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力推,人民日報好評,事實證明,這部開年大劇是國產劇的標杆

2022-02-11     電影七

原標題:央視力推,人民日報好評,事實證明,這部開年大劇是國產劇的標杆

央視開年大戲,一般來頭都不小!

一經開播便收穫了好成績,在整個黃金檔中,收視率穩居第一。

人民日報直接實名點贊:「繼《平凡的世界》之後又一部樸素、真誠而飽蘸悲憫之心的作品。」

劇集開播後,連續一個星期,拿下了央視黃金檔收視第一,是唯一的一部能與冬奧會爭收視率的電視劇。

為什麼《人世間》如此受歡迎?

在我看來,是出於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人世間》改編自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同名小說,該小說曾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的影響力,為該劇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二是,主創團隊強大。

《人世間》是導演李路,「人」字三部曲的第三部。

前兩部作品,一部是《人民的名義》,另一部是《巡迴檢察組》。

主演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陳道明等12位老戲骨,除主演之外,配角各個都是實力派:丁勇岱、薩日娜、成泰燊、宋春麗、張凱麗、馮雷、白志迪、馬少驊....

如此強大的陣勢,也難怪《人世間》被觀眾稱為央視開年大劇。

三是,就像劇集海報上寫的那樣——「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近些年播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義》等等。

不難看出,真正的史詩都接地氣,講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而《人世間》的故事,以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三代人五十年間的命運轉折為主線,輔以他們周圍的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描摹出一部跌宕起伏的社會變遷史。

既有大時代的鮮明印記,又有小人物的生活軌跡。

懷舊氣息撲面而來,瞬間讓不少觀眾重拾那段塵封已久的記憶。

故事的主線,是周家的三代人。

父親周志剛,根紅苗正的老一輩建築工人,毫無怨言去參加三線建設。

長子周秉義,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了第一批下鄉知青。

後來,從國營廠的一把手一路干到了省內第二大城市的一把手,始終未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長女周蓉,是個追求自由和獨立的知識女性,曾為愛遠赴農村插隊。

後來婚姻破裂,她獨自跑到法國住了幾十年,回國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

小兒子周秉昆,留在家鄉當了一名普通工人。

他為人善良淳樸,代表著紮根在基層的老百姓,代表著普通人對生活的堅守。

很多觀眾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要知道,中國人對「家」這個概念,有著深刻的執念。

家在國人的心中,永遠是無法取代的。

在《人世間》里,始終是家人、朋友,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

而且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以周家為核心,講述了這家人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作為時間的親歷者,所經歷的中國發生的一系列大事:

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高考、對外開放、國企改革......

而這些大事的開端,卻是《人世間》最不起眼的底色——百姓。

但是,由於小說的篇幅過長,電視劇做了一定的加減法。

刪減了一些家庭故事,增加了一些人物故事。

說到底,任何一段歷史的呈現,落腳點永遠都是人。

不難看出,劇中對於人物的描繪,既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全部都很寫實。

原著中100個多人物,通過編劇梁曉聲的手稿,靠著眾多演員的合力,全部走上了銀幕,匯成了一幅複雜而多面、真實而立體的世間百姓群像。

不過,相信會有些觀眾,對於這部劇的集數存在質疑,認為會不會是一部注水劇。

在《人世間》播出前,編劇梁曉聲說出了自己的創作初衷:

一方面,是想將從前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我們祖國以前是什麼樣子。

另一方面,是想向所有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人致敬,感謝他們的辛苦付出。

這麼說來,一部100多萬字的長篇巨作,三代中國人的生活,60集怎麼會有注水?

而且,劇中還會出現很多令70、80後父輩,甚至90後的童年的特殊記憶。

比如說有線電話,老照片,28自行車、玩玻璃彈珠、蒸汽機車、老街區、企車床.....

這才是一部大劇該有的樣子!

而《人世間》的優點,還遠不止於此。

相信每位觀眾看完這部劇,都會有著同樣的感受。

時代滄桑巨變,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

只有歷經過這些歲月的人們,才會真正體會到盛世的來之不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f2a3fedf038080944fdc96d4700f3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