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3日的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對於二戰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除了這場戰役與同期東線戰場史達林格勒戰役遙相呼應以外,還與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並稱二戰三大反攻序幕之戰。那麼,讓人們記憶猶新的不僅在於阿拉曼戰役隆美爾終於被蒙哥馬利打敗了,還在於隆美爾因為兵力補充太晚,從而喪失了戰場最好戰機,為德軍突尼西亞戰役失利打下了基礎。
01阿拉曼戰役的由來
從二戰整個大局來講,北非戰場是德軍統帥部的一塊心病,更像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原因就是德國需要義大利這個盟友。那麼,德軍統帥部為什麼要在馬上閃擊蘇聯的關鍵時刻,派出沙漠之狐隆美爾挺進北非呢?
一方面,義大利對北非英軍的挑戰是給軸心國上眼藥。1940年7月,當德軍在西歐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英法紛紛向後撤退,德軍的輝煌成果讓意軍和墨索里尼感到臉面無光,也想藉機對英國殖民地東非進行一次試探性進攻,以期獲得既有利益。但是,意軍的進攻並非準備得非常充分,到1942年1月份,13萬意軍被俘,英軍第8軍團成功收復東非失地。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統帥部為了安撫義大利這個盟友,只好於2月派在法國戰役中出盡風頭的隆美爾前來救援。應該說,隆美爾挺進北非對德意盟友關係是個考驗,更對他本人的指揮才藝是個檢驗。
另一方面,隆美爾在北非的一連串成功,使德軍和盟軍都刮目相看,卻也為隆美爾的指揮才藝過早謝幕打下了基礎。按道理,德軍統帥部派出兩個裝甲師讓隆美爾到北非小試牛刀,目的是把意軍救援出來即可。沒想到隆美爾天生是個不服輸的主,給多少兵就打多大仗,他充分運用地形和謀略,居然在英軍第8軍團占優勢的情況下,連連以少勝多創造了許多沙漠戰場奇蹟,不僅使英軍第8軍換了三任軍長,他自己也獲得了「沙漠之狐」稱號並榮升元帥。
正因為隆美爾在北非打得太出彩了,德軍和盟軍都不同程度加強了這個戰場的力量。但是,到1942年下半年的時候,整個二戰戰場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東線戰場蘇德戰爭已經到了雙方力量角逐主動權的關鍵時期,德軍統帥部騰不出更多兵力增援北非,而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也在瓜島獲得了勝利。對於隆美爾在北非的一系列企圖,盟軍絕對不會讓其達到目的,1942年下半年,圍繞阿拉曼地區的爭奪之戰隨即展開。
02阿拉曼戰役,隆美爾輕看了對手蒙哥馬利
本身,如果隆美爾按照挺進北非開始時的打法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還不至於讓盟軍和英軍特別對他的重視。但1942年6月,隨著英軍在加查拉戰役的失利,被迫從邁爾查馬德魯撤至阿拉曼防線,這是埃及北部緊挨地中海的一塊長約40公里的窪地,隆美爾感到這是趁勝追擊英軍並打通東非與中東通道的最好機會。實際上,德軍統帥部這時正深陷東線史達林格勒戰場,根本沒有精力為隆美爾的東進計劃提供足夠多的支持。
首先,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失利,隆美爾就應該收手。1942年7月1日,隆美爾決定對英軍第8軍團發起進攻,但遭到英軍頑強阻擊,第二天,隆美爾親率非洲軍團從北面進攻,準備突破阿拉曼防線未果,到7月31日雙方打成了消耗戰,德軍不僅絲毫沒有進展,雙方的損失還在不斷加大,對隆美爾越來越少的裝甲來說,繼續打下去毫無意義。此時,如果隆美爾重新考慮一下德軍處境,可能就不會面臨北非軍團迅速潰敗的可能。
其次,蒙哥馬利走馬上任,隆美爾並沒意識遇到了強勁對手。對於隆美爾習慣聲東擊西玩欺騙戰術那一套,蒙哥馬利並沒急於與他交手,而是專心在指揮部對著地圖進行認真研究,最後他也想到了一套破解隆美爾沙漠戰術的打法,結果,隆美爾不知是計,果真鑽進了蒙哥馬利的包圍圈。
再次,從輕足到增壓,隆美爾缺乏足夠多的兵力應對。蒙哥馬利對隆美爾的反擊使用的是遞進性反攻。剛開始,英軍使用代號叫「輕足」的行動計劃,目的就是誘使隆美爾誤以為英軍兵力和裝甲不夠,而且由於蒙哥馬利大量在前沿陣地埋設了地雷,先使用步兵輕裝進攻,從而引誘隆美爾的重裝甲誤入地雷陣。當隆美爾裝甲部隊深陷地雷陣和英軍包圍圈後,蒙哥馬利馬上發起代號叫「增壓」的進攻行動,重點打擊德軍的裝甲部隊,至此,隆美爾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從這個層面講,阿拉曼戰役,隆美爾完全依靠自己那不足十萬人馬,夢想打一場影響深遠的區域之戰,結果卻是他期望的援兵並沒按要求到達,伴之而來的卻是英軍的地雷陣和包圍圈從天而降。
03阿拉曼戰役,突尼西亞戰役的序幕之戰
阿拉曼之戰,隆美爾損兵折將多達幾萬人,但他仍然依靠指揮才能把部隊撤退到了突尼西亞高地,可惜的是,當他率殘部在這裡站穩腳跟的時候,德軍統帥部的援軍也才剛剛趕到,只不過,這時候的北非軍團已經喪失了戰場主動權,面臨在突尼西亞被盟軍圍殲的不利局面。
第一,德軍的強項是快速打擊,而蒙哥馬利恰恰使用了消耗戰術。對隆美爾來講,他的部隊打消耗戰就是自廢武功。在阿拉曼一系列的拉鋸戰鬥中,儘管隆美爾指揮有方終究沒有逃出蒙哥馬利設置的陷阱,應該說,蒙哥馬利打贏隆美爾就是算準了德軍的補給和兵力相差懸殊。
第二,隆美爾想東進與蘇聯南線的德軍匯合,似乎想得太天真了。原本,隆美爾撤到突尼西亞,就想希望與在蘇聯南線的德軍南下匯合,殊不知當他向東挺進時,德軍在東線的日子並不好過,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後,不僅南方集團軍群占領高加索的企圖無望,德軍統帥部對增援西線的兵力也捉襟見肘,哪顧得上他呢?
第三,大兵團作戰,僅靠指揮有方和意志力是不夠的。對隆美爾來說,一輛裝甲也是進攻,百輛裝甲也是突襲。但蒙哥馬利算準隆美爾會使慣用的欺騙戰術以後,他採取了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辦法,不得不說,隆美爾缺乏的不僅是對蒙可馬利的了解,還輸在對自身缺乏足夠認識上。
總結:阿拉曼戰役,使德軍北非軍團的兵力又遭到一次重大損失,也使隆美爾重獲戰場主動權的希望落了空。相反,由於德軍在阿拉曼的失利,客觀上使隨後到來的突尼西亞戰役變得沒有什麼懸念,英國將隆美爾的軸心國軍團攆出北非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隆美爾傳》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為何頻繁調整作戰指揮結構?逐步適應戰場需求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越打越多傷亡率卻不見下降?形勢任務緊迫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戰蘇德戰爭,1942年夏季攻勢為何選擇在史達林格勒?判斷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