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閱讀經典也需要「拐杖」

2024-10-01     文匯報

《中學生一讀就懂的〈經典常談〉》

,蔣遠橋 編注,

中華書局2024年出版

讀朱自清《經典常談》,我喜歡其文字好,準確、洗鍊、從容、清通,與書中介紹的經典著作的光彩相映成趣。朱自清在書里說道:「簡省而能明確,便見本領。」把這句話移來稱讚《經典常談》,也很恰當。大家都了解,寫作達到這一要求有多難。介紹經典著作的文章,作者常常會因自身的氣為名著所攝,態度拘泥,寫得板正而乏味,雖然書中的要義被剔出,知識也呈現了,但經典作品的大段好處可能因介紹的文字枯燥刻板,或刻意求深而淹沒不顯。《經典常談》不同,它節節生動,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一旦翻開,只想順著一直往下讀,讓人愛不釋手。

《經典常談》撰成於1942年,作者編撰此書主要是面向中學生普及中國傳統經典著作的文化精神和知識,也期望能引起成年人閱讀的興趣。全書分13篇講解古代典籍,一部分是歷史上被奉為「經」的儒家要典,其他分別是先秦諸子、史書名著和一些詩文集。朱自清認為,經、史、子比集部書更加重要。他統稱這些書籍為「經典」,表現出對這些典籍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珍視。這反映了經歷近代社會激盪、新文化運動之後,重新衡量古典價值得到的新認識,既不同於以經部圖書傲居群籍之首、尊經讀經的舊意識,也不同於視古典作品為無用之故紙的偏激主張,而符合文化傳承發展的潮流和要求。《經典常談》自出版以來,不斷重版,受到讀者重視,根本原因在此,否則,文筆再好也難使落後的觀念具備魅力。

朱自清提倡讀古代經典,反對僅憑記誦,食古不化,主張幫助讀者理解作品,食而化之。他認為對經典作簡明的註解,或譯成人人能懂的白話文,都是有效的方法,尤其對於中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拐杖的作用。他自己則採取解說的方式,說明經典產生的條件和過程,討論其主要的內容、價值、特色和流傳情況,也道出不足,化深奧為明白。他解說經典總會帶出一些輕鬆有趣的話題。比如談到《禮》,說書里提到的一些規定,「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其中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儒家稱道的禮,有些只是他們的理想,後來漸漸成為「不近人情的偽禮」,人們攻擊「禮教是吃人的」,指向的正是這些「偽禮」。這類解說舉重若輕,破除理解的壁壘,有利於讀者克服閱讀古代經典著作的畏難情緒,引發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讀者對古典作品的語言和具體內容必然會越來越陌生,理解和掌握自然也越來越困難,因此需要有人不斷地在古代經典和後世讀者之間構架理解的橋樑,包括在經典的解釋之作與接受這些作品的讀者之間進行溝通,釋疑解難,幫助讀者順暢地閱讀。這就叫文化傳承,是需要一代一代人持續做的。

中華書局最近出版了《中學生一讀就懂的〈經典常談〉》一書,由蔣遠橋編注。這是個《經典常談》的註解本,編注者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題解、注釋、段意概括、增加拓展閱讀內容(從經典和名作中選取部分段落並譯成現代漢語)、撰寫導讀(即冠於全書的《閱讀引導》)。

編注者撰寫的《回到歷史現場看〈經典常談〉的創作》一文具體敘說朱自清撰寫《經典常談》的緣起及當時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僅揭示了此書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還將「朱自清作為教育家識見高遠、知行合一的特點」也清晰地描述出來,使讀者讀其書,同時又更多地了解了作者。朱自清在介紹和分析經典作品的內容時,為了保持行文流暢和一致,很少直接引用原文,或者是敘而不注,或者只註明見某書某篇,提示讀者自己去尋找原書進一步閱讀。編注者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加註,又將提示性的見某書某篇涉及的原文一一找出註明,節省了有意想了解原文的讀者的時間。這麼做的好處,不僅能讓讀者領略到原文風采,還可以通過將原文與轉述文字兩相對照,對朱自清嚴謹的行文措辭產生直觀的認識。我們常常讀到有些作者引用或轉述原文,猶如脫韁野馬,不顧原文意思,任憑自己需要信筆而談,十分隨意,無法與原作進行比對,這當然是一種失實的文風。編注者所做的這項工作,除了可以增加學生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外,還可以讓他們從朱自清的作品中,學到在寫、說中如何準確轉述他人語意的藝術,養成正確的寫作態度。

「拓展閱讀」是書中頗有創意的部分,採錄的作品和語段都是編注者從經典中精心挑選的,兼顧內容的代表性、流傳的廣泛程度、與中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適配性,輔以明白流暢的現代漢語翻譯,對讀者開拓視野頗有意義。拓展內容的篇幅儘管有限,卻可以嘗一臠而知鼎味,使讀者對經典原著產生初步印象,為他們將來更多地親近經典原著打下一定基礎。朱自清希望讀者能把《經典常談》「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拓展閱讀」的設計何嘗不是對朱自清這一心愿的微微體現呢?

作者:鄔國平

文:鄔國平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c4a9c0c6406d9d847a70be85025e2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