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失敗的十大城市,淇縣是三千年前的朝歌,當年陳倉現在叫寶雞

2022-08-23     史鏡說

原標題:改名失敗的十大城市,淇縣是三千年前的朝歌,當年陳倉現在叫寶雞

不知曉是古人太過於注重文學以及閒情雅致,還是今人缺乏了一絲雅俗之氣,總覺得今日城市的名字遠不如以往城市舊名來的恰意、好聽。

而隨著這個言論的發酵,一份關於城市改名的名單也應運而生,其中寶雞、棗莊、淇縣這些地方土味名字,令人惋惜。

這些地方改名後很少被人談起,但是誰又能知道,

昔日的淇縣便是當年商都朝歌,而寶雞便是「暗度陳倉」。

而對於這些改名失敗地方的嚮往,也只有在大雪紛飛、覆蓋全城,不再有現代建築之時,人們才會感嘆西安一夜之間成了長安,南京一夜之間變為了金陵。

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行政區域調整的一部分,各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地設立地級市,也就意味著全國大量城市或設立或是切分、兼并,

因此就出現了其他地區重新命名的情況。

如如今的黃山,是因為當地政府想要通過黃山景點來提高知名度。但是在宋徽宗時期,

黃山還是徽州,後期形成了特色徽商、徽州民居以及徽墨,更有「無夢到徽州」的流傳。

但是現在再想從地圖上尋找徽州地界,也只有黃山市中所管轄的徽州區。而在後幾次的行政劃分區域中,歷史名城歙縣被一分為二,績溪縣也被分去宣城市,至於鼎鼎有名的婺源也歸屬於江西省。

例如如今的駐馬店,其實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屬於哪塊區域。

雖然說西漢時期在此設立了汝南郡,也有了後期「汝南袁紹」之稱。

但其實到了唐宋時期是隸屬於蔡、唐兩州,而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又被一分為二,屬於河南道。

所以說在建國之前,其實當初的汝南沒有固定的區域,只能說大致在哪片範圍,再加上後期朝代,為了方便管理,對汝南進行不同的劃分,更加有些讓人眼花繚亂。這一情況一直到建國之後,局面方才明朗。後期之所以將其改名為駐馬店,是由於在民國的《縣誌》之中有所記載,

當地有「苧麻村」,明朝之時此處便有驛站,後來又通過音譯改為如今的駐馬店。

比如說被大多數人所吐槽的合肥這一名字,恐怕許多人認為無論是哪一個名字都比這名字要強。其實很少有人知曉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之中,有過「夏水暴漲,施合於肥」一句,因此而得名。

可見,現如今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合肥的「肥」並非是肥胖的肥,而是淝水的「淝」。

不過很多人還是叫囂,曾經的廬州美名,古風韻十足;再說今日土到極致的寶雞,其實就是當日韓信的暗度「陳倉」。

這兩個在古代其實便早有出處,雖然說如今的名字聽起來不是很美觀,但是也並非改錯。

不過隨著近幾年城市的名字越來越受到關注,百姓紛紛呼籲改名。而率先認識到這一點的便是今日大名鼎鼎的張家界,其實昔日只不過是默默無名的一個小縣城。但是改名之後的張家界卻先後有了鐵路、機場,知名度直線飆升,經濟發展迅速。

看到了這一局面的山東蒼山縣便「搶了」棗莊曾經的舊名「蘭陵」,改為蘭陵縣。其實這也並非是搶,要知曉如今的棗莊的確是有一部分屬於蘭陵,但作為僅僅依靠礦業而發展起來的城市,

如果說是蘭陵地區全部屬於棗莊,太過於牽強。

當然了,除了以上的羅列,還有今日的

西安也就是昔日繁華、萬邦來朝的大都市長安;而一個如路人名般的淇縣,其實便是帝王痴情、只為一人的朝歌;石家莊便是常山趙子龍所在地;臨沂便是古人多次在詩篇中提到的、風景秀美的琅琊;土裡土氣的包頭便是昔日霸氣側漏的九原。

其實一些城市舊名,之所以被後人如此惦念,乃至每逢談起,扼腕嘆息。

其實大多數人只不過是迷戀當時那座城市所發生的故事,以及響噹噹的人物,讓一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蘊。

其實若是用統籌大局的眼光來看,排除城市舊名之中所蘊含的古典氣息以及歷史故事,那些並不出名的城市名字也是古典意蘊十足。

而且千百年來,城市改名並非是第一次。雖然說現如今再次改動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誰又會知道幾十年後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歷史輪流轉,城市取名也並非是信手拈來,而是需要查看眾多的文獻,殊不知哪一天被人念念不忘的名字就又重新回來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09567a95d0562c179c0c876e1d0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