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建築木結構類型有哪些?

2023-01-08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盤點中國古建築木結構類型有哪些?

中國境內不同區域木構建築的風格差異頗大,但從結構角度看則較為統一,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幹式三種技術體系。

抬梁式結構通過使用大跨度粱枋,可以獲得較開敞的室內空間,在大型建築上得到廣泛使用,而穿斗式與井幹式則多用於小型建築。同時,與木結構並行,磚石結構在各時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早期以砌築台基、墓室、小型建築最為常見,至元明時期則出現了較大型的磚拱券建築,多以仿木建築形象出現,俗稱「無梁殿」。

與前述技術相配套,夯土技術自原始時期開始,就在建築基礎與牆體建造上得到了廣泛使用。至晚近時期,更發展出了以土樓為代表的集合式大型住宅體系。

抬梁式木結構

抬梁式結構是中國傳統木構最主流的技術類型。基本特點為柱頂置梁,梁的端部安放檁條,梁中部通過短柱支疊短梁,層層而上,可至三到五層。如柱頂使用斗拱,則梁頭安置於斗拱之上。藉助大跨度的梁枋,這種結構可以提供開敞的室內空間,故而為各類高等級建築廣泛採用,圖為唐代建築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內的抬梁式木構。

穿斗式木結構

穿斗亦稱「串逗」,常見於南方地區。基本特徵為檁條直接置於柱頭之上,沿進深方向用穿枋將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沿面闊方向,再用穿枋將各榀梁架串聯起來,由此形成整體框架。這種做法的優點是用材節省,取材便利,可以用細小木料組合為屋架。但由於柱列密集,無法提供開闊的室內空間,一般只用於小型民居之上。

混合式木結構

穿斗式結構為降低過密柱列的影響,部分吸收拾梁式的做法,發展出了混合式做法。此種做法仍為柱頭承檁,以穿枋連接柱列,但通過局部使用大型穿枋,形成了類似拾梁式的格局,有效減少了室內立柱數量,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做法,故而現存穿斗式結構普遍具有混合式的特徵。圖示為潮州民居中的混合式屋架。

井幹式木結構

因其狀如古代水並的圍欄,故名並干。並乾式結構首先將木材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利用榫卯咬合,形成房屋四壁,然後在側壁上承檁構成房頂。但此種做法木材消耗巨大,故而多見於林區,中國只在東北、西南山區少量出現。圖為著名的日本東大寺正倉院正倉。

石砌結構

在中國西南山區,如羌族及嘉絨藏族聚居區,山體多為板岩或片麻岩,易於開採加工,且經人耐用,故而逐步形成了以石材砌築牆體的結構形式,此類建築牆體為石砌,屋頂為木結構,上覆士層,很適合當地乾燥少雨的氣候特徵。圖為馬爾康地區的松崗民居及碉樓建築群。

夯土結構

夯土技術早在原始時期即已出現,通過人工夯築,可以大大增加夯土體的強度和耐久性,是古代牆體、台基常用的構造方法。由於夯土是分層夯實,在夯土體之上能看到明顯的分層痕跡。圖示為克孜爾尕哈烽燧,位於新疆庫車,始建於西漢,沿用至唐代,是絲綢之路北線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夯土烽燧遺址,高約12米,夯土層厚12厘米-15厘米。

磚拱券仿木結構

中國早期純磚石結構多見於地下墓室,地面以上除佛塔及橋樑外,較少使用此類技術。至元明時期,伴隨磚瓦生產的迅速增長,同時通過吸收中亞與西亞地區的拱券技術,漢地出現了樣式繁多的磚拱券建築,多數為仿木建築造型。圖為山西太原永祚寺正殿,建於明萬曆時期,下層外觀五開間,上部外觀三開間,內部均為三座連續的磚拱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