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戰役,張靈甫被粟裕包圍,李天霞為何見死不救?

2023-12-12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47年孟良崮戰役,張靈甫被粟裕包圍,李天霞為何見死不救?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7年爆發的孟良崮戰役,在解放戰爭歷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這場戰鬥中,我軍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民黨王牌部隊整編第74師,徹底打破了國民黨重點進攻戰略,是強弱懸殊的兩軍進入相持階段的轉折點。

而關於孟良崮的失敗,國軍整編第83師師長李天霞,一直都被認為是當之無愧的罪魁禍首。

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他當年全力救援張靈甫,也許戰爭的結果會大不一樣。

那麼,當年李天霞為什麼會見死不救呢?

論資排輩

李天霞出生於民國時期上海的一個小商人家庭。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

李天霞受到革命熱情的感召,毅然南下棄筆從戎,最終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進了黃埔軍校第三期。

1926年,李天霞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選擇了留在學校從事教導工作,從而錯過了北伐戰爭的紅利期。

要知道,當年的北伐戰爭,可是黃埔學生分享中國權力蛋糕的一次饕餮盛宴。

在這場戰爭中你能分配到多少資源,基本上就決定了,日後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地位了。

李天霞錯過了這麼重要的歷史時刻,按理說,他早就應該被歷史所拋棄了。

但幸好李天霞在黃埔期間,結識了一個好大哥王耀武。

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的實力擔當,在北伐戰爭中受到了何應欽的提攜屢立戰功。

短短一年時間,就從排長升到了營長的位置。

王耀武

當悔得腸子都青了的李天霞,厚著臉皮來投時,王耀武富貴不忘貧賤,一甩手就給了他個連長的職位,李天霞由此成功搭上了黃埔崛起的末班車。

與此同時,張靈甫也在北伐戰爭中付出一條腿的代價,爬到了連長的職位,這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可以說,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兩個人的起點是一樣的。

如果說北伐戰爭是黃埔師生的第一次紅利期,那麼從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之後,到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的這六年反圍剿時期,則是黃埔崛起的第二輪紅利期。

在這幾年的剿共活動中,王耀武從一個營長一躍而升為補充第一旅旅長。

王耀武

作為王耀武鐵桿小弟的李天霞,也因此水漲船高,升任為了補充第一旅第三團上校團長。

與此同時,張靈甫也在胡宗南的第一軍下屬服役,靠著在第五次反圍剿和萬里長征中追擊紅軍立下的戰功,也升為了第一軍獨立旅第一團團長。

到此為止,兩人還是平級關係。

轉機發生在了1936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張靈甫殺妻案。

這件案子在當時轟動全國,就連宋美齡都聽說了張靈甫的惡行,親自出面要求蔣介石從嚴查辦。

最後張靈甫被剝奪了所有軍銜,並判處了十年有期徒刑。

張靈甫

可轉過年後,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人手緊缺便特赦了張靈甫,讓他重新出來工作。

當時張靈甫出獄後的職務,是74軍51師153旅305團的團長。

而此時的李天霞,已經是第51師的師長。

國民黨作為舊軍隊,最是講究論資排輩。從這裡開始,兩人的輩分就糾纏不清了。

在李天霞看來,自己是張靈甫的上級,對方不可以後來居上壓在自己頭上。

可在靈甫看來,咱們兩個本來就是平級,我只不過是因為犯了事才虎落平陽。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在抗日戰爭期間,兩人的合作還是非常親密無間的。

無論是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廬山戰役亦或者是74軍的高光時刻萬家嶺戰役,他們兩個都是同屬於一個戰鬥單位。

而且,李天霞在抗日戰爭中作戰勇猛,每戰必親臨前線,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立下的汗馬功勞。絕不是後來孟良崮那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慫包,可以相提並論的。

到了1943年的時候,李天霞身上累計的戰功,已經到了不得不升的地步了。

按理說,以李天霞當時的職務,再往上走一步,那就是74軍軍長了。

可當時的軍長王耀武還在呢,於公於私李天霞都不能擠走王耀武啊。

於是重慶方面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把李天霞往上提一級,升任為第100軍軍長。

這個第100軍,就是後來整編第八十三師的前身。

李天霞擔任100軍軍長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脫離了第74軍。

而此時的張靈甫是什麼職位呢?他是第74軍58師的副師長。

74軍一共由兩個師組成,一個是第51師,一個是第58師。

作為國民黨的王牌部隊,74軍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內部繼承法,那就是接管74軍軍長的,必須是第51師師長,所以51師師長就相當於74軍的東宮太子。

如果李天霞這個廢太子從此遠離74軍,那他跟張靈甫,也許就不會有後面那檔子事了。

張靈甫

廢長立幼

可命運弄人。

1945年的時候,李天霞因為在雪峰山戰役立下大功,又再次兼任了第51師師長。

而此時張靈甫也升了一級,變成第74軍副軍長兼第58師師長。

也就是說,這時張靈甫還是沒有繼承權的。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大整軍。

原先的第74軍被降了一級,改編為整編第74師。

別看他被降了一級,可是人家的人員配置和裝備水平卻不降反升。

而李天霞的第100軍,也在這時被壓縮成了整編第83師。

按理說,整編第74師的師長,應該還是由原軍長王耀武來擔任。

王耀武

但當時蔣介石有心把整編第74師,當成國民黨的御林軍來培養。

這樣的一支軍隊,必須掌握在絕對忠誠的人手裡。

偏偏王耀武這個人太過圓滑,一直都不被蔣介石所喜,老蔣總認為他面如武松,奸詐似鬼。

再加上當時要在全國範圍內對付共產黨,蔣介石就將王耀武升為了山東省主席,變相地把他從第74軍中剝離了出來。

王耀武這個人非常擅長揣摩上意,他當然知道蔣介石的那點小心思。於是當蔣介石問他接班人的時候,王耀武直接跳過了自己的鐵桿小弟李天霞,推舉張靈甫出任新師長的職位。

為什麼是張靈甫呢?因為張靈甫這個人一根筋,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絕對忠誠於蔣介石。

抗日戰爭時期,張靈甫為了報答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打起仗來那可是絲毫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的。而這種愚忠思想,一直都是蔣介石最為鍾愛的。

而李天霞在打仗的時候,雖然也經常身先士卒,但是他的這份勇猛,究竟是出於報答校長呢,還是出於民族大義呢?蔣介石心裡沒底。

而且,李天霞跟王耀武的關係人盡皆知,讓李天霞出任整編第七十四十師長,不利於他「去王耀武化」的目的。

對於這樣的結果,李天霞那是一萬個不服啊。

論資排輩,這整編74師的一把手怎麼說也該由他來當才對。

現在讓張靈甫後來居上,這不僅損害了他的利益,而且還讓他在黃埔的圈子裡顏面盡失啊。

張靈甫

從此以後,李天霞就記恨上了這個張靈甫。

有朋友也許會說,李天霞不也是整編第83師師長嗎?為什麼非要盯著整編第74師呢?

雖然同為整編師,但待遇卻完全不一樣。

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在一開始的時候只有1.8萬人,而且美式裝備的比例也並不高。

相反,整編第74師的人數是3.2萬人,還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

另外,李天霞在抗戰後期的職位,是第100軍軍長兼第51師師長。

也就是說,在當時,他轄下的部隊是一個軍加一個師。

可現在這麼一搞,就相當於第51師脫離了他的控制。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李天霞都是這次整軍運動的受害者啊。

他心中要是對張靈甫沒有怨恨,那就見鬼了。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1947年,由於在解放戰爭中屢屢失利,蔣介石明白國民黨這張餃子皮,包不了解放軍這塊餡,於是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

而重點進攻的重中之重,就是我黨的經濟中心:山東根據地。

為此他調集了張靈甫、李天霞、黃百韜、胡璉這些國民黨王牌,集中進攻山東根據地。

當時蔣介石為了防止被我軍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特地命令國民黨這些王牌主力,沿著鐵路線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確保能夠互相支援。

這個戰略在一開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成功把我軍從蘇北地區,一路壓縮到了山東丘陵。

我軍進入山東丘陵後,國軍部隊就暫時放緩了腳步,在蒙陰到新泰的鐵路線上一字排開。

這是由於丘陵地區並不同於平原,不太適合齊頭並進的戰術。

在雙方僵持的那段日子裡,作為國軍總指揮的湯恩伯,曾經想將這些王牌整合起來。

其中整編第83師跟整編第74師,要合併為一個作戰集團,由李天霞本人領導。

但由於張靈甫根本看不起李天霞,拒絕了這個提議,要求歸黃百韜領導。

而黃百韜是國軍王牌部隊中出身成分最差的一個,他並不是黃埔子弟出身,而是雜牌軍出身,所以黃百韜根本不可能統領得了張靈甫。

黃百韜

張靈甫提出這個建議,其實就是在變相的要求獨立了。

湯恩伯鑒於張靈甫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也只好答應了他這個無理要求。

可這樣一來,張李二人之間的恩怨,又加深了一分。

不久之後,一個意外因素的出現,打破了國共雙方在山東戰場的僵局。

在之前的戰鬥中,我軍曾經俘虜了74師的一個軍官,並試圖對他進行改造教育。

沒想到此人的思想異常頑固,表面上接受我黨的改造,但暗地一直在尋找機會逃回國民黨。

有一天,此人趁我軍看守鬆懈,成功逃脫。

他的回歸,給張靈甫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華東野戰軍的司令部在坦埠。

張靈甫收到這個消息後大喜過望。

他決定利用整編第74師的機械化優勢,快速突襲華野司令部畢其功於一役。

當時,我軍正準備集中兵力,去攻打鐵路線上的桂軍王牌部隊鋼七軍,司令部兵力空虛。

要真是被張靈甫來這麼一下子,後果不堪設想。

幸好這個軍官的叛逃,最終引起了陳毅的重視,再加上從破譯的國民黨電文中,發現國軍有不可告人的軍事行動,兩相印證最後確定司令部的位置已經暴露。

於是,粟裕將軍準備將計就計,讓原先準備去攻擊鋼七軍的主力部隊,立馬回頭準備布一個口袋陣,圍殲孤軍深入的張靈甫。

粟裕

張靈甫嗅覺非常靈敏,在突襲的路上就察覺到了我軍要包圍他的意圖,立馬下令轉頭南下,並呼籲李天霞跟黃百韜過來跟他匯合。

不料結果最後還是慢了一步,被我軍逼上了孟良崮。

這時候,張靈甫又誕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要以自身為誘餌,依託孟良崮吸引住我軍主力,讓黃百韜跟李天霞他們反包圍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來個中心開花。

蔣介石收到消息後,立馬批准了這個計劃,並命令離張靈甫最近的黃百韜跟李天霞,全力支援。

黃百韜這路大軍,一路橫衝直撞、不計傷亡,最後一直突破到了距離孟良崮只有咫尺之遙的天馬山。

相比之下,離張靈甫更近的李天霞部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李天霞

李天霞在此戰中,只派了一個團的部隊前去救援張靈甫。

為了怕張靈甫告他的黑狀,還特地派一個連悄悄潛到孟良崮附近,哄騙張靈甫說大部隊已經到了。

結果張靈甫望穿秋水,直到死的那一刻,都沒有看到李天霞的人。

這裡並不全然是張靈甫跟李天霞之間的私人恩怨在作祟。

在此前的蘇中七戰七捷中,李天霞的部隊就已經被粟裕將軍給打得元氣大傷了。

到了孟良崮戰役的時候,整編第83師下屬的7個團里,有兩個是不聽指揮的,兩個被粟裕打成重傷。

李天霞能調動的,其實只有三個團的兵力,那是他最後的家底了。

蔣介石的部隊搞的是兵隨將有那一套,軍隊就是將領在國軍中的立身之本,一旦打沒了,那就啥都不是了。

你要是讓李天霞壓上全部身家,去救宿敵張靈甫,那不是為難他了嗎?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3e6bcbbe280f5cbd5fe8c1dec351c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