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發現野生「白骨頂」,黑身白頭似雞似鳥,不發情時不愛叫

2022-04-02     動物速遞

原標題:四川眉山發現野生「白骨頂」,黑身白頭似雞似鳥,不發情時不愛叫

冬去春來,隨著氣溫的回升,全國多數地區呈現出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四川眉山是一座宜居的城市,這裡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風景秀麗。

眉山的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的獸類為91種,鳥類309種,多以亞熱帶的森林動物為主。隨著氣溫的回升,不少野生動物的活動頻率明顯增加。

熬過了寒冬,大地復甦,動物們也開始相繼出現,對於鳥類愛好者來說,這一季節也是觀鳥的最佳階段之一。

彭山區岷江河畔的濕地,是各種水鳥喜歡棲身的場所,不少市民踏青遊玩的時候,都能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近日不少市民在濕地水面上,都看到了一種渾身灰黑,但頭頂有一抹白的大鳥。這種鳥看上去跟野鴨子很像,但它們的嘴卻跟鴨嘴一點也不像,反倒是像雞。

這種鳥的名字叫「白骨頂」,四川人更喜歡稱它們為「骨頂雞」,從名字上大致就能看出來,它們像鳥又像雞,是秧雞科骨頂屬的物種。

黑身白頭雙眼通紅,身體短而側扁

從名字上看,「白骨頂」讓人感覺到它們很神秘,事實上這個名字正是來源於這種動物最大的特徵。無論是雄鳥還是雌鳥,在成年之後,額頭上都會長出白色的額甲,頂部圓鈍,喙也是白色的。

相對於雄鳥來說,雌鳥額甲會比較小。白骨頂是雌雄性狀差別不大的動物,與鴛鴦等雌雄兩態明顯的鳥類形成明顯的差別。

整體上看,白骨頂全身的羽毛多為灰黑色,但仔細看,會看出一些差別,尤其是兩翅的羽毛,會偏向於石板灰,而頭頸處、後體的羽毛則更黑。白骨頂的虹膜呈紅褐色,所以看上去它們雙眼通紅。

白骨頂屬於中型的游禽,像一個小野鴨,但它的嘴跟鴨嘴一點也不像,倒是跟雞差不多,長度適中,高而側扁,有尖端。白骨頂兩性相似,身體短而側扁,頭部也比較小,頸部長度適中。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其實在動物世界裡,這一規律也是適用的,白骨頂這樣的身體構造其實跟它們所棲身和活動的環境有關,它們常在植物茂盛的水域出現,頭小短而側扁身體結構,有利於它們在濃密的植物叢里穿行。

擅長游泳和潛水,會「輕功水上漂」

作為一種游禽,白骨頂自然水性不俗,它很擅長游泳和潛水,游泳本領一點也不弱於野鴨,常在開闊水面上游泳。

不過與鴨子潛水捕魚不同的是,白骨頂多數時候潛入水下,都是為了取食一些沉水植物,比如絲藻、黑藻、茨藻等藻類。

不過白骨頂並不是食草動物,它呈雜食性,也會在水裡捕食小魚小蝦,以及一些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蜘蛛等。同時植物的幼芽、果實,甚至是種子,也是白骨頂的取食對象。

白骨頂的腿、趾都比較細長,趾兩側延伸成瓣蹼,而且長有後趾,這種足部構造,既使得白骨頂擅長游泳,同時又使得白骨頂擁有一項非常特殊的技能,它可以踩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看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面的「輕功水上漂」一樣。

白骨頂的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上度過,它們喜歡穿梭在蘆葦叢之間以及水草邊的開闊水域上。遇到人類到來,或者意識到有危險,會馬上潛入水中或蘆葦叢中。

非常危急的時刻,則會起飛,但它們起飛時需要在水面上助跑一段距離,不能原地干拔。白骨頂通常不會飛太遠,而且多貼近水面低飛。

叫聲嘈雜,但非繁殖季節基本不叫

白骨頂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比較廣泛,在祖國南北多數地區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喜歡棲身在平原草地、低山丘陵,甚至是半荒漠地帶的各類水域中,尤其是長有茂密蘆葦、三棱草的湖泊、水塘、濕地、河灣等環境,是它們的最愛,偶爾也能見到它們在稻田裡出現。

在北方,白骨頂是夏候鳥,而在長江以南,則為冬候鳥,它們遷徙的時候,會經過甘肅、山西等地,在雲南、海南、台灣等地方,則多為留鳥。

白骨頂喜歡成群活動,經常聚集在一起,少則幾隻,多則上百隻,尤其是遷徙的季節,更是能看見成片的存在。白骨頂實行「一夫一妻制」,在繁殖的季節,它們才會配對在一起。

配對成功之後,白骨頂就會開始築巢,為之後的生娃做準備了。通常來說,它們多在5月份開始築巢,少數性子比較急的個體,在4月中旬就開始了,它們一般把巢穴建在蘆葦叢或水草叢裡,巢穴極為簡陋。

白骨頂的叫聲短促而單調,聽起來跟「咔咔咔」很像,很是嘈雜,叫聲對於它們的求偶和配對來說,十分重要。不過或許是它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叫聲不好聽,所以平日裡白骨頂一般不叫,只有在發情繁殖的季節,它們才會經常鳴叫。

目前白骨頂的生存狀態還算樂觀,數量較多,非瀕危,也沒有滅絕的風險。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需要保護,在我國,白骨頂是「三有」保護動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af999e65be466427b7cf4321cf3d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