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晉之味 筵席八大碗

2023-11-26   忻州網

原標題:忻州晉之味 筵席八大碗

山西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菜系和風味。在傳統宴席中,有一種菜肴叫作「八大碗」,它是由八道不同的菜肴組成,一般用大海碗盛放,擺放成八角形。八大碗的具體做法因地而異,有以粗細之分,有以肉類為主,有以海鮮配比,有以素食主打。

每逢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忻州老百姓都講究吃「席」,不同場合中有一種大家都吃過卻又各不相同的席面——八大碗。八大碗的特點是色香味俱佳,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別於其他傳統筵席,八大碗沒有固定的配方和操作程式,都是廚師根據各地特產、現有條件烹飪而成,內容、花式和裝飾並不統一,各有千秋。

說白了「八大碗」就是用八碗菜來招待客人,也稱事宴。八大碗,古代筵席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特色鮮明,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禮記·樂記》:「鋪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不難看出,筵席、盛器、食物、禮儀已融合在一起了。筵席始於上古人類敬天祭祖的祭祀活動,是上古人類跨入文明門檻後的產物。

翻看史料,最早的宴飲活動是「分餐制」。隨著高桌、大椅的出現,合餐制應運而生,並在北宋時期正式取代分餐制,逐漸演變為現在常見的圍桌而食。似乎是巧合,高椅、大桌就和道教里的八仙一樣,起源於唐,發展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明清時,盛行「大圓桌」「八仙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沿稱為"筵席",仍沿稱座位為"席位",筵席與酒席成為同義詞。

忻州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忻州菜在傳承唐朝時期主流烹調方法蒸、煮、烤、烙、煎、炸之外,還有爊、扒、煨、燜、醬、燉、燒、熘等多種烹飪方式。

在忻州,一說起筵席,就少不了八大碗,尤其是在農村,除了上籠蒸的三四樣,就是牛槽火上用粗土罐子煨的幾個菜,那種氛圍氤氳著各種炊具里散發的香氣……但凡是觸動心弦的美食,都有其獨特的靈魂。忻州飯菜,未必多珠翠之珍,但自有味道,彰顯知禮儀、明事理、守規矩的八大碗,屬區域民風、鄉俗禮儀、雅俗共嘗的飯菜。

忻州古城最熱鬧的泰山廟巷,有一個四合院經營著本土風味的菜肴。地地道道的老忻州味,古色古香的院落里,滿滿當當來上一桌。七喻為吉盔喻為滿,八喻為發碗喻為大。七盔八碗忻州俗語又叫七碟子八碗,七個冷菜:水晶肘子、醬頭肉、忻州蒸肉、芝麻拌粉、涼拌豆芽、西張豆腐乾、蔥油老鹹菜;八大碗(八個熱菜):紅燒肉、鹽煎肉、小酥肉、肉丸子、金針海帶、肉湯蘿蔔、燒豆腐、燉粉條。

「八」這個數字在傳統文化中有著吉祥和完美的寓意,所以在重要的場合,如婚宴、壽宴、節日等都會用「八大碗」來招待客人。八大碗不僅能展示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出手大方,也能讓客人吃得飽腹,並品嘗到各種美味佳肴。

中華美食譽滿天下,千百年來人們經過總結形成了魯、川、粵、閩、蘇、浙、湘、皖八大菜系。今天,各種美食數不勝數,還有不少網紅小店、快餐等,但吃什麼、怎麼吃,依然是人們不斷探索的問題。八大碗是一種體現地域風情和民族情感的方式,每一道菜都蘊含著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這種接地氣的飲食筵席,已不是一桌飯菜,而是一種鄉愁和文化。(文圖:米廣弘)

來源:忻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