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屬於它們的醫療體系,有免費的,有自費的,有醫療保險輔助付費的。
對於免費的醫療,大夥肯定很高興,特別是那些經歷過因為自己或家人一場大病將數十年奮鬥毀於一旦的人。
作為老牌的已開發國家,英國人同樣如此。
在剛剛踏進21世紀的時候,該國知名媒體《泰晤士報》曾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詢問英國人在20世紀他們國家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有58.3%的受訪者竟然選擇了同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便是NHS。
NHS,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簡稱,首創於1948年,是非常多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東西。所以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東道主向世界展示兩項最代表英國的東西時,一個選擇了J·K·羅琳與她的哈利·波特,而另一個則是NHS。
我們簡單來說說NHS的內容。
服務對象:全部的英國國民,擁有永久居留權的英國移民和在英國合法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國人(比如持有6個月以上籤證的外國留學生)。
資金來源:所有有收入的英國居民按照統一標準繳納的保險費和稅收(或者說財政撥款,2011年財政撥款首次超過1000億英鎊之後,該國醫療體系每年的財政撥款都在穩步上漲)
體系分級:分為兩級,一級醫療服務機構是按區域設立的社區全科診所,為社區居民提供初級診療服務和私人保健服務,醫療體系75%的資金用在這裡;二級為醫院,包括綜合性全科醫院(負責急診、重病和手術治療等)和教學醫院(以急救和重大疑難疾病為主要業務)。
就醫模式:病人到社區診所就診,採取的是預約的方式,可以打電話,有些地方也可以網上預約;到醫院看病會麻煩一些,除非是社區診所轉診或急救進院的,不然需要等醫生的通知安排,等待時間超過1個月的並不罕見。
就診收費:無論看社區醫生、急診、還是專科醫生,都是免費的;如果病人需要住院醫治,病人的診治費、藥費、住院費則全免,就連膳食也由醫院免費提供。
用藥模式:英國採取醫藥分開,診所和醫院都不賣藥,醫生開了處方,患者要到獨立於醫院的藥店買藥。不見處方,藥店無權售藥。買藥是需要自費的,特殊人群,比如16歲以下、16歲至18歲的全日制學生、60歲以上、家庭生活困難需要補助者和孕婦等用藥也是免費的,醫生會在處方單上註明。
說實話,在這種醫療體制下,會有非常多的優勢,比如減輕困難者的就醫經濟壓力、避免大醫院人群聚集過多、有效防止醫藥串通(因為病人可以選擇去任何一家藥店買藥)和亂開藥多開藥情況。
但,NHS也並非就是完美的,它也有很多缺陷,甚至有很多英國人也越來越受不了的BUG,比如排隊等待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非常致命的大BUG,而且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先說說第一個。
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英國針對醫院有這麼一項規定:救護車接到市區範圍內的急救電話後,如果病人情況十分危急,那麼救護車必須在8分鐘之內抵達現場。
1997年,布萊爾首相上台後,便在多家媒體的注視下,對這一規定進行了抽檢。
他直奔急救中心,拿到了一張曲線圖,曲線的繪製是基於急救電話接線員所提供的救護車用時。線條的走向基本比較平緩,然而在7分50秒這個時間點卻突然開始陡峭上升直至8分鐘最高點,在8分1秒以及之後的區間段的數據為零。
這就尷尬了,因為就算是智商稍微有點正常的人都看得出來這並不正常。
肯定有人在說謊!
是誰?肯定不是接線員和圖表,因為這些通話記錄和急救車行駛時間和位置都是有嚴格的系統控制的。
那麼就只剩下出診的醫生了。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這些醫生,因為他們也只是「靈活處理」罷了,而且是出於無奈那種。
想像一下,一輛救護車正在公路上疾馳,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6分鐘過去了,7分鐘過去了,很快便到了8分鐘的時限,前面還有兩三公里,必定是要超時違規了,違規的話績效獎金就沒了。怎麼辦?
醫生當機立斷,馬上叫開救護車的師傅轉彎,到另外一個急救患者的家,因為這個患者才剛剛打了急救電話,有足夠充足的時間。
那就直接改道去還在時限以內的病人那裡吧,於是最開始打電話的那位病人被無情地拋棄,他發現自己怎麼等都不見救護車的蹤影。醫護人員被病人投訴時,可以辯解說當時另一位病人的情況也很緊急。
畢竟相近時間內醫院接到那麼多急救電話,怎麼去定義瀕危、危重、急診、非急診等,這種分級非常主觀,而且作為專業人士的醫生是最有話語權的。
也就是給了急救人員一個很好的理由——由於8分鐘時限主要是針對瀕危或危重病人,醫護人員如果沒有及時趕到,完全可以將病人的病情降級而敷衍過去。
但是這樣做無異於掩耳盜鈴,相當於迫於規則而非客觀專業判斷地選擇性放棄了部分急救患者,非常容易發生致命風險。
當然,救護人員內心也很憋屈,因為無數個夜晚,他們以及救護車都通宵守在急救高發區域了,但是有時候就是力不從心。
這條規則還有另外一個致命風險就是,醫院為了確保城區8分鐘時限,會抽調鄉村地區的救護車到城區,這相當於將鄉村地區的急救放在了非常不利局面。
再說說第二個BUG。
1997年,托尼·布萊爾上台,其執政目標之一便是改進NHS,比如縮短就診周期。醫改方案規定,病人電話預約成功後,醫生必須在48小時內給病人看病。
這個規定出發點同樣是好的,但是對於醫生來說同樣不堪重負,特別是社區門診的醫生每天要面對那麼多病人。而且一旦預約過多,誰來搶救那些急診病人呢?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在預約成功後48小時必須看病嗎?那我不接你電話不讓你預約不就行了?
於是,為了不影響急救同時避免違反「48小時」規定,醫生只能拒絕接電話、拒絕預約。
由於病人只有在打通電話之後才能預約,沒有預約也就不存在違規。未接通的電話不會被記錄在案,因此,很多患者只有每天不停打電話,希望能接通,這樣做又導致了醫院電話拚命占線,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在2005年英國大選期間,當布萊爾在滔滔不絕地談論其醫改方案的「功績」時,被直播間的一位現場觀眾問得下不了台。
這位女觀眾稱她給醫生打了一周的電話都沒有接通:「每天早上我一起來就打電話,一打就是三小時,可就是沒有人接,沒有人接我就不能預約。」
布萊爾一臉錯愕,想找個台階下,便說這也許只是個例。
不料主持人一把把台階抽走——詢問現場觀眾是否有過類似經歷,結果三分之一的人舉了手。
這讓布萊爾無比尷尬,只好喃喃說到:「事情不應該這樣啊。」
這個BUG毫無疑問也是致命的,因為如果一直預約不少,一個患者就算只有慢性病也會被熬成致命病。比如可能只是心肌阻塞了30%,結果熬到了阻塞90%,分分鐘都有突然埂塞掛掉的風險。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