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我國的水稻種植及單雙季稻主要分布區

2022-10-1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拓展】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我國的水稻種植及單雙季稻主要分布區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格局。其中北方人大多都是以面為主食,而小麥,就是這種麵食的主要食材,所以提起小麥,北方人一定不會陌生。

但是如果把視野投放到整個世界,就會發現小麥也並不是中國獨有,在中亞地區,特別是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地,仍然可以看到小麥遍地的身影,中國作為世界上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後,在不同的地區,依照自然環境、人文風俗的不同,小麥有了不同的吃法,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飲食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普通小麥分布圖

那麼,原本一顆小小的小麥種子,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小麥的發展歷史。

小麥的起源

關於小麥的起源問題,至今較為權威的說法是說其來自於土耳其東南部的卡拉卡達山區,而出現的最早時間大概是距今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亞地區原始人類聚居的遺址中曾經出土過碳化了的麥粒、麥穗,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問你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了馴化和栽培野生小麥的方法。

那麼這裡就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新石器時代有那麼多的植物,為什么小麥就能夠作為經濟作物和糧食被較早地馴化呢?這就與當時的氣候環境變化密切相關了。

前面已經提到過,小麥原產於中亞地區,還有一部分小麥也分布在西亞與歐洲交界處,由於處於中緯度地區,大氣環流在這個地方較為特殊,所以形成了有別於亞洲其他氣候的地中海型氣候,這一氣候的特徵是冬雨型的,冬季溫和多雨,但是夏季卻炎熱乾燥又漫長。

這麼一來,小麥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開始了它的進化和演變,那就是只能在冬天的時候鉚足了勁地生長,在夏天到來之前植株乾枯,只剩根系在地底下默默地積攢力量,等到冬天來了,蟄伏的植株又開始生長。這麼一來,小麥的果實往往都是經過了一個漫長夏天的積累,到了冬天的時候,一粒粒麥穗都渾圓飽滿,也因此吸引了當時還處於採集漁獵方式生活的原始社會的人們。

他們將這些進化後的野生小麥採集下來,為了能夠實現更加方便省力的採集,他們發明了石頭做成的鐮刀,而小麥在收割之後,還要經過去殼等一系列步驟才能食用,所以人們又為此發明了杵臼,以便於將小麥磨成粉。由此看來,小麥還推動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但是,小麥正式進去人們的飲食結構,是因為那場氣候變遷。新石器時代以後,地球上迎來了周期性的全球範圍的降溫,這一現象在地質學上被稱為「新仙女木事件」,使得降溫幅度大,降水減少。

許多植物因此被凍死,人們的食物來源也開始急劇減少,但是在此之前,由於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面臨走投無路的境地。為了自身的發展,人們不得不開始學著種植糧食,而小麥剛好又因為耐寒的特徵,成功地在許多糧食作物中脫穎而出,其種植範圍和數量也開始不斷擴大,人們也在不斷的摸索中對其進行培養、雜交和種植。

小麥的傳播

那麼原本受西亞人青睞的小麥,又是如何遠渡重洋,最後紮根於世界各地的呢?單就從中國來說,據文獻記載,大致可以得出小麥進入中國的傳播路線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北方路線,即從中亞傳播到新疆,再通過河西走廊傳到中國內地。

而另一條南方的路線則是經過印度傳到雲南和西藏等地,值得一提的一點在於,由於西藏地區海拔較高,高寒地區不利於物種的進化,所以至今在西藏海拔較高及雲南的西北部地區,仍然保留著原始的小麥種子。

而根據《左傳》的記載,「不能辨菽麥」,可知起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麥子,並且是廣泛種植,因為當時的普通百姓都能夠認識麥子,可見其種植範圍之廣。因此小麥在中國的傳入時間要早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過「告麥」等字樣,可知中國大致是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引入了小麥。

而小麥一經引進,就開始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長,並且和水稻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占據了中國人民餐桌上的主食地位。

人們對小麥也開始了馴化和雜交,使其適應中國的氣候和土地,因此根據地區和熱量、降水等因素不同,有了小麥一年一熟和一年兩熟的熟制。並且為了更好地收割小麥,在唐朝時期,人們還發明了麥釤,用來割麥,到了元朝,這些裝備就進一步升級,出現了麥綽,由此可以看出,小麥在中國的引進,還促進了生產工具的演進與生產技術的進步。

北宋初年,小麥實現了北方黃河流域向南方地區的擴展,發展到明朝,就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傳播與雜交種植。再由中國傳到鄰國的日本與朝鮮,因此走向大西洋的另一邊,而歐洲的小麥也是通過希臘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傳入的。

在哥倫布那場震驚世界,改變歷史的航海中,將原產於中亞地區的小麥也帶到了美洲大陸,不僅改變了美洲人的飲食結構,也實現了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小麥的足跡,由此遍布整個世界了。

並且由於小麥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也逐漸成為人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中占有較大比重。就中國來說,小麥已經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從這一點來看小麥,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並且還為國家的經濟貢獻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小麥在世界的影響

小麥對歐洲的影響

由於歐洲的地理位置特殊,許多國家面積較小,因此整個歐洲遍布著非常多的小國,小國與小國之間又因為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以及風俗人文有不同的隔閡與間隙,但是小麥的產生使得這些國家逐漸打破了原來地理上的隔閡,逐漸有了共同的飲食習慣。

成熟的小麥可以用來磨製麵粉,而麵粉又是製作麵包的主要原料,因此小麥的廣泛傳播,使得整個歐洲都逐漸形成了吃麵包的習慣。基於以上條件,小麥在歐洲的傳播也使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的頻率降低了,在人們馴化和雜交小麥的過程中,逐漸與大自然和土地建立了較為親密的人地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各國的人們因此形成了更強烈的認同感,國家和民族情結也逐漸形成。

小麥對中國的影響

學界目前也有關於小麥原產於中國的記載,但是尚未得到正式的認可。但是不管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小麥自夏商或者更早以來就出現在了中國的中原大地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小麥自古就是中國人們的飲食元素,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衍生出了如麵條、烤饢、麵餅、啤酒等相關的美食,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並且麵餅等食物以其便於攜帶的特點成為游牧民族的重要的食物。由此可見,小麥在中國的重要影響,不僅僅是飲食方面,還體現在了生活方式方面。

同時,由於小麥歷史悠久,並且衍生出來的食物種類豐富,在西漢以來一直都是絲綢之路上的人們必不可少會攜帶的重要食物,並且在沿路上一直起著傳播中國的麵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小麥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小麥的藥用價值

《本草拾遺》中對於小麥的藥用價值,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可見小麥具有良好的滋補效果,同時,小麥還能夠對失眠多夢、焦躁抑鬱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小麥的營養價值

小麥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和礦物質,能夠達到寧心靜氣的效果,除此之外,小麥中的鈣質和蛋白質與其他維生素、膳食纖維素也非常豐富,對於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各類營養成分,增強抵抗力也具有較好的效果。

作為較早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植物,小麥在人類的歷史發展歷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見證了我們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在生產技術和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中,小麥的品種也不斷走向成熟和豐富。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果腹的重要糧食,而是一整個時代的最好象徵。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高中地理中提到水稻,是以季風水田農業的形式出現,其農業特徵以「三低一高,一大一小」來描述:

一大:水利工程建設量大;一小:小農經營;三低:水稻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一高:水稻單產高。很多同學對我國單雙季水稻的分布不能了解,還有部分同學認為我國西北區不種植水稻,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今天小蹊著大家一同來了解。

我國稻區分布遼闊,南至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省黑河地區,東至台灣省,西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低至海平面以下的東南沿海潮田,高達海拔2600米以上的雲貴高原,均有水稻種植。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分布在秦嶺、 淮河以南地區,成都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帶是我國水稻主產區。此外,雲南、貴州的壩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區的海濱平原,以及台灣省西部平原,也是我國水稻的集中產區。各地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水稻生產狀況都有明顯差異。我國稻作區劃即以自然生態環境、品種類型與栽培制度為基礎,結合行政區劃,劃分為下列6個稻作區(一級區)和16個稻作亞區(二級區)。

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和台灣5省、自治區。其中包括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稻作亞區和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本區以雙季稻三熟制為主(即一年兩次水稻,一次其它),部分地方為一季稻與兩季旱作或一季旱作複種。還有水稻與旱作年間輪種的水旱輪作。栽培上要求熟制、育秧、品種、生育期都以能避開春、秋寒與颱風、暴雨為原則來調整和布局,做到趨利避害;栽培管理技術向噸糧田技術開發、雜交稻高產規範化栽培方向發展,近年來重點推行旱育稀植、拋秧、免耕拋秧等技術。

本區≥10 °C積溫5800—9300℃,水稻生產季節260~365天, 年降水量1300~1 500毫米。本區稻作面積居全國第二位(台灣地區除外),約占全國稻作總面積的22%,品種以秈稻為主, 山區也有粳稻分布。

華中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南嶺以北和秦嶺以南,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和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9省、直轄市,以及陝西和河南兩省的南部。其下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單、雙季稻亞區、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和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本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總面積的59%,其中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地歷來都是我國著名的稻米產區。

長江以南多為雙季稻三熟制或單季稻兩熟制;長江以北為單季稻兩熟制或兩年五熟制。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稻。栽培特點:針對三熟制季節緊和自然災害多的特點,採取一系列緩和季節矛盾及防避自然災害的技術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種,適期播種,培育壯秧,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施用穗粒肥、施用微肥,水層、濕潤與擱田(烤田、曬田)相結合等。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由模式栽培發展到噸糧田建設。近年來示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如旱育秧、直播、拋秧、少免耕等。

本區≥10 °CC積溫4500一6500℃,水稻生產季節210一260天,年降水量700—1600毫米。早稻品種多為常規秈稻或秈型雜交稻,中稻多為秈型雜交稻,連作晚稻和單季晚稻為秈、粳型雜交稻或常規粳稻。

西南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省西部、貴州省大部、雲南省中北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劃分為黔東湘西高原山區單、雙季稻亞區、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和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本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6%。

本區以單季稻兩熟制為主。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有雙季稻種植,或雜交中稻後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炕田一年只種一季中稻。栽培上須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布局品種類型。近年來推行的雜交稻良種、保溫育秧、規範栽插、配方施肥、綜防病蟲及旱育秧、拋秧技術表現有突出優點,推廣面積逐年擴大。本區冬水田面積大,半旱式栽培對改變冷浸田水稻遲發或僵苗不發有明顯效果。

該區≥10 °CC積溫2900—8000℃,水稻垂直分布帶差異明顯,低海拔地區為秈稻,高海拔地區為粳稻,中間地帶為秈粳稻交錯分布區。水稻生產季節180~260天,年降水量500—1400毫米。

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山西等省、直轄市及河南省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 陝西省中北部、甘肅省蘭州以東地區。其下劃分為華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和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3%。

華北北部平原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稻,或一年一季稻兩熟,或兩年三熟(其中稻一熟或兩熟)搭配種植;黃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熟。栽培上針對水資源缺乏、生育後期易受低溫危害的特點,採用水稻旱種、旱育秧及其他節水技術,同時充分利用夏季光溫條件,加強管理,防避冷害。

本區≥10 °CC積溫4000~5 000℃,無霜期170~ 230 天,年降水量580—1000毫米,降水量年際間和季節間分配不均,冬、春季乾旱,夏、秋季雨量集中。品種以粳稻為主。

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黑龍江省以南和長城以北,包括遼寧省、吉林省、 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其下劃分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和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9%。

該區部分地區水稻品質良好

一年一季稻。部分地區推行水稻與旱作物或綠肥隔年輪作。栽培上從防禦低溫冷害出發,選用耐寒早熟品種,採用保溫育秧,提早播栽期,推行旱育稀植栽培和大棚盤育苗機械插秧,有條件的地方用機械收穫。直播栽培還有一定面積,形成以育苗插秧為主、移栽與直播並存的兩大栽培體系。

本區≥10 °C積溫2000~3700℃,年降水量350——1100毫米。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種類型為粳稻。

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地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山西省大部。其下劃分為北疆盆地早熟亞區、南疆盆地中熟亞區和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面積的1%。

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輪作。南疆水肥和勞畜力條件好的地方的麥稻一年兩熟。栽培特點:一是以水定稻,節約用水;二是移栽與直播並存,直播方式多種多樣;三是水稻種植以主莖成穗為主,密度高;四是種稻與治理鹽鹼地結合,以稻治澇,以稻治鹼。

本區≥10℃積溫2000~4500℃,無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50-600 毫米,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光能資源豐富。主要種植早熟粳稻。綜合自如此這般學地理、樊勇地理工作室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cffebbcc0c548590f8300a0651a54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