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劇院運營年報!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下載)

2022-05-04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全國唯一劇院運營年報!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下載)

第3522期文化產業評論

5月4日,上海文化廣場如約在春季發布《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這份「劇場記錄」也為研判演出行業提供了一份觀察視角。全年完成各類演出72台206場,共計吸引觀眾逾22.5萬人次,場次與觀演人次分別較2020年度上升15%與86.9%。同時,持續踐行國有劇院社會責任,全年共售出公益演出票26997張,占全年演出售票21.7%。最終,2021年度實現劇院票房總收入超4700萬元,較上一年度增加50.6%即使有新冠疫情影響和干擾,從演出場次、觀演人次到票房收入,文化廣場在2021年度的運營都在全方位回暖。這為全年演出季畫下圓滿句點,亦為下一年度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石。

關鍵詞回復【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獲取PDF文件

作者 | 廣場君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上海文化廣場

十年堅守,溫故知新。作為全國唯一每年公開發布運營年報的劇院,上海文化廣場如約在春季向行業同仁,以及關注傳統劇院與文藝演出市場的公眾全文發布 《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共同回顧曾在去年見證與經歷的精彩舞台與重要時刻,並全面總結文化廣場去年在節目創製演、公眾活動、品牌輸出、平台建設與運營服務等方面的實踐與作為。

多年來,《上海文化廣場劇院年度運營報告》已然成為備受行業與市場矚目的重要資料之一。在這輪新冠疫情反覆引發演藝市場混沌與干擾的當下,年報除卻往年作為劇院向全社會交出的答卷屬性,從文化廣場獨家視野與立場出發所書寫的這份「劇場記錄」則更將為研判文藝演出行業所面臨的環境現狀、潛藏機遇與發展痛點提供真實且具體的觀察視角、分析線索與借鑑樣本。

從應變到再生

演出規劃煥活內容新格局

2021年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的首個完整運營年度,在產業鏈各端運營者、創作者的慷慨支撐與持續投入之下,上海演藝市場充分利用「內循環」的資源優勢, 全年專業劇場演出達到8894場,吸引觀眾413.8萬人次,日均演出24.3場,劇場演出收入達到87843.58萬元,整體演出數據不僅較2020年顯著提升,並基本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數據來源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除此之外,在本土製作與華語原創的窗口期內,演藝新空間、脫口秀、駐場演出等新興演藝品類為傳統文藝演出行業注入新鮮氣質,為上海成為「亞洲演藝之都」的城市文化戰略開拓出令人振奮的發展局面。

作為滬上地標性公共文化藝術設施與專業劇場,上海文化廣場也始終秉承「以音樂劇為主,時尚經典藝術為輔」的節目定位,著力探尋並拓寬國際文化交流與本土經典再創造的常態化路徑,以期建立多業發展的演藝生態格局。回望2021年度,上海文化廣場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各項規定,在逾17000位藝術夥伴與超500名志願者的協力之下, 全年完成各類演出72台206場,共計吸引觀眾逾22.5萬人次,場次與觀演人次分別較2020年度上升15%與86.9%。同時,持續踐行國有劇院社會責任,全年共售出公益演出票26997張,占全年演出售票21.7%。最終,2021年度實現劇院票房總收入超4700萬元,較上一年度增加50.6%,為全年演出季畫下圓滿句點,亦為下一年度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石。

文化廣場 主劇場演出延續「為觀眾選好戲」的策劃理念,全年精選並呈現了《趙氏孤兒》《近乎正常》與「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等音樂劇口碑本土製作,《白鹿原》《戲台》《斷金》等23場經典話劇作品,以及《李白》《陶身體劇場<11>》等12場人氣舞蹈佳作,展現多元的時代創意與豐饒的藝術品味。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文化廣場積極策劃 「紅色百年,文化慶典」系列活動,集結並呈現了舞台劇《浪潮》等7台17場紅色主題優選演出,與廣大市民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共賞紅色文化深厚魅力。

除不斷拓展節目經紀版圖,更潛心探索劇院「產場融合」的進階發展道路,深化做實成為「做音樂劇,到文化廣場」的產業發展風向標的劇院新三年戰略目標。劇院十周年之際,文化廣場推出首屆 「上海文化廣場製作演出季」,迎來「十年十劇」的製作產能規模。由文化廣場製作出品和運營的口碑中文版音樂劇《春之覺醒》《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重返申城,全新本土製作《也許美好結局》與大劇場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粉絲來信》則在眾望中完成全國首演,作品獨特的藝術審美與對經典的完整復刻亦在線上線下收穫不俗的業界評價與市場反響。

「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首屆孵化認標作品《生死簽》《南唐後主》《對不起,我忘了》經過兩年打磨終精彩亮相,收穫熱烈反饋。至此,「上海文化廣場製作演出季」因其創製體量、運營格局與品牌影響,已逐漸成為與主劇場全年演出季旗鼓相當的演出季品牌。

在大劇場舞台作品之外,文化廣場繼續試水並夯實新銳藝術形式的策劃與運營,創新 戶外演藝新空間應用,以滿足疫後文化消費市場需求。 「2021戶外舞台演出季」於4月再次回歸,升級製作「音樂劇演員音樂會」,並首度與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開拓「戶外戲劇夜」系列。夏季口碑活動「親子嘉年華」亦在戶外氛圍中為親子家庭獻上完整的戲劇互動體驗。全季13場演出總計吸引觀眾4076人次觀演,打破傳統劇場觀演定式,發起對舞台藝術與都市空間的另類想像,共同塑造輕質休閒觀演的城市新潮流。

從打開到人人

多元互動重塑劇院新面向

舞台之上,紛呈的演出精彩奪目;舞台之下,文化廣場亦努力通過建立各種通路與更多公眾、社群建立對話、分享信念、創造回憶。圍繞劇院十周年慶主題「拾穗而歌」, 文化廣場於2021年共舉辦300場藝術公益活動,參與觀眾累計70191人次。全年共舉辦32場大型發布活動,刊登傳統媒體報道總計700篇,文化廣場官方社交媒體發布2080篇稿件,累計閱讀量達6925.25萬次,並與香港芭蕾舞團、鼓樓西劇場達成創新合作,逐漸形成成熟的內容運作模式與品牌衍生渠道。除此之外,截至2021年底,共計364717名觀眾成為文化廣場劇院會員,同比去年增長16%,學生會員增至2557人,並實現「票務中心」向「文化廣場8號門」的服務轉型。從聆聽到交流,從收穫到共創,疫情仍然存在,但劇院依然是人人都得以進入的實體空間,亦擔負看見每一份「被看見」的需求,回應每一份存在的空間使命。

2021年度,文化廣場系列 藝術教育活動從藝術學習與創意發展出發,藉由學習、體驗、陪伴、分享種種途徑,立體塑造了劇院作為市民生活第三空間的屬性。除常規活動品牌之外, 「劇藝堂」全新開發「一名戲劇人的誕生」系列分享會,邀請李東、曹啟泰等業內人士講述各自與戲劇夢想的故事;亦通過人氣對談「一名音樂劇演員的誕生」「一座舞台的誕生」,古典舞、現代舞以及芭蕾舞體驗教室系列課程,分享成長與幕後的點滴,為不同領域的人群打開藝術之窗。 「ByStage匯談」以「劇院·城市·生活」為主線,持續拓展藝術的外延思考。與此同時,秉承十年以來「把門打開」的劇場運營理念,文化廣場在舞台之外極力塑造可進入的劇院場景,讓劇院空間成為聯結觀眾、市民與周邊社區的關係紐帶。除每月第一個周六全天候呈現的「劇院開放式」系列活動以外,2021年度文化廣場與「一起凡幾」市集、古月市集、「一條」手作市集等國內知名活動品牌聯動合作的10場 公共市集,共迎來了500餘創意攤主與3萬多人次市民走進廣場,劇院正門兩側逾7000平方米的都市綠地在「文綠結合」方面的探索與應用成功「破圈」。

文化廣場以「開放、綜合、大藝術」為特徵,通過劇院功能面向的重塑,開拓藝術互動場景,從欣賞到參與,使人人都成為劇場的一員;通過符合劇院品牌調性的品牌活動宣發,傳達品牌認同感,形成有說服力的聲音;同時逐步探索轉型機制,以期利用現有品牌資源發展新業務同時,通過新業務反哺劇院,實現業務創新與劇院經營的雙向結合,不斷打開劇院多層次發展格局,使劇院成為超越感官維度,承載多重意義的空間載體。

從聯結到共生

跨域平台激發藝術新表達

作為以音樂劇為專業的劇場,文化廣場亦希望能扮演好產業鏈中端平台的角色,打通音樂劇「創製演一體化」模式,以及劇場、產業與人之間的有機生態。自2019年起,文化廣場通過升級每年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為 「演藝大世界——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串聯起劇目展演、內容孵化、專業研討與群文參與等產業面向,並不斷強化人才與平台的互動與關聯,為春天的申城增添一份音樂劇的光彩,為新一年的音樂劇播種希望的序章。

2021年,第三屆音樂劇節通過40場內涵豐富的演出活動,累計吸引1.84萬人次參與。其中,「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作為本土音樂劇創作人才的堅實後盾與推手,三年來已為行業輸出了5部原創作品,2022年與2023年,《南牆計劃》《無法訪問》也將相繼迎來它們的首演,在新一屆的孵化計劃中,環球音樂版權與愛奇藝星塵工作室也將與文化廣場一起,共同試驗音樂劇原創的新可能。而在音樂劇節的「一個活動」板塊,「音樂劇歌唱大賽」則不斷見證千餘名音樂劇素人的熱愛與才華,正在為演藝市場注入新鮮能量,同時,「文化廣場音樂劇合唱團」亦在此基礎上於去年成立,啟程各自的夢想之旅。除此之外,劇場與舞台藝術,以及舞台藝術與公眾的多維聯結也在劇場空間之外得以實現。文化廣場年末特別呈現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以「有人經過的地方都能成為劇場」為價值核心,通過音樂劇、建築空間、觀眾構建了一場具備了豐富內涵的「對話」,亦通過這三者探尋美、藝術、記憶的更多可能性。

文化廣場始終明確,劇院不止是承載演出的場地,更是跨越硬體限制,成為服 務觀眾、擁抱創作、助力產業的精神家園。經過兩年的資源籌措與研究論證, 音樂劇研究中心的實體空間項目於2021年正式啟動。這一基地基於對劇場空間的全新暢想與嘗試,將在近2000平米的空間內形成可連結演出、製作、創作、經紀等產業鏈多個環節的音樂劇孵化基地,以此服務更多的人群與產業鏈,在有限的 物理空間碰撞出無限的化學反應。在專業人才和綜合平台的驅動下,形成劇場、產業、人之間有扶持、有溫度、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耕者求沃土,漚者求深源。從發展根基到維持定力,從適應生存的緊迫性到堅守存在的必要性,新冠防疫常態化的第三年無疑再次將傳統劇場與舞台藝術置於全新的歷史轉折點,並向同業者以至整個生態提出更近乎本質的詰問與挑戰。然而正如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多年堅持的那樣: 「每一次碰撞所留下的痕跡,都將成為我們想像未來的方法,也讓我們以更加清晰的目光和視野,真誠面對改變。身處大變革的時代脈搏之中,文化廣場希望成為能聚合更多藝術與信念的微小而堅實的力量,與藝術家和市民一起探索劇院的意義、創造城市的價值。」

隨著劇院運營年報正式發布,2021年度已然成為過去式,劇院 「文化樂土、夢想綻放」的願景也將從此刻起,在更為豐饒的積澱之上發展出愈發深刻而多元的註腳。告別過往十年,文化廣場亦將重新梳理劇院核心價值,擴展運營視野,在立足城市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之上,不斷明確自身兼具服務社會意識形態與承擔市場經營的雙重責任,在上游把握「為藝術家搭好台」的藝術格調,在下游秉持「為觀眾選好戲」的文藝初心,以期有效匹配供需雙方的資源訴求,凸顯城市文化品味。在嚴格落實落細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同時,上海文化廣場不忘與觀眾一年一度的春天的約定,正加緊籌措2022年度演出季與藝術活動教育季的全新發布,旨在展示台上台下更多具備出色口碑與前沿創新的內容表達。未來未知,但指日可待,相信2022年將呈現更為豐富多彩、生命蓬勃的圖景,靜待重啟。

《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

話題互動

您對《上海文化廣場2021年度劇院運營報告》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群

推薦收聽

全國小學生都在唱!《孤勇者》憑啥火了?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創始人卷錢跑路,萬門大學暴雷早有預謀

看完林黛玉發瘋文學,發瘋的竟是我自己

被售後壓垮的泡泡瑪特,還能成為迪士尼?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4c12f4020c58ec388510b6b6b8a13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