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新作《閃電俠》,它得了漫威電影的病,卻沒有漫威電影的命

2023-06-18   無尾電影

原標題:DC新作《閃電俠》,它得了漫威電影的病,卻沒有漫威電影的命

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上映,成為了DCEU的開山之作。

隔壁漫威,用一部《復仇者聯盟》,證明了電影宇宙的模式,大有可為。

當所有人都以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大超英巨頭將會斗得難分難解。

只是,事情沒有按照大家預料的方向發展。

漫威用了十年到達了巔峰。

DC走出十年,歸來仍在重啟。

而為這坎坷的十年DCEU划上不算完美句號的重任,落在了它身上——

《閃電俠》

1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第一觀影感受:

漫威做不到的,這一次DC做到了(指的有笑有淚方面)。

我對閃電俠這個超英沒有濾鏡,但仍然被這一次電影的文戲給打動了。

為了拯救至親進行時空穿越的設定不算新穎,但勝在足夠真誠和細膩。

這自然離不開埃茲拉·米勒的精彩演繹。

一人分飾兩角,現在和過去的巴里,作為觀眾你完全不會搞混。

最後和母親告別那場戲,埃茲拉·米勒演得飽含深情,讓人動容。

這個電影最成功的一點,就是閃電俠這個超英立住了,他不再單純是正聯里的工具人。

本蝙和基頓蝙的戲份不多,但導演非常清楚這兩個版本的蝙蝠俠身上哪一個特質吸引粉絲。

本以為基蝙因為年代久遠,他出場的時候我會沒有什麼感覺,但那熟悉的音樂一出,情懷拉滿,一下子把人帶回小時候看譯製片的時刻。

同樣是賣情懷,《閃電俠》比《英雄無歸》要走心得多。

女超人出場一鳴驚人,可惜戲份太少,我還挺吃這種顏值的,不知以後會不會有她的獨立電影。

很多人吐槽的特效,的確是不行,但還沒到不能忍的地步,因為劇情可以讓我稍微忽略這個硬傷(像《超能勇士崛起》那種要特效沒有特效,要劇情沒有劇情是真的不能忍)。

聽到大本說的那句台詞「這次不行,下次吧」就莫名心酸。

因為這回真的要說再見了。

想想也是唏噓。

單論這部《閃電俠》,我個人很喜歡。

今年上半年的三部超英電影《銀護3》《縱橫宇宙》《閃電俠》都不錯,質量比前幾年那些無腦套模版的超英電影要好不少。

但是,《閃電俠》又不僅僅只是一部單人超英電影。

它還要肩負重啟DC宇宙的使命。

要是從這個方面去看,《閃電俠》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了。

看完電影,我思考了一晚,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2

要組建電影宇宙,DC的優勢是要比漫威大的。

公認的美漫三巨頭:超人、蝙蝠俠、蜘蛛俠。

三個里DC占兩個。

而且,當時漫威也無法使用蜘蛛俠這個角色拍電影。

迫不得已才用的鋼鐵俠。

成了就吃香喝辣,敗了就破產倒閉。

破釜沉舟換來觸底反彈。

鋼鐵俠成了MCU的開山之作,也成了無可撼動的絕對C位。

DC這邊,沒有梭哈的魄力。

雖然想搞電影宇宙,但又不敢放開手腳去搞。

《鋼鐵之軀》雖然是DCEU的開篇作,但並沒有直接引出其他DC超級英雄。

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為在製作《鋼鐵之軀》的時候,MCU還沒有祭出《復仇者聯盟》,而是一部接一部地出單人電影。

光看MCU第一階段的電影票房,只有《鋼鐵俠》大賺,其他的要么小賺,要么小虧。

要是再來一部質量像《無敵浩克》那樣的,估計就沒有後面的漫威了。

華納這邊因為諾蘭的《黑暗騎士》票房大爆,內部有一部分人認為繼續做單人電影也可以,沒必要做電影宇宙。

《鋼鐵之軀》原本想找諾蘭執導,但諾蘭沒有檔期,是他推薦的扎克施耐德。

扎導最強的地方就在於,他把原本一盤散沙的DC電影世界觀給整合起來了。

輪牌面,絲毫不遜色於MCU第一階段。

如果華納高層繼續按照他的計劃拍下去,DC電影宇宙將很快成型,其影響力完全可以和漫威電影抗衡。

凡事最怕但是,《鋼鐵之軀》票房失利。餅畫得再好,不掙錢也是白搭。

看著隔壁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票房大爆,華納急了,也要搞拍團隊電影。

在沒有打造本蝙單人電影的情況下,搗鼓出一個《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同時還要引出神奇女俠、海王、閃電俠等「正義聯盟」成員。

觀影門檻已經不是一般的高了。

一般觀眾看的是不明所以。

僅間隔一年,《正義聯盟》就倉促上陣了。

然而,隔壁漫威在《正義黎明》之前就已經有條不紊地推進到《復仇者聯盟2》了。

華納這邊,一步慢步步慢。

先看《復聯2》再看《正義聯盟》,那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之後,DCEU基本名存實亡。

DC的電影從此開始了「倉促立項,失利就砍」的惡性循環,缺乏長遠規劃,眼裡只有快錢。連埋好的伏筆彩蛋都說扔就扔,純粹逗觀眾玩的。

不搞電影宇宙的DC,偶有佳作出現。

《小丑》《新蝙蝠俠》時不時讓人產生「DC又可以了」的錯覺。

公司換了新CEO之後,電影宇宙的計劃又被提上了議程。

DC花了十年時間才意識到所有人都意識到的問題:它需要一個像凱文費奇這樣的掌舵人。

3

之後的事情我們知道了,滾導離開漫威,走馬上任,成了DC掌門人之一。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公布了未來十年DCU的計劃,共有12部作品。

電影方面:《超人:遺產》《新蝙蝠俠2》《超級少女:明日少女》《蝙蝠俠:英勇無畏》《黑超人》《沼澤怪物》

劇集方面:《神奇女俠:失樂園》《金色先鋒》《生物突擊隊》《阿曼達沃勒》《綠燈俠》《權力戰隊》。

名單一出,粉絲破防,路人懵圈。

有排面的,依然是超人、蝙蝠俠。

漫威拍《復聯1》的時候,DC在拍《超人》。

漫威都要拍《復聯5》了,DC還在拍《超人》。

你可以吐槽漫威拍的爛,但人家的確是穩步推進中。

DC這邊則陷入了「永遠重啟,永遠撲街」的怪圈。

同時,滾導確認,《閃電俠》屬於他構建的DCU當中。

因此,《閃電俠》既要抹掉DCEU的痕跡,也要為滾導的DCU重啟鋪路。

引入多元宇宙,就是最萬金油的處理方式。

亨利版超人,只在電視機里露了個背影。

蓋爾加朵的神奇女俠笑著說再見,就是再也不見。

本蝙和基蝙都說了「下次吧」,其實就是沒有下次的意思。

鋼骨甚至都沒有露臉。

DCEU的角色被榨乾最後一點剩餘價值,卻沒有一個體面的落幕方式,讓人心生感慨。

記得幾年前,《閃電俠》流出過路透照。

我們現在看到的法院外面巴里的那場戲,其實在場的還有基蝙和女超人。

或許這就是一個新「正義聯盟」的雛形。

但是,我們看到滾導的新規劃,第一階段並不包含「正義聯盟」。

所有無限可能的探索,在《閃電俠》第三幕全部戛然而止。

最終,我們就看到一個只能算自嘲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結尾。

彩蛋里的海王,更是讓人云里霧裡。

本來《海王2》是要在《閃電俠》之前上映的,大本也確認會在《海王2》中登場。

後來滾導接手,又把《海王2》的檔期調回了《閃電俠》之後。

按照《閃電俠》的結局,本蝙已經變成了喬蝙。所以大本補拍的《海王2》戲份感覺也是白拍。

《海王2》內部試映了七次,據媒體報道評價好像不太好。

現在是一點動靜也沒有了。

為了《閃電俠》,華納更是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資源精力。

執行長大衛·扎斯拉夫親自下場表示是「影史最佳超英之一」。

湯姆克魯斯瘋狂安利「你想看的全都有」。

國內提前場的反饋也是好評不斷。

上映後豆瓣開分8.0,在近幾年的超英電影里算一個不錯的口碑開局。

但本片在外國的評價,卻是非常一般。

IMDB開分僅僅7.4,MTA媒體評分跌至56,cinemascore拿到了B,就連《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都有A-。

「影史最佳超英之一」的說辭被瘋狂打臉。

比口碑差更可怕的,是賣不動。

《閃電俠》耗時8年,改了七版劇本,成本據傳耗資2.2億美元,約15億人民幣。

然而北美上映首日票房僅2400萬美元,這個開局成績甚至低於《黑亞當》。

內地首映日票房不到3000萬。第二天的日票房已經被上映9天的《變7》反超。首周末甚至很難過億。

其他海外票倉的表現也並不亮眼。

看來,華納這一次又賭輸了。

END

華納和DC,似乎總是在對的時間裡做錯的事。

漫威在搞電影宇宙的時候,華納看不上。

然後MCU大火,華納想彎道超車,不願按部就班,結果翻車了。

現在MCU發展進入了瓶頸,華納浪費十年又想重頭開始搞宇宙聯動。

一切都晚了。

當年MCU可以火,是因為之前沒有人這麼做過。

經歷了十年,超英電影數量爆髮式增長,但題材同質化嚴重,買票看彩蛋送電影成為常態。

永遠只是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

永遠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

永遠是故事未完待續。

久而久之,難免讓人意興闌珊。

這個時候華納再搞電影宇宙,已經沒有人在乎了。

《閃電俠》註定是生不逢時的作品,如果真要是按原計劃2018年上映,或許現在超英市場的格局又是另一番局面。

《閃電俠》,就像是得了漫威電影的病,卻沒有漫威電影的命。

漫威電影有著長遠的規劃,一部作品撲街,還不至於牽一髮動全身。

但華納和DC不一樣,眾所周知,項目不掙錢,華納就會把它砍掉,所以,《閃電俠2》大機率是不會有了。

更何況,滾導說的DCU第一階段,出現的作品真能激起人們的興趣嗎?

我持懷疑態度。

華納用了十年還是沒有搞清楚觀眾想看什麼,但觀眾一定很清楚自己不想看什麼。

華納和DC走到今天,怨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