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雁南飛橋溪古韻景點·橋溪村,位於梅州雁南飛茶田景區東側;
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就像客家民間的桃源世界,村內古樹婆娑,石徑阡陌;梯田疊疊,茶果飄香;
山澗溪中怪石嶙峋,清泉淙淙,2002年橋溪古村落群被先後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最美古村落;「美麗中國」十佳古村落等榮譽稱號。
下面就聽樂玩君,一起走進橋溪村,看看這條客家民間桃源世界的前世今生吧!
輾軼遷徙 落戶橋溪
明代以前,橋溪一帶居佳著徐姓、李姓、賴姓人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姓、賴姓先後外遷,陳氏入村。
明代初年,朱姓人家由雁洋東洲壩遷長教、再遷橋溪。歷經400年繁衍生息,徐姓絕房,朱陳兩姓世代聯姻、 和諧相處,共同締造了橋溪這個桃源世界。
【橋溪,村名的前身】
橋溪村最早稱為「叩頭溪〞。
關於村名「叩頭溪」的來歷,人們說法不一。
有人說,因昔時山路沿山溪澗邊延伸,崎嶇坎坷,村民徒步行走,尤遇負重時一俯一仰甚為艱難,步態形似
叩頭行禮,故稱「叩頭溪」。
也有人傳說,明末時期,太子朱慈烺為躲避李自成軍隊的追殺而避難到梅縣,在其老師李士淳的護送下來到橋溪一帶尋找朱姓人家。
地方官員聽說後,三步-叩首地到村裡雲參拜皇太子,故將該村稱為「即頭溪」。
因當地話「叩,與「橋」諧音,後演化為「橋頭溪」。
又由於該地山形高聳陡峭,該村一度被稱為「嶠嗘」,後演變為 「橋溪」。
【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 】
「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 包括:仕德堂、寶慶居、世安居、衍慶樓、祖德居、繼善樓、逸廬、守慶公祠、朱氏祖祠、燕詒樓、慎安居、寶善樓、凌雲館、寶善家塾、寶園、世德樓。
【寶善樓】
由朱氏十六世祖瑞廷公之長子維干公(號健初 )建於清光緒年間
(1875—1908)後期。主體建築平面布局為「二堂二橫合槓樓」橫向方形,中軸對稱。因二層建築平面布局可巡迥相通而俗稱 「走馬樓」。
該樓總體建築為石砌高台基,依山而築。
正立面為硬山式,側立面為懸山式,夯築士木石結構。
主體建築中的門樓軒廊、廳堂屏風、披檐梁架等裝飾古樸典雅,寓意吉祥。
尤其門樓垂花通雕掛落,彩塑等工藝精湛,富有客家民間傳統工藝特色。
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燕詒樓】
燕詒樓,是「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中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之一,由朱氏十七世祖維瑜公(字玉軒)建於清代。
坐東南朝西北,總占地面積628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20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108平方米。
平面布局為橫向長方形,中軸對稱。正立面為硬山式「二層三合槓樓」,因建築內部結構在三層平面上可巡迴相通,俗稱為「走馬樓」。
懸山式披檐門樓,側立面為懸山式,灰瓦面,夯築土木石結構。
窗花、書卷、幾何壁畫等裝飾典雅,富有客家傳統民問工藝特色,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2002年7月17日,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
聚萬涓山溪,破石而出,雲泉涌動,長流不息。泉水晶瑩剔透,無聲細流,穿行於山間石縫,聚天地之靈氣,潤養大地萬物。
橋溪村的前世今生是客家鄉村形成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個縮影我們看到了客家人在族群繁衍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生息勞作、家族傳承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蹤跡。
憑藉著崇文重教、守望相助、勇於開拓的精神,客家人開創了廣闊天地和宏偉事業。
與此同時,客家人的這種精神,使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能夠行穩致遠、再創輝煌。
以上就是樂玩君的梅州旅遊攻略,下一篇,繼續給大家分享的旅遊經歷。
我是樂玩君,每天分享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如果你覺得我的旅遊小貼士對你出行決策有幫助,就請關注我的主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