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得投資的火鍋項目有哪些?
結合權威數據和多方論證,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顯示,以下幾大品類值得餐飲人關注。
盤盤麻辣燙
註冊數翻倍增長,一超多強
推薦指數:
這兩年,盤盤麻辣燙逐漸呈崛起之勢。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顯示,2020~2021年,盤盤麻辣燙新增註冊數翻倍增長,尤其2021年,新增註冊企業增長率為456.9%。
從門店數看,呈現「一超多強」局面,像成都的老街稱盤麻辣燙,在成都大本營門店已有近百家,全國共開出門店800+;煮小簍盤盤麻辣燙,全國擁有門店170+;辣盤盤麻辣燙創立不久已獲得千萬融資,目前已有130+門店。
從客單價看,盤盤麻辣燙的客單多集中在35~50元,高於北派麻辣燙20~30的平均客單。其中,文立新秤盤麻辣燙客單直衝55.67元。
儘管秤盤麻辣燙看似蓬勃,但是存在著一個重要的隱患——品類缺少頭部品牌做貢獻。
盤盤麻辣燙雖然有改寫東北麻辣燙獨霸江湖格局的雄心,如果無法從品牌和管理去設計產品,最終也會是一地雞毛。
烤魚
8.7萬家門店,群雄逐鹿
推薦指數:
自2012年掀起第一股風浪之後,烤魚就以獨立品類的身份在餐飲界站穩了腳跟。
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烤魚類在全中國在營門店數約8.7萬家,2022年新開店數6353家。截至2022年,風靡了十年的烤魚,在全國範圍內已誕生了300+品牌。
從門店數看,半天妖烤魚一騎絕塵,以1200+門店成為烤魚品類門店規模第一;願者上鉤紙包魚以473家門店位列第二;主攻西南市場的留一手烤魚以260家門店排名第三。
另有探魚烤魚、江邊城外烤全魚、花千代秘制烤魚等,共計12個品牌門店數超過百家。
烤魚賽道群雄逐鹿,進化出兩個新趨勢。
賽道將更加細分。在大單品方面,青花椒烤魚成為年輕人新寵;在其他單品方面,「烤魚+」越發流行,烤魚+川菜、+烤肉、+甜品、+茶飲等新組合不斷出現。
供應鏈愈加成熟。技術的進步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活魚、冰鮮魚之間的口感差別,不同品牌的賣點、客群定位才是各自的最大差異所在。
炸串
具備成癮性,更易跑出萬店連鎖
推薦指數:
炸串,如果從食材上劃分,和火鍋存在相似度,相當於火鍋的「隔輩親戚」。
2021年,炸串新增註冊企業超過8800家,年度註冊同比增速為52.75%,整個賽道呈高速上升趨勢。
火鍋餐見也發現,炸串和火鍋的結合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有火鍋店開啟「涮+炸」模式,同時滿足顧客雙重需求,也可以實現相互引流。
從開店難易度來看,小吃品類相較別的品類,操作簡單、投入成本也更低。更重要的是,疫情後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小吃小喝品類,還是沒有什麼消費負擔的。
炸串具有成癮性,這一點,也讓這個品類具備良好的復購基因。
網際網路把中國餐飲重新做了一遍,最有群眾基礎的街邊檔品類,也都值得餐飲人去重新梳理。尤其是諸如缽缽雞、油鹵串串、滷味等與火鍋息息相關的品類,可以著重關注。
翹腳牛肉
從區域到全國,融合、進化
推薦指數:
上周,火鍋餐見前往北京出差,發現翹腳牛肉已成為不少商場的熱門品類,把清湯的翹腳牛肉與川渝的麻辣鍋底相結合,是不少火鍋店大排長龍的秘籍。
其實,蹺腳牛肉的逆勢增長肉眼可見。比如上海人氣較高的肖四女樂山蹺腳牛肉,其實早在2012年就在上海開出了首店,直到2021年才迎來了爆發,一年新開門店70多家,目前在全國發展出了120+門店。
蹺腳牛肉嚴格來說不算火鍋,卻搶起了火鍋的生意,還掀起了跟風創業潮。
第一,蹺腳牛肉屬於大單品,標準化程度高,易複製。蹺腳牛肉雖然是特色小吃,但做法卻不複雜。門店食材多採用預處理方式,出品方式較為簡單,容易上手。
第二,毛利較高。對商家而言,蹺腳牛肉的毛利也比較可觀。一般情況下,一人份蹺腳牛肉裡面的牛肉大概有150g,根據市場價推算,其成本在10元左右。
總體來說,蹺腳牛肉餐廳走的是單品化、輕量化、快餐化的定位,但目前還未跑出有影響力的品牌,是機會,也是挑戰。
螺螄粉火鍋
「臭味經濟」點燃的小眾需求
推薦指數:
螺螄粉火鍋,衍生自廣西柳州的一道特色地方小吃螺螄粉。
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顯示,2019~2022年,螺螄粉火鍋新增註冊企業增長率分別為25%、-60%、750%、652.9%。2022年,螺螄粉火鍋在小紅書有7萬+篇筆記,抖音超12億次播放量,人氣不斷攀升。
近年來一些「臭類」產品,如臭豆腐、榴槤、大腸、螺螄粉等,也在撩動著消費者的神經,被「嗜臭者們」追捧,並持續爆火。
但同時,螺螄粉火鍋的一大致命要素就是場所限制,大機率只能開在街邊,商場店可能有難度。
因此,螺螄粉火鍋一旦褪去網紅的外衣,是否還炙手可熱、能否走得更久,時間才更有發言權。
雞火鍋
好吃不貴,關鍵還有料
推薦指數:
我國不僅是雞肉生產大戶,也是雞肉消費大戶。尤其在「吃雞」這件事上,早已衍生出「炸炒鹵燉蒸煮烤」等各種烹飪方式。
在短短十餘年時間,相繼演化出豬肚雞火鍋、椰子雞火鍋、地鍋雞/柴火雞、火鍋雞等非常熱門的雞火鍋細分品類。
由於雞肉的可塑性以及強大的供應鏈後端,使得雞火鍋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一、豬肚雞的下沉市場空間巨大。豬肚雞的市場仍在一線二線新一線居多,三線以下的市場觸達不多,當頭部效應形成後,則會擠壓中小品牌,使之下沉,直到在下沉市場中廝殺出品牌為止。
第二、地鍋雞/柴火雞即將跑出品牌。從消費趨勢上講,鮮炒雞更符合當下大眾的飲食習慣,所以,鮮炒的地鍋雞/柴火雞比火鍋雞更有市場優勢。
第三、將分化出更多的雞火鍋品類。未來,或將出現更多以雞肉菜肴分化出的雞火鍋,像雲南就有品牌將火腿放入雞火鍋中,創造了火腿雞這一細分品類。
鮮貨火鍋
話題過億,逐漸回歸主流
推薦指數:
截止2022年12月31日,小紅書上,「鮮貨火鍋」相關筆記高達1萬篇;抖音上,#鮮貨火鍋#話題量超1億。
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顯示,「鮮貨火鍋」相關企業歷年的新增數量自2017年起開始快速增長,從2019~2021年穩步增長,增長率分別為48.4%、39.1%。
從門店數看,因受限於供應鏈,鮮貨火鍋連鎖規模較小,門店數幾乎都在100家以下。
從客單價看,鮮貨火鍋相比於火鍋平均客單價更高,多聚集在90~100元客單,這和食材價值感有關。
從區域分布看,鮮貨火鍋多分布於川渝和江浙沿海一帶,前者是火鍋發源地,後者地區消費者對「鮮」有著天然追求。
疫情三年,於餐飲而言,大眾目前最大的需求正是「營養健康」,而「鮮貨」,也正滿足了消費者的想像,「追求鮮」,成了一場不折不扣的消費升級。
地攤火鍋
活在爭議中的潛力品類
推薦指數:
發源於貴州的地攤火鍋,這兩年成為火鍋較熱門品類。
首先,大環境上,疫後政府鼓勵外擺的「地攤經濟」;其次,消費降級下,這種「破舊」「接地氣」的地攤風,更容易有親切感,現炒現切現點也覺得符合健康需求;最後,對於經營者來說,投資小,人員精簡,開店或轉型成本也低。
從門店數量看,七七地攤火鍋實現門店數量過百,林記港式地攤打邊爐以94家位居第二,其它品牌大多不足50家。
從客單價看,地攤火鍋的人均消費多集中在60~70元,性價比較高,也吸引創業者跟風湧入。
最近也不時有「地攤火鍋難逃網紅宿命」的消息傳出,火鍋餐見認為,地攤火鍋的模式本沒有錯,講究平價、性價比,但如果商家為轉嫁高昂的營銷成本,將人均客單價抬高,那就失去了實惠,註定只能曇花一現。
說到最後
由於篇幅緣由,更多關於火鍋新品類、新趨勢、新產品的探討,請點擊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為您深度解讀。
6年行業積澱,40萬+火鍋門店覆蓋,3000+火鍋品牌收錄,100+城市走訪調研,火鍋餐見嘔心瀝血之作,《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火熱預售,預售鉅惠價298元,目錄詳解如下。(商品付款後,預計3月中旬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