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年減82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深度已不足18米,今後會不會消失?

2023-12-16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面積年減82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深度已不足18米,今後會不會消失?

位於我國東北方的渤海,被沿岸的居民親切地稱為「聚寶盆」,同時,它也是中國「四大海」中最大的內海。

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深度很淺,平均只有18米,靠近陸地的地方則更明顯,相比起來,青海湖的平均深度都有21米,渤海真是沒有個「海」的樣子了。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網站有論文顯示,從1940年至2014年,渤海面積大約萎縮0.57萬平方公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萎縮明顯速度加快,許多地區岸線向海擴張明顯。

如今的渤海依然在以每年82平方公裡面積的速度減小著,從衛星地圖上看,渤海地區的樣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似乎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今後渤海會不會消失呢?

專家認為,渤海面積的迅速縮減,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度開發,學過地理的比較清楚,渤海地區的油田是中國最早的近海油氣勘探區域之一,早在建國初期,就有勘探隊巡查過。

只可惜,當時的勘探技術算不上先進,很多地區的油田被遺漏,只有那些埋藏較淺的油田被人們發掘出來,不斷開發形成我們自己的能源產業。

渤海是中國東部的一個大型海灣,在挖出石油之前,從沒有人想過它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區,直到經濟改革開放,中美關係交好,大量先進技術流入國內,人們帶上設備重新出發,在渤海地區進行開發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

1980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和其他相關企業在渤海啟動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活動,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國內技術水平逐漸提高,促使勘探活動向離岸區域擴展。

渤海灣是一個沉積盆地,有技術學者推測,這裡很可能埋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通過地質勘探等技術手段,人們逐漸鎖定了潛在的石油和天然氣富集區。

在這之後,渤海又發現了幾個規模比較大的油氣田,像渤南、渤中、渤西南等,可見中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光是渤海一帶的天然資源,足夠中國本土使用上百年。

起初,人們只是在岸邊搞開發,畢竟陸地鑽井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國工業化發展迅猛,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在技術團隊的支持下,中國逐漸將石油勘探的重心擴展到渤海的深水區域,早在幾十年前,我們就了解到深水區蘊藏著更為豐富的油氣資源,但受限於技術要求比較高,一直沒有動工開採。

可以說,渤海地區的石油開發,為中國深海鑽探鋪平道路,但是渤海油氣能源開採期間,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其中民眾最關心的就是對渤海污染。

我們都知道,渤海沿岸有很多漁民,他們靠打魚為生,每年到了魚季,都乘坐漁船撒網捕魚,像我們常吃的大黃魚、帶魚、鱸魚大多都產自這裡,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然而隨著渤海的過度開發,海魚品種變得越來越稀少,有漁民表示,2000年以前大家都喜歡到渤海捕魚,出去一趟怎麼著也能打幾百條大魚回來,可是現在,造船技術發達了,聲吶探魚技術也發達了,魚的產量卻在下降,連原來的一半都不及。

農業部資料顯示,近20年,渤海獨有的對蝦產量也出現了銳減,建國以前,渤海地區從沒發生過赤潮現象,七十年代出現過三次,八十年代之後出現過四十多次,最嚴重的一次赤潮面積超過上萬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十幾億元。

為了治理這些污染現象,人們採取了一系列手段,現在情況明顯有了好轉,海水依然在流失,海洋面積逐年減小,這絕不是一個好現象。

另一方面,渤海地區地質運動比較活躍,剛好處在火山地震帶上,而且在我們的印象里,大海都是連成一片,沒有明確的分界限,但是渤海比較反常識,站在蓬萊閣田橫棧道的盡頭,朝北看去,會發現一條「S」形的弧線,這被人們稱為黃海和渤海的分界線。

當地人肯定見過這樣的情況,冬天北部地區比較寒冷,渤海沿岸會有結冰現象,但是黃海基本不會結冰,歷史上有記載結冰的情況,只是少數情況。

在古代,海嘯被人們稱作「海溢」,他們無法預知海嘯的風險,並且不清楚導致海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是人們擅長總結規律,最早記錄海嘯的是漢元帝初元元年五月,原文稱「渤海水大溢,一年中地再動,流殺人民」。

後來人們才了解到,原來古人說的北海和渤海不是同一個地方,北海地震意思指的是山東地區,而渤海距離北海較遠,兩次海嘯事件並沒有直接聯繫。

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區曾出現7.4級地震,地震的源頭在海里,所以造成房屋受損不是很嚴重,在這場災難中去世的一般都是靠水比較近的居民。

從這就能看出,渤海地區的地震活動自古以來都是比較活躍,好在渤海的平均深度不大,即便是7級以上的地震,也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大規模海嘯。

但是地質活動帶來的其他影響我們不能忽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渤海深度的變化,科學家記錄了中國近七十年的海水變化信息,結果表明和,最近70年時間裡,渤海面積一直呈現萎縮的趨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萎縮趨勢還在不斷加快,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是岸線逐漸向海水方向擴張,當地老一輩居民感嘆,渤海的灘涂面積越來越大,和小時候那種水文環境沒法比。

有人曾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推演,按照現在趨勢發展下去,渤海平面重心總體向東偏北方向緩慢移動,平面的形狀越來越複雜,如果海水再變淺幾米,地勢比較高的海底都能看清,這對渡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另外,黃河多年的平均輸沙量達到每立方米37億噸,黃河口一直在不斷延伸,要知道黃河被譽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光是帶到下游的泥沙就有十幾億噸,這是相當可怕的。

如果任由這些泥沙堆積下去,一個直觀的後果就是下遊河床被抬高,從而形成「懸河」,大量泥沙匯聚在入海口,造出新的陸地,最後把渤海的小缺口隔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76570d66a8969b23d488e14574dac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