂就行,不要求掌握所有奇巧淫技。

2.對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作業系統相關問題的掌控能力

這一塊知識算是計算機基礎理論上的難點,雖然相關書籍資料已經汗牛充棟,商業級Linux內核原始碼也能從網上下載,但是要啃下它還是需要耐心。很多做單片機裸機RTOS開發的嵌入式工程師無法進Linux開發的世界,多半也是因Linux作業系統確實有一定難度。對這一塊知識,其實並不要求你掌Linux內核每行源(這是不可能),也不要求你能夠獨立寫出一個複雜的產品化的操作系(也不現),但是作業系統底層和計算機體系結構基本的工作原理和機制還是要搞清楚,要知道作業系統大概做了什麼,是如何處理你API調用的

火哥知道這是一塊硬骨頭,但事在人為,有了這麼多資料和實驗資料的今天,肯花時間,有耐心,也不應該是大問題。

3.業務應用能力

為什麼我們需要做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因為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不同業務場景需求進行裁剪和定製。說到底,業務才是嵌入式系統真正的命根子,不同業務方向嵌入式工程師薪資差異可能會比較(當然在少數公司,開發作業系統也屬於他們的業)。在企業有話語權有地位的嵌入式工程師所掌握的業務技能一定和企業當前盈利的業務方向高度匹配,充分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

當前嵌入式軟體工程師要想提高收入,一定要跟著主流有盈利能力的業務走,提升相關的業務應用技能。當然很多細分業務,不去相關的企業是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的,熱門業務相關的高級資料也不是能夠通過網絡和入門培訓視頻輕易獲得。所以說當前階段的業務門檻才是嵌入式在不同領域的真正門檻。學會自己分析,把握當前主流前沿的業務方向,有的放矢地學習提升自己,讓自己掌握的知識發揮最大力。

五、如何調整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方向

分析了嵌入式領域的現狀和重難點之後,那麼嵌入式工程師調整自己的學習和職業方向,火哥認為有以下三:

1.不用過於糾結硬體門檻與寄存器配置

毛選《矛盾論》告訴我們事物的背後要搞清楚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處理問題要善於抓主要矛盾

同理,在當前的嵌入式學習和開發中,硬體門檻與寄存器配置已經不再是主要矛盾,而是影響你解決問題眾多次要矛盾之一。真正的主要矛盾是應用業務開發,是對作業系統工作流程的掌控,讓作業系統能夠很好地支持和配合應用業務實現系統的功能。

那麼對待硬體和寄存器配置,固然還是要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問題,但是不要把太多時間花在硬體原理和數據手冊寄存器的學習上,否則這將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工作。火哥認為硬體相關問題,嵌入式工程師能把大概定位出來,交給專業的硬體工程師處理就行。這點對硬體知識的要求只需要懂得教科書上基本模擬和數字電路知識就行,相對於自己獨立設計硬體電路,通過各種標準認證的要求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

2.不能把編程僅限於嵌入式端

目前的嵌入式複雜業務應用編程PC端,伺服器應用編程的界限其實越來越模糊。嵌入式端應用編程除了某些時候需要利用一些平台特有的硬體和驅動特性,來提升和優化程序性能之外,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堆業務邏輯代碼,只是在不同平台上堆業務代碼,用不同的編譯器編譯而已。

從編程的角度考慮,就不要把編程範圍僅僅限制在嵌入式端,在以應用業務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主動嘗試開PC端,伺服器端甚web端的應用程式,還可以把PC端,伺服器端編程用到的新技術因地制宜地移植部署到嵌入式端,做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同時也把自己的職業道路越走越寬。

目前,嵌入式端也引入python編程搭建整套自動化測試系統,很多嵌入式端的測試用例也是python編寫的。很多STM32, RTOS開發的嵌入式工程師,也不僅限於嵌入式端編程了,因為他們開發的產品很多需要通過物聯網接入到雲端伺服器,有時候他們也要兼顧一些雲伺服器的應用業務邏輯以及雲端和嵌入式端通信協議開發的工作,不再是以前傳統意義上的嵌入式開發工程師。

按照這個發展潮流和趨勢,火哥可以預言,未來的對嵌入式工程師的技能要求將會弱化硬體技能,在有紮實的作業系統基本功前提下,以業務導向的應用編程為核心,有雲端伺服器到嵌入式終端的端到端垂直開發能力。

3.跳槽的時候要有業務升級意識

最後就是要有目的地跳槽,不只是考慮薪資問題,更要考慮下一份工作能接觸到的業務知識是不是主流賺錢的業務,未來有沒有賺錢的盈利模式,能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平時多關注招聘網站的需要,看看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業務提供的招聘需求是最多的,要敢於和打價格戰,不賺錢的業務和公司說再見,及時跳坑。不要把時間耗在了重複性基礎性工(比如火哥鄙視的萬年嵌入式點,spi,i2c)和不盈利的業務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9447a139410c9ecf0a9c49773e6b1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