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總理訪華釋放何種信號?

2023-11-07     魯中晨報

原標題:澳總理訪華釋放何種信號?

1973年,惠特拉姆訪問北京時遊覽天壇。

2016年,特恩布爾訪華,成為「澳大利亞周·中國」的重頭戲。

10月25日上午,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接收澳方向我國返還流失文物。

11月5日的第六屆進博會開幕式上,阿爾巴尼斯致辭。

這個重要日子,他來了

澳總理訪華釋放何種信號?

11月5日是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開幕的日子。

在當天上午的開幕式上,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是首位致辭的外國領導人。「這是我第七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這是我第一次以澳大利亞總理的身份訪問中國。」

阿爾巴尼斯4日抵達中國,開始為期4天的訪華行程。此訪是阿爾巴尼斯總理就職後首次訪華,也是2016年以來澳大利亞總理首次訪華,恰逢澳大利亞前總理惠特拉姆訪華50周年,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阿爾巴尼斯此訪為什麼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這要從澳大利亞傑出政治家惠特拉姆半世紀前的訪華說起。

阿爾巴尼斯抵達中國的11月4日,正是1973年惠特拉姆結束訪華之行的日子。

早在1971年,身為澳大利亞工黨領袖的惠特拉姆就帶領工黨代表團訪華。當時,他向中方表示,如果工黨在下次大選中獲勝,將立即同中國建交。1972年,長期執政的自由黨在大選中慘敗,工黨執政。當年12月21日,澳中正式建交。1973年,他以澳大利亞總理身份首次訪華。

澳大利亞工黨、自由黨、國家黨等主要政黨輪流執政(或聯合執政),但長期以來對華關係基本保持平穩。澳大利亞媒體曾進行過盤點,從弗雷澤、霍克、基廷、霍華德到吉拉德、陸克文、阿博特和特恩布爾,2016年之前澳總理都曾訪華。

中澳不存在歷史積怨,也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兩國完全可以成為合作夥伴。中國長期保持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澳中雙邊經濟關係支撐了澳國內約57萬個就業崗位,澳大利亞優質農產品豐富了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兩國在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然而,特恩布爾2016年訪華之後,澳大利亞總理的訪華路竟中斷了7年之久。2018年,自由黨人莫里森接替特恩布爾擔任總理。到莫里森下台時,他成為澳中建交後唯一不曾訪華的總理。

如今,阿爾巴尼斯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對鞏固雙邊關係發展勢頭具有重要意義。

「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不僅標誌著中澳關係止跌回穩,也是紀念惠特拉姆訪華50周年,同時也為中澳關係的下一個50周年舉旗定向。」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所助理研究員孫暢分析。

「草根出身的總理」

在澳大利亞政壇,阿爾巴尼斯的資歷很深。但他上任之初,許多澳大利亞人表示「對這位新總理並不熟悉」。

「不過在工黨內,他的支持率一直很穩定。他的大部分同事認為,出身草根的阿爾巴尼斯極具親和力。」孫暢說。

阿爾巴尼斯的父親卡洛是一位義大利船員,母親瑪麗安娜生於澳大利亞。1962年,在一艘郵輪上兩人相識。第二年,瑪麗安娜生下阿爾巴尼斯。但卡洛和瑪麗安娜很快分手了。

阿爾巴尼斯從小被告知,父親在一場車禍中身亡。長大後他才知道父親還活著。2009年,46歲的阿爾巴尼斯第一次見到父親,並得知父親在義大利有了新的家庭,還有了子女。

瑪麗安娜獨自帶著阿爾巴尼斯在雪梨市郊的廉價公屋中生活。在多年後的一場演講中,阿爾巴尼斯說:「我家的錢總是很緊張,我媽媽教會了我1塊錢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在考慮政府開支時我很謹慎。」

阿爾巴尼斯一家是工黨的忠實支持者。他9歲時就跟著母親和外祖父母參加過工黨的地方會議,外祖父經營的列印店還為工黨印傳單。

從雪梨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後,阿爾巴尼斯就進入了政壇。26歲時,他成為新州助理秘書長,1996年當選聯邦眾議員。2007年至2013年間,阿爾巴尼斯擔任過運輸和基礎設施部長等職,並在陸克文任總理時短暫擔任副總理。

阿爾巴尼斯在陸克文內閣任職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2010年6月,澳時任副總理吉拉德挑戰陸克文的總理職務。陸克文宣布舉行工黨領袖選舉,吉拉德勝出後接任總理。作為陸克文堅定盟友的阿爾巴尼斯立刻遞上辭職信,要求辭去眾議院領袖職務。吉拉德沒有同意,理由是他在這個職位上表現出了「忠誠和堅毅」。

2019年,工黨在大選中慘敗,阿爾巴尼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當選工黨領袖。競選失利後,工黨元老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總結敗選原因。他們認為,當時的工黨領袖比爾·肖頓過於高調,不受選民歡迎,再加上工黨向選民提出了過多政策主張,其中有一些「讓選民感到害怕」。

在阿爾巴尼斯的領導下,工黨「以最大的謹慎行事」,放棄了引起選民反感的一些稅收改革政策,堅持較溫和的政策議程。一位支持工黨的選民說:「我認為他(阿爾巴尼斯)會做得很紮實,我們不需要一個像莫里森那樣搖旗吶喊的人,而需要一個紮實的人。」

按照澳媒體的說法,2022年大選是阿爾巴尼斯的「一場豪賭」。身為工黨領袖的他「正在走一條政治鋼絲」:既要向選民保證他不會進行太激進的改革,又要說服他們更換執政者的必要性。

自二戰以來,澳政壇只有4位工黨領袖從反對黨位置上贏得大選,分別是惠特拉姆、霍克、陸克文和阿爾巴尼斯。

孫暢分析,阿爾巴尼亞能一路走到今天,是因為他能吸納各方意見,維持平衡。

「因為草根出身,相較於前任莫里森,阿爾巴尼斯更關注中下層民眾利益,稅收、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更惠及大眾,延續了工黨的執政理念。另一方面,他看到本國的農民、廠商等因失去對華合作機會而付出沉重代價,所以致力於推進澳中經貿往來的恢復。」孫暢說。

「謹慎與平衡」

阿爾巴尼斯的「謹慎與平衡」也體現澳中雙邊關係的發展中。「2022年,中澳關係開始謹慎地解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10月24日如此形容。

「上任一年半後,阿爾巴尼斯才實現訪華。但事實上,他一直在為訪華做鋪墊。自其上台後,在各種公開場合中,他的不少言論傳達了澳大利亞與中國對話的意願。」孫暢說。

阿爾巴尼斯會說中文。疫情期間,他曾站出來譴責針對華人的不友善言論,承認華人社區對澳大利亞的貢獻,提出要修復與中國的商業關係。他說:「任何有損澳大利亞利益的事都不是好事,我們要用心經營澳中關係。」

「在有了對話意願的基礎上,雙方一同努力,在各個渠道進行了接觸。」孫暢說。

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阿爾巴尼斯總理,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為改善、維護、發展好兩國關係作出戰略指引。今年以來,兩國多領域多層級實現交流互訪,雙邊關係取得積極進展。

人文領域,中澳間也頻頻吹起暖風。澳大利亞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赴澳遊客數量迅速上升,中國成為繼紐西蘭之後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國際遊客來源地。今年10月,就在阿爾巴尼斯訪華前夕,澳方向中方返還共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1件古生物化石,這也是體現中澳兩國民心相通的生動實例。

經貿往來是推動中澳關係最積極的力量。阿爾巴尼斯執政後,澳大利亞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對華貿易的措施,中國也取消了針對澳大利亞輸華大麥等產品的進口限制。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870億澳元(約合1.36萬億元人民幣)。澳大利亞總理辦公室近日發布聲明稱,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與華貿易約占澳大利亞貿易總額的1/3。

「從阿爾巴尼斯此訪議程上看,他出席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此舉將進一步恢復中期兩國經貿合作往來。」孫暢說。

 新聞分析

改善中澳關係

仍面臨複雜因素

阿爾巴尼斯在改善中澳關係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如何處理超越「安全同盟」的美澳關係。據《環球時報》報道,對於阿爾巴尼斯政府來說,此訪不僅是穩定及改善中澳關係的契機,也是展現其國家的外交靈活性和協調性,扮演地區協調者角色的一次有力測驗。

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合作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特別是在美國推行印太戰略的背景下。據路透社報道,阿爾巴尼斯9月22日啟程訪問美國,討論兩國在「奧庫斯」框架內的國防技術合作以及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進展。澳媒分析認為,澳美聯盟是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阿爾巴尼斯在出發前重申「奧庫斯」協議的重要性,稱這「至關重要」。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表示,短期內對阿爾巴尼斯政府來說,安全上依靠美國,經濟上靠中國的這種結構性的狀況難以改變。因為「奧庫斯」協議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這對台灣問題、南海問題將存在中長期影響。澳大利亞在這方面需要謹慎評估,採取一個平衡的態度,因為其不能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

不過,阿爾巴尼斯政府對美和其對華的關係並不矛盾。許利平表示,50年的中澳關係的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只要澳大利亞政府能夠在這個方面掌握一定的平衡度,那麼對澳大利亞自身是有利的。「如果過於偏頗一方,特別是在安全上過度依靠美國,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話,那麼中澳關係肯定會遇到更多波折。」

據《環球人物》、外事兒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d88c57fe85f0543d7bbbe327732e7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