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57歲落魄去世,孫子逆襲成就非凡:我的後代不靠魯迅吃飯

2023-12-17   阿斗愛

原標題:「閏土」57歲落魄去世,孫子逆襲成就非凡:我的後代不靠魯迅吃飯

前段時間在家整理房間,床底發現一個箱子打開一看是小學的一些課本,最上面的是一本書

染舊時光塵土的語文課本,一時興起隨意翻看,突然一幅插圖吸引了我的注意。

月夜下白衣少年目光如炬將叉刺向瓜地里的梗。想必你已經知道畫里的主人公便是少年閏土,

這位人物出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因列入小學語文教材這個故事被大家廣為熟知。

但閏土並非小說虛構的人物,在歷史中他的確存在,只是名字叫章閏水。而他與魯迅之間的故事也並非課文里的那麼簡單,他們之間的淵源聯繫牽扯著好幾代人。

究竟兩人的淵源以及彼此的後代之間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呢?今天我們試著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撥開雲中之霧,跟隨時光探究魯迅與章閏水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及各自截然不同的命運。

「祭祀」上的相識

有緣千里來相會,魯迅和閏土算是很有緣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理說他們本不屬於一個世界的人,不會有任何交集。

魯迅,原名周樹人。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曾經是清朝高官,家境自然殷實。但好景不長,為了給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在朝廷謀個官職,祖父用一萬兩銀子開通官路。

怎知捲入晚清的「科舉舞弊案」鋃鐺入獄,秋後問斬。可見無論任何時候,「走捷徑」都是鋌而走險的。

破財消災,為了保命,周家花了大量金錢,終於把祖父從鬼門關救了回來,改判有期徒刑八年,周家因此慢慢沒落大不如前。

但常言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家依然還是小富即安,遇到忙活時節周家還是會僱傭一些人來幹活,而這其中就有閏土的父親。

那個年代窮苦人家經常食不果腹,為了賺些錢,閏土的父親也經常去做大戶做幫工。他去幫工最多的就是魯迅家,有一年正月魯迅家輪到辦祭祀,家中放著很多貢品和祭祀用具。

為了多個人手看管這些祭祀用品,父親便把把閏土帶到了魯迅家中。這是此段奇妙關係的開頭,兩人的命運開始有了交匯。

一個富人家的少爺,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在那個人分三六九等的年代。因為機緣巧合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因為孩子的眼裡只有純真的友情,容不下黑暗不平等的現實世界。

當時的魯迅在私塾求學,每天三點一線很是乏味,而閏土的到來,對生活在抬頭就是四角天空的魯迅來說,無疑給沉悶無趣的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

活潑健談的閏土讓魯迅知道,原來西瓜經歷過那麼多危險、原來可以用一塊竹匾就能抓到天空中的鳥、而夏天的海灘上有許多好看的貝殼。

閏土的廣闊世界與魯迅封閉的「四角天空」相比,是如此的多彩有趣,讓魯迅生之嚮往。魯迅後來在書中回憶到,「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故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雖然兩人以兄弟相稱,是要好的朋友,但在那個時代,兩人身份還是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個少爺,一個農民的兒子。

年少的他們並不知道這段短暫的美好時光後,等待他倆的是隔閡的關係和命運的嘲弄。只是這一刻,兩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是真心快樂的。

快樂的日子總是容易流逝,正月要結束了,這意味著閏土要離開了。小魯迅捨不得閏土急得大哭,而可憐的閏土也躲在屋裡偷偷哭泣。「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終閏土跟父親離開了。

之後,閏土托父親送過來一包貝殼和一些好看的羽毛,魯迅也會給閏土寄一些好看的東西。但卻始終沒有見面。在那以後魯迅再也沒遇到過這麼一位交心的好友,成了心中的白月光。

命運的平行線

時光飛逝,不曾想二人的再次相遇已經是而立之年。

這是魯迅書里的回憶,但其實魯迅在讀中學時期兩人還是見過一面,他們結伴一起逛了紹興城。一路上相談甚歡,其樂融融。

青年時期的他們一個在求學,另一個開始接過生活的重擔。此次別離後他們再也不是交匯的平行線,而是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命運之路。

一個此後是文壇耀眼的巨匠,一個是舊時代下苦難芸芸眾生里的一粒塵土,連接他們的就是孩提時代那段短暫無憂的時光。

閏土也想過像魯迅一樣讀書識字,父親也欣然應允。就當閏土憧憬嚮往已久的學堂生活時,命運卻跟閏土開了玩笑。父親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最終去世。

現實的殘酷給了想改變命運的閏土一記耳光,他終於還是認命了,成為了一個如同父親那樣,日夜奔波求生存的農民。

1919年冬,魯迅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這二十年間魯迅海外學醫歸來,後棄醫從文,用筆桿子跟舊社會作鬥爭,是文學巨擎、時代先鋒。此次歸家就是想變賣家產,在北京安家。

因為有很多細碎的物品不易收拾,魯迅想把這些東西送給閏土,兩人在而立之年又一次相遇。魯迅見到身材臃腫、雙手長滿老繭的閏土時,思緒萬千激動地說道:「閏土哥,你來了?」

閏土的眼睛閃過一絲光芒,但馬上暗淡下去,嘴唇微微顫動一下沒有出聲。最後千言萬語脫口而出的竟然是一句「老爺!」

魯迅突然悲痛地感覺,眼前這個曾經一起年少的故交已然陌生,他們之間有了一層悲涼的厚牆,人與人之間,無論曾經的感情多麼單純親切,在舊時代的階級面前蕩然無存。

兩人的此次會面竟是最後一次,別離後閏土靠著家裡的六畝薄地,日夜操勞依然不能養活自己的一家人,1934年一場旱災席捲浙江,莊稼顆粒無收。

這讓閏土心力交瘁,貧困加上積勞成疾,閏土病倒了,因為無錢醫治,五十七歲的閏土離開了這個讓他苦難大半輩子的舊世界,那一刻的他終於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就在閏土去世後不久,魯迅也因肺結核離開了人世。

一代文壇巨匠如流星隕落。而他們之間的關係並未戛然而止,在後代這裡得到了延續。

新世界後代的華麗逆襲

閏土的兒子啟生作為舊時代下如螻蟻般輕賤的農民,命運同樣悲慘,苦難貫穿了短暫的一生。1940年染上瘟疫,離開人世,年僅36歲。

而他的兩個兒子永遠地失去了父親,命運對待苦難的人們,永遠是變本加厲且無窮無盡的,但轉機卻出現在年僅三歲多的兒子章貴身上。

人的命運際遇常與大時代的變遷相連,尤其是底層的眾生。

寄宿親戚家的章貴,盼到了新時代的到來,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了。

一個屬於人民的新世界來臨了,章貴的命運開始出現與爺爺父親不同的變化,無依無靠的章貴成為了命運的主人。

他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去夜校如饑似渴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終於完成了爺爺求學的願望。他在無涯的學海里樂在其中,而際遇也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1954年2月,章貴被上級安排到魯迅紀念館工作。時隔幾十載後,閏土的後代以這樣的奇妙的方式與魯迅先生再次相遇,這次沒有老爺沒有階級,他們站在一起是平等的。

有時候你我不能不感慨命運恰到好處的安排。

章貴敬仰魯迅先生,立志將先生的故事精神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博覽群書,認真研究魯迅的文章,成為了一名淵博的知識分子。

鑒於他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出眾的能力,1982年章貴成為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他任館長期間發表很多研究魯迅的文章舉辦很多魯迅主題的展覽,讓越來越多人了解這位文壇巨擎。

1993年章貴站完最後一天班後,辦理了退休手續,開始享受美好的生活。在談起過往時,章貴動容地說:「和爺爺、父親相比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趕上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好時代。

在這個時代只要你勤奮勇敢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的子女也都成人成才。一個在老家的工廠工作,一個從事教育事業。現在我的孫子也都上大學了,真正的天倫之樂呀」。

談到爺爺與魯迅的那段關係,章貴短暫沉思後眼含淚光笑著說:「魯迅先生是個好人,只是爺爺的命運悲慘。現在我們與先生的孩子依然有書信來往,他們只要回故鄉就會團聚。

我去北京也會去周家,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要將這種關係繼續下去,這就是世交呀。」

結語

從魯迅第一次見到閏土到他們的後代,滄海桑田換了人間。他們兩家依然關係密切,只是現在他們之間在沒階級的懸殊,他們可以平等地交流,魯迅和閏土之間的厚牆消失了。

看完故事我們為閏土悲慘的命運惋惜,從一個開朗有趣的孩童,到眼中無光麻木不仁的中年閏土,他的悲劇要歸咎與黑暗的舊時代,當時的舊社會有數以千計的「閏土」。

他們勤勞勇敢想靠人定勝天,但最終都被時代的枷鎖困住不能呼吸,還好更多如同章貴的人,等來了破曉的黎明。

閏土後代華麗的逆襲,歸功於自己的勤奮,更歸功於這個嶄新的世界。他們自力更生不用依靠任何人,就能把生活越過越好。

我想假若魯迅和閏土要是在這個時代,他們應該能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我合上書看向窗外,已是黑夜。

一輪「新月」高掛夜空,我仿佛看到閏土項帶銀圈,手捏鋼叉,還帶著一位少年,慢慢地靠近瓜地里的偷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