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傳奇:夫差怒殺伍子胥,勾踐趁虛破吳國
過數日,越王勾踐率群臣親至吳邦來朝並賀戰勝齊師;吳庭諸臣俱有饋賂。伯嚭道:「此為奔走吳庭之應驗。」
吳王置酒於文台之上,越王侍坐於旁,諸大夫皆侍立於側。夫差曰:「寡人聞之:『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沒有力之子。』今太宰伯嚭為寡人治兵有功,吾將獎賞為上卿;越王孝事寡人,始終不倦,吾將再增其國,以酬助伐之功,眾大夫以為如何?」
群臣皆道:「大王賞功酬勞,此霸王之事也。」
只有伍子胥伏地涕泣:「嗚呼哀哉!忠臣掩口,讒夫在側,邪說諛辭,以曲為直。養亂畜奸,將滅吳國,廟社為墟,殿生荊棘。」
夫差大怒曰:「老賊多詐為吳妖孽,乃欲專權擅威傾覆吾國。寡人以前王之故,不忍加誅,今退自謀,無勞再見!」
伍子胥道:「老臣若不忠不信,不得為前王之臣。譬如,龍逢逢桀,比干逢紂,臣雖見誅,君亦隨滅,臣與王永辭,不復見矣。」遂趨出。吳王怒猶未息。
伯嚭道:「臣聞伍子胥出使齊國,以其子托於齊臣鮑氏,有叛吳之心,大王其察之!」
於是,夫差派人賜伍子胥以「屬鏤」之劍。伍子胥接劍在手,嘆道:「大王想吾自裁也!」
於是,伍子胥赤腳走下台階立於中庭,仰天大呼道:「老天!昔先王不欲立汝,賴吾力爭,汝得嗣位。吾為汝破楚敗越,威加諸侯。今汝不用吾言,反賜我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乃謂家人道:「吾死後,可抉吾之目,懸於東門,以觀越兵之入吳也!」言訖,自刎其喉而絕。
使者取劍還報,述其臨終之囑。夫差往視其屍,數落之曰:「伍子胥,汝一死之後,尚何知哉?」
於是自斷其頭,置於盤門城樓之上;取其屍盛於皮袋之內,使人載去投於江中,曰:「日月炙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復何所見!」
屍入江中隨流揚波,依潮來往盪激崩岸。土人懼乃私撈取,埋之於吳山。後世因改稱胥山,今山有子胥廟。
夫差既殺伍子胥,乃進伯嚭為相國。欲增越之封地,勾踐固辭乃止。
勾踐歸越,謀吳益急。夫差全不在念,章益驕恣。發卒數萬築邗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使江淮水合,北達於沂,西達於濟。
吳王曰:「汝但貪前利,不顧後患,天下之愚,莫甚於此。」
吳王怒曰:「此伍員之唾餘,久已厭聞,汝復拾之,以撓我大計耶?再多言,非吾子也!」世子友悚然辭出。
於是,夫差派世子友同王子地,王孫彌庸守國,親率國中精兵由邗溝北上,會魯哀公於橐皋,會衛出公於發陽。遂約諸侯,大會於黃池(今河南新鄉封丘),欲與晉爭盟主之位。
越王勾踐聞吳王已出境,於是與范蠡計議,發流犯二千人,俊士四萬,貴族六千人,從海道通江以襲吳。前隊疇無餘先及吳郊,王孫彌庸出戰,不數合王子地引兵夾攻,疇無餘馬蹶被擒。次日,勾踐大軍齊到。太子友欲堅守,王孫彌庸道:「越人畏吳之心尚在,且遠來疲敝,再勝之必走。即不勝,守猶未晚。」
世子友惑其言,派王孫彌庸出師迎敵,世子友繼其後。勾踐親立於行陣督兵交戰。陣方合,范蠡、泄庸兩翼呼噪而至,勢如風雨。吳兵精勇慣戰者,俱隨吳王出征,其國中皆未教之卒,越國是數年訓練的精兵,弓弩劍戟十分勁利。范蠡、泄庸俱是宿將,怎能抵擋?
吳兵大敗。王孫彌庸為泄庸所殺。世子友陷于越軍衝突不出,身中數箭,恐被執受辱自刎而亡。
越兵直造城下,王子地把城門牢閉,率民夫上城把守,一面派人往吳王處告急。勾踐乃留水軍屯於太湖,陸營屯於胥、閶之間。命范蠡焚姑蘇之台,火彌月不息,其餘皇太舟,悉徒於湖中。吳兵不敢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