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頭條 - 痛心!正式宣布野外滅絕……

2023-01-29     娛樂寂寞淚

原標題:生態頭條 - 痛心!正式宣布野外滅絕……

又是一則悲傷的消息。

9月6日,在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靈長類動物瀕危狀況評估報告2022》發布。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分布的白掌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在野外均沒有被監測到,符合野外滅絕的標準。

海南大學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恢復創新團隊核心成員、林學院教師劉輝博士向記者表示,「野外滅絕」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中比較高的一個層級,意為某物種只生活在栽培、圈養條件下,或只作為自然化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棲息地的狀態下。

「長期以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在苦苦搜尋這兩個物種,但久久沒有任何消息,學界已接受其野外滅絕的觀點,藉助此次會議契機,由官方正式對外宣布其野外滅絕。」劉輝介紹說。

專家表示,除了氣候變化影響外,棲息地被破壞和人為干擾可能是上述兩種長臂猿滅絕的主要原因。但這兩種長臂猿存在人工繁育後野放重新建立種群的可能性。

兩種長臂猿野外滅絕

西北大學教授李保國介紹,科研人員對白掌長臂猿已知分布區及周邊區適宜棲息地進行了系統調查,野外未發現有生存的種群,亦未監聽到期鳴叫聲,至少有10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聽到其鳴叫聲。科研人員對北白頰長臂猿已知分布區及周邊區適宜棲息地也進行了系統調查,野外未發現有生存的種群,亦未監聽到其鳴叫聲,至少有15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聽到其鳴叫聲。

白掌長臂猿在過去的三個世代(45年內),由於棲息地森林快速喪失、獵殺、寵物貿易等,白掌長臂猿的種群數量減少50%以上。白掌長臂猿棲息與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半常綠闊葉林、濕性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中,常在未受干擾的原始林樹冠上層活動,亦見於次生林和選擇性採伐林中。分布於我國雲南的白掌長臂猿,其棲息地海拔明顯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海拔在1900米至2000米。白掌長臂猿的棲息地在歷史上受到很大的破壞,在上世紀50-60年代因毀林開荒而大面積被破壞,森林基本被玉米地等所代替,現有森林多在70年代相繼棄耕後逐漸恢復起來。

源於網絡,侵刪

北白頰長臂猿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南部、寮國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區,在中國曾分布於瀾滄江以東雲南南部勐臘、江城、綠春三縣的一些地區,有報道稱上世紀50年代末,在勐臘縣城甚至都可聽到長臂猿鳴叫,但在70年代已無這種情形。2011年,科研人員再次對勐臘3個疑似長臂猿分布點進行調查,認為北白頰長臂猿在中國已滅絕或至少生態滅絕。為更全面掌握西雙版納地區北白頰長臂猿現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協同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於2017年,根據衛星影像圖(植被圖)和北白頰長臂猿種群分布相關文獻資料,選取258個村寨作為訪問調查地點,在每個聽點進行連續3天檢測,均未能聽到北白頰長臂猿的鳴叫聲,也未獲取到北白頰長臂猿分布的有效信息。

劉輝認為,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存在人工繁育後野放重新建立種群的可能性。據介紹,我國具有豐富的遷地保護和物種重引入經驗,麋鹿、朱䴉、海南坡鹿等都一度瀕臨滅絕,積極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最終形成了新的野生種群。

以曾經廣布全國的「四不像」麋鹿為例,19世紀只剩一群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1983年將部分個體重新引入中國,並建立多個野生種群,截至2021年,麋鹿種群數量上萬頭,分布於全國24個省份。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東北虎和華南虎的野化放歸嘗試,但長臂猿類動物野放嘗試尚未進行。

李保國表示,全世界靈長類動物正面臨著嚴重的滅絕危機,超過60%的動物被列為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75%物種的種群數量日益下降。中國現存的28種靈長類物種中,有80%受到威脅,15-18個物種的種群規模不足3000隻,目前,中國幾乎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棲息在零散的景觀中,棲息地分布呈現「島嶼」化狀態,種群間交流或基因交流的機會受到嚴重限制。

「人類活動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以空前速度喪失的根本原因,這也使得靈長類動物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李保國介紹,引起這一系列滅絕危機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喪失和片段化、外來種的侵入、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但這些還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根源在於人口的劇增和自然資源快速消耗、不斷擴張的農業、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和保護產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識及其應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等。

瀕危物種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一個多月前,另外一則新聞也曾轟動一時。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離我們而去。

不僅如此,地球上還有很多物種面臨瀕危境地甚至瀕臨滅絕。它們曾在廣袤的陸地上奔跑,或在深海中遨遊。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變化,瀕危物種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中華秋沙鴨:

冰川期遺民本世紀瀕臨絕滅

人類第一次發現中華秋沙鴨距今僅一百多年。這個腦袋上頂著細長冠羽的優雅鳥類,已經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一千多萬年,見證過酷寒的冰川期。人們曾調侃它髮型「殺馬特」,是鳥中「非主流」:這不僅體現在它的髮型上,還有稀少的數量。

中華秋沙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仍處瀕危狀態。如果不採取及時的保護措施和棲息地恢復,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將再也不能在地球上見到它們振翅翱翔的身影。

1864年,英國鳥類學者約翰•古爾德在我國東北鏡泊湖一帶,獲得一件雄性幼鳥標本,因它兩脅有顯明魚鱗狀黑色斑紋,定名為鱗脅秋沙鴨。

後來,我國鳥類學家研究發現,它們無論雌雄,腦後都長著一撮細長的冠羽,讓人們聯想到了清朝官員帽子上的花翎,便為其更名為「中華秋沙鴨」。

然而近年來,它們的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範圍迅速減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一次對中華秋沙鴨進行評估是在2016年,這個物種的成體數量估計在2400-4500隻之間,處於瀕危之列。

中華秋沙鴨有較固定的取食區和休息地,一般天亮就開始取食,而後到合適的地方休息。它們生性極其警覺,特別是看到人類活動的身影,馬上就會驚覺和逃離。

中華秋沙鴨保持著用天然樹洞築巢的習慣,在安家這件事上極為挑剔,通常只選擇河岸邊生長的大樹形成的天然樹洞,而且,由於受到洞口大小、洞內空間的限制,找到一個合適的築巢地異常艱辛。

由於覓食和築巢上的特殊習性,中華秋沙鴨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而人類活動大大擠壓了它們的活動空間。

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下降和上世紀60年代俄羅斯遠東泰加林的經濟開發、中國東北的水電站開發是同步的。

中華秋沙鴨主要在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進行繁殖,天氣漸寒後便遷徙至長江流域越冬。在長白山,三月中旬就可以見到中華秋沙鴨,畢竟,它們還要為找到一個完美的安家地點而努力找尋。

中國也是中華秋沙鴨最為主要的越冬地,近來,河流污染、水利建設、森林採伐、河道開發等也使得中華秋沙鴨的越冬地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

繁殖地和越冬地雙雙遭到破壞,中華秋沙鴨的未來令人憂心。

好在,我們還沒有完全失去它,也已經知道了威脅它生存的原因。

人們已經認識到,大部分林區缺乏適合的天然樹洞造成中華秋沙鴨繁殖種群在小區域內密集,進而導致了種內資源競爭,嚴重影響其繁殖成效。保護人員通過實施人工巢工程,在有豐富魚類資源的河流地區布設人工巢,試圖以此擴展中華秋沙鴨的活動空間,減少繁殖密度過高而產生的食物和活動空間的競爭壓力,達到增加種群數量,保護瀕危物種的目的。

然而,影響中華秋沙鴨命運的棲息地破壞問題仍然不容樂觀,其保護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金錢豹:

讓「山大王」重新傲立山林還需多久?

憑藉「金錢豹=金錢暴=進錢包」的諧音梗,一張憨憨的《西遊記》「艾葉花皮豹子精」、隱霧山「南山大王」的大頭照一舉霸占了很多網友的頭像區。上一次有此種待遇的動物,怕是只有錦鯉了。

因為渾身布滿圓形斑紋,豹在中國又被稱作金錢豹或花豹。它具有廣泛的食譜和強大的適應能力,曾廣泛分布於歐亞非大陸。作為豺狼虎豹之末,豹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半壁的林區。

東北豹,是中國目前了解得最為清楚、也最為瀕危的豹亞種。

金錢豹。圖片來源:新龍縣林業和草原局、成都天府新區愛思益生態保護中心。

2016年,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欒曉峰發表了一項研究:基於歷史記錄重構中國東北豹的歷史分布。研究區域是黑龍江、吉林以及內蒙古東北部,總面積93.8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40.2萬平方公里。考察的時段是1950-2014年。

這項研究的工作量驚人。研究人員從新地方志、動物標本、保護區科考報告、研究論文以及新聞報道中,爬梳東北豹的信息,共檢查了2235份地方志,獲得294條東北豹的記錄,從另外4個來源又獲得169條記錄,最終獲得341條有效記錄。

研究人員把不同年代的記錄放到1:100萬的地圖上,結果發現:1970年之前,東北豹記錄的空間分布沒有明顯變化;進入70年代,分布狀況持續萎縮;到80年代,退縮至完達山和長白山的核心區域;90年代,分布範圍進一步縮小;此後,東北豹僅分布於琿春和汪清保護區。

這樣的歷史重構,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歷史真實?

金錢豹。圖片來源:新龍縣林業和草原局、成都天府新區愛思益生態保護中心。

1980年之前的記錄大多是捕獵。而東北從1980年開始禁止捕獵東北豹,這也是八九十年代記錄減少的原因。近十幾年來,大規模的紅外相機調查,也確認東北豹分布區的劇烈萎縮,從平原退向山地,進而退縮到中俄邊境。

中俄東南部跨境區域,包括我國吉林琿春、汪清、老爺嶺保護區及周邊區域,和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西南部地區,是目前東北豹全球唯一的殘存區域。

2015年,北師大與俄羅斯科學家調查了9,000餘平方公里的區域,估計僅有至少80隻成年東北豹個體(不含幼體)。

豹,是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它的未來,既有賴於物種本身的韌性,也離不開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保護:當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豹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其種群數量才會重新增加。

只有到那時,金錢豹才能重新傲立山林,做一個自在的「山大王」。

距瓣尾囊草:

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花

距瓣尾囊草總被叫做「植物界大熊貓」。她是中國特有物種,是妥妥的中國本地「草」。

這個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傢伙,只在懸崖峭壁上的石灰岩縫隙中生長。跟普通植物春花秋華不同,她秋冬復甦開花,夏天枯萎無蹤,相當有個性。

首次被人類發現後,這枚特立獨行的花朵立馬隱身,讓人們一頓好找:隨後長達80年中,都沒人能一睹其芳顏,堪稱「重度社恐患者」。距瓣尾囊草特能「自娛自樂」,她的花和葉都會跟著季節的變化而變色,葉片從淺綠變深紫,花朵從深紫變天藍,頗得變臉真傳。

1922年,美籍奧地利探險家、植物獵人約瑟夫•洛克(J.F Rock)到訪中國,此後的二十多年間都在中國西部探險,對當地植物群落、人文風俗等進行考察,在川甘滇和西藏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並帶回西方。

1925年3月,洛克在「四川省東北部涪江沿岸的潮濕苔蘚叢」中,首次採集了一種開著藍色花朵的毛茛科植物的活體植株標本,並帶回美國。

1929年,德國植物學家Oskar Eberhard Ulbrich 根據洛克提供的標本,建立了新屬「尾囊草屬」,他將這個物種以洛克的姓氏命名,稱作Urophvsa rockii,中文譯作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圖片來源:️SEE基金會(侵刪)

尾囊草屬僅有兩種植物,均為我國特有,即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新屬的建立和新物種的發現,在當時植物學界引起轟動。

然而,其後的80年間,人們再也沒能找出第二株距瓣尾囊草。這株藍色的小花就像偶然為凡人所見的仙子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於無法採集到活體,建立尾囊草屬的必要性一直遭到學者的質疑,小仙子的身世岌岌可危,差點被併入同一科的其它屬。

2005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李春雨在一次考察過程中再次發現了距瓣尾囊草的身影,並利用新發現的植株做出了有力的研究,保住了尾囊草屬的地位。

只是這次,她出現的地方正好在涪江上游某處水庫工地的懸崖邊。而水庫建成開始蓄水後,她的生存地將被淹沒在水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發,她的生存地遭到了極大破壞。

所幸,在植物學家的呼籲下,水庫蓄水被推遲了一年,即將被淹沒的1529株距瓣尾囊草當上了「水庫移民」,被全部人工遷地保護,移到了原產地以外相似的生境。

2011年7月,涪江水庫蓄水,距瓣尾囊草最大的居群棲息地淹沒於水下。還好,被遷地保護的花兒們還在開著。2015年9月,四川彭州市發現距瓣尾囊草的新分布區域,隨後不斷有新發現的距瓣尾囊草分布區加入進來。

距瓣尾囊草。圖片來源:️SEE基金會(侵刪)

雖然免於訣別,距瓣尾囊草一直未能擺脫「瀕危」。由於她們只生長在垂直岩壁上土壤瘠薄的岩縫中,距瓣尾囊草產生了獨特的繁殖策略:結果之後,果柄會彎曲伸縮,在植株附近尋找合適的縫隙,她的蓇葖果頂部長有長長的須,長須抓牢岩壁,種子成熟後,蓇葖果開裂,種子自然落入石縫中。其肉質根狀莖會在岩石縫隙中膨大,如岩楔一樣把自己牢牢卡住。

但這種高明的策略沒能挽救其於危難,畢竟,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野外種子萌發實在太艱難了。

更不用提,這株新芽還將面臨困難模式下的各種升級打怪:原始生境的破壞、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各種地質災害……這枚神奇又美麗的小花,仿佛在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一個大寫加粗的「難」。

惟願岩上藍花常開,人間更多珍愛。

動物滅絕的悲劇一直在上演

1681年,渡渡鳥在地球上消失。1600-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1800-195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

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鱀豚、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如何在人類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之間找到平衡,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找到解決之道,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北京,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一個石頭十字架後面,整齊倒下了這近300年來滅絕的動物墓碑。

所有的墓碑如同多米諾骨牌,一個疊著一個向遠方延伸。

最遠處,有一雙石制大手,托著幾塊瀕臨倒下的石碑,上面是瀕危物種。

隨時間推移,墓地會越建越長。

下一塊倒下的墓碑是誰不得而知,但末尾一塊墓碑上清晰刻著的字樣,叫人類。

墓志銘里有這麼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當地球上的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污濁天空墜下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燥沼澤上空迴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說到底,人類一定會自食惡果。

沒有人可以在生物鏈頂端孤獨地活著。

《熊世界》劇照

這一切,不是危言聳聽。

拿非洲大象來說,據國際刑警組織數據,最近10年,平均每年有2萬頭大象被獵殺。

以現在這個速度,20年內它們就會滅絕。

這不是個例。

終究有天,那些常見的動物滅絕也會成為現實。

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滅絕。

在未來,倘若發生類似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人類一定是那顆小行星。

那時,屹立於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將要面臨整個生態圈的崩盤。

環環相扣的生態圈,失去任何一環都影響重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貓頭鷹滅絕,就不能控制田鼠數量,田鼠泛濫就會糟蹋莊稼,收成就會降低,影響的還是人類。

所有的惡性循環,都會以最壞的方式報復在人類身上。

而這一切,與你不無關係。

你所吃下的魚翅,買來的瀕危動物工藝品,亂扔的垃圾,使用的塑料袋等等,都在把動物們往滅絕邊緣推。

以前,每當看到這些悲慘的新聞,我們會心疼,可心疼過後呢?

該幹嘛依舊幹嘛。

並不會對此有所幫助。

所以啊,今天,我們真的該做點事情,為動物,也是為我們。

1、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拒絕一切瀕危動物製品。

2、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3、做好垃圾分類。

這三件事對我們而言都是切身能做到的。

可能對我們而言是小事,但對於動物,對於未來,是一件該去做的大事。

《競速滅絕》里有句話說得好:

「點起一支蠟燭,比咒罵黑夜好。」

所有細小的行動,都好過只會心痛,都一定會收穫成效。

我不希望百餘年後,因為我們的原因,子孫後代只能從照片上看見大象、犀牛......

而是希望我們都能謙遜一點,敬畏生靈,不去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換而言之,也是為了我們自己能更好地活在這個星球上。

哪怕時境過遷,子孫後代依舊能看見這個時代很多不同的動物,引以為傲說出一句:

「謝謝先輩們的努力。」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整理,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d946ebcce3d394fdd3f9475ec7284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