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夜雪》陷口碑爭議,滄月武俠劇為何難出爆款?

2024-10-25     中國青年網

李沁與曾舜晞演繹江湖絕戀

劇版《聽雪樓》海報

羊城晚報記者 詹錫偉

近日,由李沁、曾舜晞領銜主演的古裝劇《七夜雪》在愛奇藝播出。劇集根據滄月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劍客霍展白為友人之子求藥,結識藥師穀穀主薛紫夜,兩人從各有執念到相互救贖,卻因各自背負的責任而難言愛意,最終天人永隔的故事。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七夜雪》上線的第二天,錄得單日有效播放量2405.6萬,隨後連續多日的單日有效播放量在3000萬至4000萬之間浮動。在口碑上呈兩極分化,部分觀眾點贊劇集獨特的美學風格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部分觀眾則認為其劇情節奏拖沓、角色塑造單薄、特效呈現粗糙、打戲速率過慢等。從目前的收視和口碑反響來看,《七夜雪》顯然無法稱得上是爆款作品。

近幾年來,《聽雪樓》《鏡·雙城》等根據滄月小說改編的劇集也未能掀起波瀾。在原著收穫不俗口碑和人氣的情況下,滄月的武俠IP為何在影視化後就變得「水土不服」?

數說

滄月武俠IP

原著口碑不俗,影視化效果較差

作為中國武俠作家的後起之秀,滄月(本名王洋)在21世紀初出版了《血薇》《墨香外傳·大漠荒顏》《墨香外傳·帝都賦》《鏡·雙城》《荒原雪》等長篇小說,在「榕樹下」原創文學網站、《今古傳奇》等刊物初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彼時正是金庸、古龍等大師的武俠小說改編劇的巔峰時期,《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劇集收視率位居前列。直到2019年前後,再版的經典IP武俠劇口碑出現下滑,例如,2017年首播、由蔡宜達主演的《俠客行》豆瓣評分為4.2分;2018年首播、由丁冠森主演的《新笑傲江湖》豆瓣評分僅有2.5分;2020年首播、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豆瓣評分只有3.2分……這讓部分創作團隊的視野逐漸轉移到滄月等新秀身上。

滄月的小說繼承了江湖廝殺的情節設置,拋棄了英雄美人終成眷屬的結局設定,塑造了一系列失意的江湖兒女形象,大多以悲劇結尾。其小說收穫不俗口碑,豆瓣評分大多都在8分以上,但影視化後的口碑卻不盡如人意:《聽雪樓》《鏡·雙城》《玉骨遙》等劇集豆瓣評分分別為4.6分、3.6分、6.3分。

原因1

改編爭議

劇版情節和人物設定備受質疑

幾乎所有IP改編劇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還原原著精髓或在原著基礎上改編得更為精良。具體到武俠劇,在如何把握原著與劇版的情節推進節奏與人物形象塑造上頗為關鍵。劇版《聽雪樓》播出後,有原著讀者發現劇版跟小說原著相比改動較大:劇中,聽雪樓樓主蕭憶情和舒靖容在童年時期就已經相遇,比原著提前;堅韌強大的舒靖容也在劇中發生較大變化。

對此,劇版《聽雪樓》導演尹濤回應:「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時,我們必須要找到一條清晰的劇情線,用這條線將《聽雪樓》小說中獨立的章節,與具有獨特魅力的人物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擁有連貫敘事的電視劇作品。有觀眾覺得舒靖容與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跳脫,實力太弱,我承認,對主要人物進行比較大幅度的改變會承擔很大風險,但我始終認為,舒靖容這個角色在成為『強者』的完成態之前,勢必走過一段晦暗艱澀的路。」

對於劇版《鏡·雙城》,有業內人士認為該劇將原著中的家國情仇讓位給兒女情長,或是希望用流量撬動市場,但整體看下來,誠意不足、服化道不夠精美;也有評論指出該劇世界觀比較複雜,人物頗多,重點不明確,人物之間的情感基礎鋪墊不足。

對於近日播出的《七夜雪》,除了劇情推進緩慢、集均信息量不足外,劇中的特效呈現也備受詬病。據劇方介紹,為了呈現壯闊場景和武俠情節,《七夜雪》劇組遠赴阿勒泰實地取景,打造中式美學氛圍。但有觀眾認為部分場景存在「綠幕摳圖」的特效痕跡,布景比較粗糙,對於江湖氣息和武俠質感的打造也較為薄弱。

原因2

審美變化

融合類型和幸福結局更受歡迎

從時間維度看,劇版《聽雪樓》於2019年首播,其同名小說母本於2007年首次出版,相隔12年;劇版《七夜雪》的小說母本則於2006年首次出版,相隔18年。可見IP誕生與影視改編的時間相距過遠,而觀眾的主流審美取向顯然在不斷發生變化。作品在十幾年前可以聚攏大量人氣,置於當下則未必能同樣掀起波瀾。

近幾年來,較受追捧的武俠劇更多在傳統武俠基礎上融入其他新元素,打造一種「武俠+」的模式,同時也對江湖俠義有了新的解讀。例如,《蓮花樓》加入懸疑元素,加快劇情節奏,塑造江湖群像,該劇憑藉超強口碑領跑2023年暑期檔;《雲襄傳》則注入「智謀」內核,以現實主義手法和燒腦情節重構一個新的武俠江湖,該劇編劇梁振華曾透露過創作思路:「第一,我們做智俠,以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是『智謀平定江湖波』,一樣能讓觀眾有『爽點』;第二,我們扎紮實實地把人物立住,雲襄的成長和蛻變要做出來,他從人到俠的轉變,從為復仇到為蒼生的升華;第三,按戲劇規律把人做紮實,把故事做豐滿,把群像塑造得周全一點。」

此外,「95後」和「00後」這一批觀眾在古偶劇、仙俠劇的薰陶下長大,對於武俠夢的執著遠不如經歷過武俠巔峰的80後和90後的觀眾群體。傳統武俠劇較難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少年白馬醉春風》是武俠劇年輕化的作品之一,該劇聚焦少年群體,展現出「國風新武俠」審美格調,傳遞出與年輕觀眾形成情感共鳴的「新俠情」。

近年來,年輕觀眾對於開心、幸福的結局呼聲很高,有時劇集留下開放性結局都會挨罵,製作悲劇結局則更是一場考驗。而濃郁的悲劇色彩正是滄月小說的重要特點。在《七夜雪》劇情簡介中,霍展白和薛紫夜最終天人永隔,同樣傳遞著悲劇氣息,這與眼下年輕觀眾的審美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再加上劇版情節推進緩慢、畫面製作粗糙等原因,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劇版《七夜雪》反響平平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03970ec349bb1ad115e4a63d6c976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