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兒子娶不起親,養女太醜嫁不出去,兩人結婚生下一子家喻戶曉

2023-11-15     歷來現實

原標題:大齡兒子娶不起親,養女太醜嫁不出去,兩人結婚生下一子家喻戶曉

大齡兒子娶不起親,養女太醜嫁不出去,兩人結婚生下一子家喻戶曉

「聽說了嗎?咱合肥出了一件稀奇事。」

「啥稀奇事?」

李殿華大夫的兒子李文安要結婚了。」

「結婚不很正常嗎?」

「問題是,那小子娶的是自己的妹妹。」

「不可能吧,李文安可是飽讀詩書的人,他的父親李殿堂也是讀書人,怎麼會做出違反綱常和倫理的事呢?」

「這還能有假?我已經收到請柬了。」

「真是荒唐,太荒唐了。」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共同心愿,而在中國古代是官本位,成龍的標準就是當官,光耀門楣。

在封建王朝,當官的渠道有兩個,一是參加科考,被錄取之後,就順理成章成為官員。還有一個,那就是花錢去買官,說好聽點是「捐官」。

李殿華的父親是個讀書人,自然比別人更希望兒子能當官,光宗耀祖。但家境一般,肯定拿不出錢讓兒子買官,剩下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讀書,將來參與科考。

李殿華6歲時,父親就省吃儉用讓他讀私塾。李殿華也很懂事,學習刻苦勤奮,可遺憾的是,連續參加六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

眼看就三十出頭,老父親也年事已高,李殿華只能放棄考試,挑起家庭重擔。

李殿華身體單薄,常年讀書考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務農肯定不行,拿起鋤頭沒幹幾下,就累得氣喘吁吁,手上也起泡了。

怎麼辦呢?冥思苦想之後,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學中醫。學成之後,自己開了一家小診所,用微薄的收入,來維持這個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也能衣食無憂。

在村裡人看來,李殿華也算是成功人士了,可他自己並不滿意,覺得自己很失敗。雖然不甘心,也只能接受事實,畢竟年齡越來越大,參加科考是不現實了。他只能像父親一樣,把希望寄托在兒子文安身上。

李文安出生於1801年,是家中所有兄弟中年紀最小的一個,這孩子讀書非常刻苦,小時候就不到外面玩耍,一天到晚捧著本書看。看到這一幕,李殿華十分欣慰,覺得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很可能就要在兒子身上實現,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文安的科考之路同樣充滿坎坷。到了可以參加科考的年紀,李殿華一次次送兒子上路,一次次默默祈禱。

但是,命運之神似乎已將李家遺忘,李文安參加考試也名落孫山,希望的肥皂泡無情地破滅。

1821年,20歲的李文安再次走上趕考之路,這已經是第2次參加考試了。考試前他暗暗發誓,這次再考不上,就徹底放棄。

然而結果出來後,收穫的依舊是苦澀,夢想再次破碎。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放棄,就像父親當年那樣,家庭條件不允許他再參加考試了。

這時候,父親李殿華也死了那份心,為了讓兒子上學,他已經傾其所有,花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但是依舊沒有如願。

也許這就是命吧,祖墳上沒有長那根蒿草,李殿華心想。看兒子死了科考的心,老先生開始張羅著給兒子娶媳婦。

原因很簡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兒子結婚了,就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可是家裡條件不好,李文安也已經錯過了結婚的最佳年齡。古代的女子13歲之後就開始談婚論嫁,男孩子15歲就能娶親,20歲還沒有結婚,就屬於大齡青年,誰家的黃花閨女會嫁給他呢?

對李文安有意的,往往是那些離婚的女人,或者死了丈夫的寡婦。而在古人看來,這些女人是不吉利的,李文安也不願意,他說自己就是打一輩子光棍,也不娶這些人。

李殿華老先生憂心忡忡,為兒子的婚事吃不好睡不香,頭髮也愁白了。這時候,老伴突然出了一個主意:「把咱閨女嫁給兒子吧。」

「你昏了頭?有違綱常倫理,會讓鄉親們笑話的。」李殿華聽了連連搖頭。

「咱閨女又不是親生的,也找不到婆家,不是正好嗎?有人說閒話,隨他們去。」李殿華聽了,陷入深思。

他的思緒,回到了18年前。那是一個大雪紛紛,寒風刺骨的黃昏,天氣冷得出奇,路上見不到一個行人。李殿華為了幾兩碎銀,冒著鵝毛大雪,出去給一個財主太太看病。

在路過一座破廟的時候,突然耳邊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聲音極其刺耳,但是卻很微弱。以至於李殿華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下這麼大的雪,怎麼可能有哭聲呢。

可是走了幾步之後,那啼哭聲再次傳來。李殿華只好停下腳步,四處觀察,最後在廟門口發現一個用褥子裹著的女嬰。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宅心仁厚的李殿華沒有絲毫猶豫,將孩子抱回家。到家一看,他傻眼了。嬰兒額頭髮熱,熱得燒手,而且全身皰疹。

李殿華當即判斷,這個女嬰是得了天花,父母因為擔心治不好,才狠心扔掉的。天花在古代是不治之症,雖然1800年前後,天花疫苗傳入中國,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條件接種。得了天花之後,死亡率很高,幾乎無藥可醫,父母扔掉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妻子說:「孩他爸爸啊,乾脆把嬰兒還放回原地算了。」

李殿華不同意,他對妻子說:「既然讓咱遇上就是緣分,怎麼能那樣做呢,我們只能竭盡全力給孩子看病;結果如何,聽天由命吧。」

幸運的是,這個女孩命大,經過李殿華的診治,她的天花最終被治好。遺憾的是,因為得過天花,女孩的臉龐上留下了一臉麻點。明明到了結婚的年齡,卻沒有人願意提親,願意迎娶的,不是家庭條件差,窮得叮噹響,就是男孩子長得太醜,或者年齡太大。

李母曾經目睹這樣一幕,兒子深夜苦讀的時候,妹妹會悄然進到書房去,把一杯熱茶放到書桌上,悄然退出。

還有一次,他看到兒子拿著一件衣服去廚房,問的時候,兒子說:「妹妹因疲勞在廚房入睡,我怕她著涼,蓋一件衣服。」

這一幕幕說明,兄妹感情深厚,如果成為夫妻,一定會很恩愛。因此,李文安的母親才想到撮合他們。

李殿華反覆思考之後,覺得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就不顧鄉親們的非議,讓兒子跟養女成親。

洞房花燭夜,李文安揭開新娘的紅蓋頭,撫摸妹妹的長髮,輕吻她的額頭,一滴滾燙的淚珠滴落下來。在他看來,妹妹溫柔可愛,真誠善良,知書達理,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雖然她的臉上長滿麻點。

他早就喜歡妹妹,為她的未來擔憂,怕她嫁給一個壞人,餘生受委屈。如今娶了她,再也不用擔心了;於是他伸出雙臂,將新娘緊緊擁入懷中。

作為妹妹,能擁有哥哥的愛,把親情變成愛情,也感到無比陶醉,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新房內的燈熄滅了,愛的潮水滾滾而來,鋪天蓋地……

那一夜,愛的種子也悄悄播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1823年(嘉慶六年)12月29日正午時分,李家傳來一陣陣嬰兒的啼哭聲,聲音是那麼響亮,百米遠的地方都能聽得見。

這個弄出了大動靜的嬰兒,成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是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北洋水師的締造者,也被稱為清朝裱糊匠。

此人的名字不說大家也猜到了,他叫李鴻章。

孩子的出生,讓李文安受到鼓舞,他又產生了參加科考的想法。妻子也對丈夫說:「你專心讀書吧,家裡的事有我呢。」

妻子的支持給了李文安莫大動力,他比過去更用功,考試的時候發揮也更好。1834年,李鴻章11歲的時候,傳來喜訊,李文安以優廩生中道光甲午科舉人96名。

1838年,李文安與曾國藩同登道光戊戌紐福保榜進士112名,殿試的時候考試成績名列三甲,朝考以主事用,與林則徐之子林汝舟同時被分配到刑部。

三年之後,李文安到外地當官,先後在廣西、奉天、山西等地任職。無論如何,李文安總算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父親的夙願。自然而然,他更想兒子將來也有成就,甚至超越自己。

作為朝廷命官,他收入豐厚,比當年的父親更有物質條件。而且,他也有父親當年所沒有的人脈資源。

李鴻章6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學習條件非一般老百姓相比。在他8歲的時候,就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

徐子苓的學問也很了得,他的老師名叫姚瑩,此人不但是道光時期的名臣,也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

有一次,徐子苓拜望南京知府殷傑,對方正在為討伐太平軍不力,沒法給皇上寫奏摺發愁。徐子苓一看,打不過太平軍的理由說得很充足,唯獨文章末尾一個用詞「愈戰愈敗」,寫得不妥。在他的建議下,殷傑改成了"愈敗愈戰"。

結果,皇上看了奏摺後,認為殷傑雖然戰敗,但是精神可嘉,並沒有怪罪。

像徐子苓這樣有學問的人,並非有錢就能請得動,也只有李文安這樣的官員,才能有這個能力。李鴻章拜這樣有學問的人為師,自然進步很快。

不僅如此,已經擔任刑部郎中的李文安,在京城很有人脈,尤其是安徽籍的官員跟他關係更好。李文安便帶著兒子到處拜師,為兒子拉人氣,有這樣優越的條件,李鴻章想不成才都難。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1歲的李鴻章參加鄉試,榜上有名,考中84名舉人。第二年,李文安讓兒子拜自己的同事曾國藩為師,一學就是一年。

曾國藩是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此刻已經小有名氣,擔任翰林院侍講。

翰林院人才濟濟,是朝廷的高官培養基地,科考高中的人才都要在這裡鍛鍊之後,才能被皇上委以重任。

曾國藩的學問,由此可見一斑,拜他為師,肯定有很大收穫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24歲的李鴻章終於高中進士,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給了曾國藩大展宏圖的機會。作為其學生的李鴻章也受益匪淺,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建功立業。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憑藉曾國藩的關係脫穎而出,還建立了自己的子弟兵淮軍,這成為他未來的資本。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曾國藩擔心朝廷兔死狗烹,他急流勇退,主動提出裁減湘軍,交出兵權。

李鴻章卻認為,當時八旗子弟墮落,皇上已經離不開漢人。他還判斷,清廷雖然暫時沒有內憂,但是外患不斷,他們同樣離不開淮軍。因此,李鴻章不但沒有交權,而且緊抓不放,發展淮軍。

李鴻章果然聰明,之後大清跟列強的戰爭不斷,清廷處處依賴淮軍。這一來,李中堂地位無法替代,如日中天。

面對列強的咄咄逼人,李鴻章及時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在慈禧的支持下,大搞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引進堅船利炮。在抵抗外侮的旗號下,李鴻章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包括兵器製造,最後名利雙收。

李鴻章眼光獨到,看出中國的最大敵人是日本,中日必有一戰,而決定勝負的是海軍。在李鴻章的推動下,大清建立了現代化的北洋水師。

由於腐敗,大清海軍在黃海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但是具有如此獨到的前瞻眼光,李鴻章已屬不易。

雖然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他是晚清名臣,沒有任何爭議。

李鴻章的成就,一靠父親的人脈,二靠自己的努力。或許有一點我們也不能否認,那就是李鴻章的母親給了他生命。當年李鴻章的祖父將拋棄的女嬰,帶回家裡,撫養成人,無心的善舉得到了上天的垂愛,為兒孫的成功埋下伏筆,從此,李家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165867773e5f11f5bbd3d88164ee8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