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之王周星馳:星爺魔力不再,反映香港文化的興衰與危機

2023-07-01     搞笑來襲

原標題:喜劇之王周星馳:星爺魔力不再,反映香港文化的興衰與危機

身為成長於星爺影集時代的人,我還記得有一次看著一部感人肺腑的電視影集,眼淚就真的從臉頰滑落,滴進手中的那碗白飯中。當時還年幼的我似乎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世上所有的人類情感。

每到周末,除了觀賞大家都喜愛的動畫片外,我更會忘情地觀看周星馳的喜劇片。作為香港代表性的導演和演員,周星馳的粵語喜劇成為90年代香港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人的幽默感也在他荒唐的笑話中萌發繁茂。

周星馳是公認的「無厘頭」幽默大師,英國影評人、喜劇演員強納·森羅斯曾將這樣的「無厘頭」風格約略翻譯成「荒謬」或「愚蠢的對話」。周星馳90年代的許多電影背景設置於弘治年間的明朝,但劇中角色口中卻說著當時根本還不可能使用的現代粵語俚語。

舉例來說,《唐伯虎點秋香》便有這經典的一幕。由周星馳飾演的明朝才子唐伯虎本應假裝罹患重病、臥床不起,卻被發現在吃烤雞翅。當他被問到為什麼有辦法吃雞翅膀時,唐伯虎慢慢起身,突然開始唱歌跳舞,用一首荒謬的歌曲訴說出他對紅燒雞翅的熱愛。

周星馳90年代作品中草根而時常粗鄙的幽默總是伴隨著一套鮮明的劇情:主角一開始常常是一個吊兒啷噹的角色,或誓言要成為反派人物,但他總會一敗塗地,並在墜入愛河或在經歷生命的重要轉折後成為英雄。

在《食神》中,周星馳飾演一名傲慢的名廚,他透過欺騙顧客和操弄廚藝競賽來建立自己的名聲。在被自己的下屬攆走後,他受到街頭小販、臉部因刀傷而毀容的「火雞」相救。最終,我們的英雄體悟了愛的真諦,而火雞也在整形後變成一位美人;這也顯示周星馳總會在電影中找來美貌出眾的女演員演出他的戀愛對象。

同樣的故事軸線在《功夫》中又再次上演。由周星馳飾演的「阿星」在電影一開始試圖在貧民窟城寨里行搶敲詐;但最後,這名本將成為黑幫成員的角色卻變成了功夫大師,不僅拯救了整個城寨,還與童年的愛慕對象重逢。

「回頭是岸」的主題在周星馳幾乎所有電影中反覆出現。

或許香港人就是需要周星馳90年代的經典作品所帶來的歡笑和振奮情緒。

我們也要繼續懷抱著「無厘頭」的幽默感,並相信良善終將勝出。

周星馳時代亦是香港「墮落」瀰漫的十年,無論在現實或比喻的意義上均為如此。有些人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未來失去信念,選擇在1997年之前移居國外;而那些留下來的人則享受了幾年的繁榮光景。

香港的流行文化在1990年代達到頂峰,當時成龍在好萊塢大放異彩,王家衛則鞏固了他全球知名藝術片導演的地位。

周星馳在90年代的成功,部分要歸功於他的長期搭檔吳孟達。如果周星馳演出的是一名天才律師,吳孟達就是貪污腐敗的法官。當周星馳飾演孫悟空,吳孟達便是二師弟豬八戒。儘管吳孟達比周星馳年長九歲,從外表看來也明顯老了不少,但他毫不遲疑地演出周星馳的侄子或乾兒子等角色,巧妙地加強了喜劇的效果。

這兩人深受影迷喜愛和敬重,許多人也敬稱周星馳為星爺,吳孟達則是達叔。

《功夫》是周星馳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在亞洲以外贏得無數國際大獎的電影。劇中富含中國武術的元素,卻又伴隨著令人耳目一新的無俚頭幽默,與傳統的功夫片截然不同,也因此成功吸引了西方觀眾的目光。

周星馳戲裡的各個角色定位鮮明,且動作畫面也相當引人入勝。再者,觀眾怎麼可能忘記包租婆滿頭的髮捲,以及總是叼在嘴邊的香煙呢?這個角色帶來的影響之深遠,以至於現在如果我們在百度輸入「包租婆」,最先出現的影像就會是《功夫》里那位經典的包租婆形象。

多虧周星馳誇張的肢體表現和滑稽的喜劇特效,即便觀眾不懂粵語也能盡情享受他的電影。但他的無厘頭幽默絕大部分是無法翻譯的,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他對粵語的精妙運用。

舉例而言,在《功夫》的一開始,斧頭幫老大琛哥在圍剿敵對幫派的鱷魚幫。在將他的敵人團團包圍後,琛哥告訴他,「你的兄弟們都去學廣東話了」,意味著他們不是被殺就是歸降了。無論是普通話或是英文翻譯都無法掌握這簡單一句話的精髓。香港人不需要對機智的對白或隨口蹦出的戲謔思索再三;在周星馳的電影下成長,無俚頭幽默都已內建在我們腦中。

認真說,每個香港人都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喜劇之王。

在《功夫》打破票房紀錄以後,周星馳時隔數年再推出了《長江七號》和《美人魚》,但是他的魔力已經大不如前。

為了拍攝《美人魚》,他從內地製片公司取得6072萬美元的巨額投資——此金額是《功夫》拍攝預算的三倍之多。

首先,《美人魚》是以普通話、而非廣東話拍攝——即便也推出了粵語配音版,但周星馳的無俚頭幽默已經失去了根源和最初的吸引力。

或許周星馳自己未能在電影中演出也是它沒有那麼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但整部片最令人失望的原因在於其依循了中國主流電影的模式:奢華鋪張,但缺乏質感。

即便普通話和粵語在中國境內都有人使用,也都是聲調語言,但兩者並不能互通。

《美人魚》的異質性似乎在暗示香港人一個殘酷的事實:共同語言與集體記憶的失落。周星馳對粵語的嫻熟使他早期的電影彌足珍貴。

中國電影普通話的字詞往往聽起來比較柔和,且很常以元音結尾,而粵語常被認為聽起來較硬朗,也常以子音發出短促尖銳的尾聲,這也部分解釋了香港人的直率和機智。

然而,所謂「中國電影」專指的是內地的影視作品,而不擴及所有華語圈。香港電影多年來已失去大部分的文化影響力,除了王家衛的《2046》和劉偉強的《無間道》之外,我們能舉出2000年初期任何一部具有影響力的香港電影嗎?

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參透。若、電影與紀錄片跟敏感的政治議題扯上關係,那它註定會被拒於大型戲院之外-而且後果可能會遠超過單純被禁止播映。

作為電影導演,周星馳無須為瀰漫香港的無助感負責,但他是一個懷舊時代的象徵。我們這一代人在英國殖民和中國專制政權交會的十字路口成長與茁壯,而形塑出並代表著香港文化的喜劇之王則是我們的文化領航。

將周星馳和他的電影當作一種集體記憶,暗指的是他已成過眼雲煙,如同我們的童年、我們逐漸頹敗的歸屬感,以及我們對家鄉的理解。這樣的「過去」,我們可以感覺到它正在一點一滴地流逝。

在《食神》中,周星馳即便被奪去了頭銜與財富,仍能從谷底反彈。當他驕傲地再次出現在他的敵人面前,對於東山再起他說道:「好像做夢一樣!這也證明香港是一個充滿奇蹟地方,只要你努力,夢想就會成真!」

如此樂觀的看法,將觸動許多香港人的感傷,因為這再也無法反映他們眼中看見的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c1f0968683f6bbcfacceb91933dfb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