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抓住那根稻草

2022-08-27     投中網

原標題:騰訊,抓住那根稻草

「事實就是你並沒有從內心感覺到老,但所有其他人都從外面看出來了。」《苦妓回憶錄》的末尾,90多歲的"老記者"這樣自嘲。

這也是騰訊的困境,24歲的騰訊,顯現出老態了,股價已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三大支柱業務(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左衝右突,增速卻不理想,作為現金流的支柱遊戲業務,今年二季度國內和海外同比下滑不說,連寄託著騰訊未來的企服業務同比也略有下降。

在價值投資者眼裡,股價最終會回歸到未來現金流折現的價值,但具體到某一時間點,則完全是市場情緒的體現,換句話說,無論賣方報告怎麼測算,給出多高的參考價,現階段在投資者眼裡的騰訊三大業務,沒有實現持續爆發增長的可能。

這是騰訊們的共同困境,網際網路公司不是寧德時代、比亞迪,沒法踩中當下周期的主流脈絡,所以不管是不是大環境影響,降本增效、聚焦主業都是必然的選擇。

華為近期內部論壇發布了一篇名為《關於整個公司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文章指出,全球經濟面臨長期衰退,消費能力下降,華為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但騰訊不同於華為,我直接給個結論:

騰訊並沒有面臨華為的「生死困境」,現金流也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面對「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帽子,也只是從規模上限制了「攤大餅」的能力,投資組合中的龐大資產,也能維持長期持續的縮表。

況且華為一邊說表示近幾年的任務是「活下去」,一邊在幹什麼?

投資。這兩年哈勃投資異軍突起,是這幾年最靚眼的產業資本,成立以來,投了不少相關產業鏈中的優質項目,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以騰訊這個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它太不擅長畫餅了,由此帶來的就是想像力的缺失。而此前好不容易構建的「連接一切」,也一朝夢碎。

貝佐斯為了人類的未來一邊忙著上太空,一邊在德克薩斯的農場造了一座千年才報時一次的「萬年鍾」,也不耽誤他每天8小時的睡眠;馬斯克用嘴收購推特和曼聯,還揚言把人腦子植入晶片帶去火星生活。

Meta燒了上百億美元開發出來的元宇宙,被嘲諷還不如QQ秀,也許扎克伯克面臨強大壓力,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繼續大手筆投入元宇宙,雖然現在股價承壓,但你要相信,以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風格,哪怕再吹出一點元宇宙的風,股價分分鐘能漲回去。

兢兢業業的小馬哥可能還在凌晨三點回郵件,卻對外謙虛地表示「騰訊只是國家社會大發展期間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國家發展浪潮下的受益者,並不是什麼基礎服務,隨時都可以被替換」。

3Q大戰以前,騰訊沒有長期的意識,只在乎野蠻生長和短期利益,股價漲;

3Q大戰之後,騰訊走向開放,通過自己龐大的社交用戶體量,連接一眾消費網際網路公司,將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統一,股價漲;

2018年之後,消費網際網路疲軟,騰訊轉向產業網際網路、在B端攻城略地,藉助投資,觸角變得更加複雜且多元化,股價還是創了新高。

現在認慫了也ESG了,更務實的風格卻不受資本待見,騰訊是時候琢磨一下星辰大海的事兒了,如果華為認為投資是解決自己供應鏈問題的途徑之一,那麼騰訊也可以通過投資找回自己的想像力。

首先,從打法上,要堅定地往早期走,這不僅關乎財務問題,更關鍵的是越是在歷史的轉折時期,就越容易誕生偉大的初創公司;

第二,不管出海的效果如何,這張牌一定要持續、堅決地打,在國內能解決溫飽甚至過得不錯,但資本和文化輸出不僅關係到騰訊的未來,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沒理由只局限在國內;

第三,早期投資可以看作是研發成本,半導體、新能源甚至是核聚變,騰訊都可以投。

最後,就算是遊戲也別再拘泥於社交渠道和分發優勢了,騰訊有多少年沒出叫好又叫座的遊戲了?LOL、王者榮耀、「吃雞」都是投來的,這柄武器要用好不能丟,另外騰訊難道忘了「微信」是怎麼來的?全方位推的微視現在又是什麼處境?

亞馬遜股東信每年結尾是「今天仍然是第一天」,騰訊應該多畫這種餅,24歲的騰訊不應把年報的數字當做丈量、衡量自己價值的方式,這是二級市場研究員該乾的事兒,經歷換來的應當是對社會運行規律的理解和尊重,騰訊應該以5年甚至10年的尺度來丈量自己的生命。

接盤俠後,減少數量、向早期走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投資的餘糧自然也就少了,此前一級市場的不少「高位接盤」與如今的一二級估值倒掛也是它巨大焦慮與壓力的來源。

距離「騰訊沒有夢想」4年了,這話不假。奉行將半條命交給被投企業的騰訊,在2018年--2021年投資事件分別為188、119、171、265起,尤其是2021年,相當於全年平均1.3天出手一次。

從2018年到2020年,騰訊經營活動一共產生了4492億人民幣的現金流,它把其中60%用於了投資。

2021年,投資收益一枝獨秀,主業遭遇瓶頸時,投資收益占總盈利65%,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出現投資收益超過主營業務利潤。2021年騰訊年度盈利2278億元,反映投資收益的「其他收益凈額」一項高達1495億元。

毫無疑問,這些年,騰訊在CVC中一直霸榜。但時間來到2022年,過去的漂亮數據似乎需要更新一番了。

占騰訊利潤大頭的投資收益大降,據二季度財報,反應投資收益的其他收益凈額錄得44.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差163.43億元,同比降73%。而二季度營收、凈利潤也在降,營收1340億元,同比下滑3%;凈利潤更觸目驚心,186億元,同比降56%。騰訊已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出現負增長。

營收降了,凈利潤降了,投資收益也降了。

世上本無永恆,更遑論商業世界。瘦身也好,變形也罷,大象確實在又一次轉身。

是的,「接盤俠」這個角色,騰訊當的次數不少。喜茶是典型案例:2021年7月,喜茶D輪5億美元融資,這輪融資也以600億人民幣估值進行,資方名字更是響亮——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騰訊、淡馬錫、L Catterton。

2022年,新消費賽道已無水花,甚至有企業自降估值尋求融資,更有投委會將推上消費項目的投資經理痛罵一番。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目前市值僅有不到100億港幣,而從開店數量與單店價值來看,與喜茶差異並不大。這也是曾經巨額估值、風光無兩的新茶飲企業的風向標。

奈雪的茶2021年7月掛牌港股,2021年1月C輪融資時,估值約130億人民幣(20美元),據估算上市時市值達295億港元到340億港元。但現實並沒有按照這一劇本演繹,二級市場沒有一級市場般狂熱,上市首日跌破300億港元,如今市值遠低於上市前兩輪融資估值。

不止新茶飲,還有被創投圈視為最後一塊窪地的社區團購、生鮮電商,一陣喧囂過後,風口早已結束,寂寞寥寥。

繼十薈團、同程生活暴雷後,社區團購的魔幻也在走向終結。騰訊同樣也在最後一輪接盤興盛優選,2021年2月,騰訊、紅杉、方源資本、淡馬錫、KKR等以估值80億美元的價格投資興盛優選D輪,此次共融資30億美元。2021年7月還有一輪未知投資方的融資,那時興盛優選估值已推到120億美元。

現實來得很快。曾經50億美元估值的十薈團已然歇菜,已經上市的叮咚買菜現在總市值僅有約10億美元,市值豈止是腰斬,而是跌去了百分之九十。

每日優鮮已有前車之鑑,騰訊是每日優鮮上市之前的E輪投資方,也是其現在的第三大股東,占比7.9%。如今每日優鮮被傳原地解散,股價0.133美元、市值3122萬美元(截至8月24日)。而社區團購、生鮮賽道名單還有永輝超市、誼品生鮮等。

別忘了一眾網際網路公司,騰訊要麼是上市前的最後一輪投資方,要麼是還未上市企業的最終接盤者。

知乎2021年3月在美股上市,今年4月又在港股上市,2021年3月Pre-IPO輪融資依舊有騰訊身影,當時估值已是35億美元(超200億人民幣),但如今它的市值是8.7億美元,跌近75%。

喜馬拉雅在2018年8月進行了9億美元的E輪融資,騰訊依舊是大股東,2021年估值達43.45億美元(人民幣300億元),但它的IPO之路荊棘遍布,今年3月更新招股書已經是第三次嘗試上市,最重要的是,據傳,此次喜馬拉雅的估值將打5折。

2021年6月,陌生人社交平台Soul D+輪融資1.774億美元,騰訊領投,估值約130億人民幣,Soul已經在港交所遞表,前途未卜。以及,滴滴,騰訊持股6.8%。

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獨角獸公司圓心科技在2021年8月F輪融資後估值達到275億元,騰訊參與了A輪、B輪、C輪、E輪以及F輪融資,對圓心科技的總投資至少在15億人民幣。

但此前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就迎來過一股上市潮,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醫脈通均先後掛牌港交所。看一看他們現在的市值,除去大廠背後的京東健康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市值在247億港幣,去年上市的醫脈通股價已暴跌80%,市值74億港元,而微醫赴港上市的申請已經失效,叮噹健康二度提交上市申請,這讓還未上市的圓心科技情何以堪?

還有不用多談的教培項目。

喜歡後期項目,是前十年網際網路慣性發展的產物,也是投資這行給騰訊這類「財大氣粗的深口袋」留的位置。

但是,我認為不必太過苛責,畢竟還有京東、美團等這類大賺的投資對沖,而且騰訊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稱,通過減持的收益是目前投資其他公司花費金額的近4倍,也就是說這些年騰訊投資的DPI達到了4,在機構里這算是絕對前25%分位的存在了。

只是對資本市場來說,向來也不太care騰訊投資賺了多少錢,一切都是出於「連接一切」的想像力,只要經營本身沒發生太多變化,漲跌都只是情緒而已。現在用10年凝聚起來的共識幻滅了,騰訊亟需找到新的故事方向。

這不,所有深口袋都往更早期走了,騰訊也不例外。 一些「深口袋」機構不受優質早期項目待見的原因,有明顯是財務目的投資之原因,想必騰訊這樣自帶資源的大CVC會更受歡迎些。

2022,騰訊大筆投資海外

2022年過去已一半有餘,騰訊投資69個項目,這其中還包括過去已投項目,這樣的頻次,是這家「投資公司」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回落。更為細節的跡象是,相比2021年,騰訊出手B輪以前項目的比例大幅增加。

除了投資數量和規模大幅縮減,早期投資比例增加之外,2022年,騰訊投資的另一個趨勢是出海比例大幅增加,方向與此前相比也有所改變。

怪不得,騰訊今年以來的第三次裁員也在外界被討論得沸沸揚揚,但與此同時,脈脈上有人說,騰訊多個部門裁員,但戰投部沒裁——我聽到的消息則是,戰投部今年一直在反思、復盤。

1個月前,騰訊發布招聘信息——急招海外事業部人員,包含實習生。

截至今年8月初,已投的69個項目中有31個海外項目,占比高達45%,接近一半,去年出海投資數量占比僅僅為不到20%。

奈及利亞的醫療保健、愛爾蘭的外賣、菲律賓的金融服務應用、美國的生物技術公司、 英國的核聚變項目、德國的AI公司、比利時的電動汽車供應商、盧森堡的建築公司、芬蘭的量子計算、紐西蘭的遊戲工作室、印度的方言社交平台、肯亞的教育娛樂,騰訊都投了。

再看這些海外項目的專注領域,數量最多的還是網際網路。例如號稱「愛爾蘭美團」的Flidish已是獨角獸企業,最新一輪融資在今年1月,騰訊領投;印度方言社交平台Sharechat,這也是騰訊自身看家本領所在地,也被視為TikTok在印度被封后的最大贏家,今年2月獲騰訊1億美元注資,騰訊持股17.71%。

再舉幾個例子:法國的支付平台服務商Alma(先買後付),2月份獲2.1億歐元融資,騰訊參投;美國的開放式學術交流平台academia.edu2月份D輪融資籌集2300萬美元,騰訊領投;還有奧地利K12學習平台GoStudent、丹麥移動銀行Lunar、英國遠程工作解決提供商Omnipresent、印度尼西亞在線支付軟體提供商flip.id、印度電商平台flipkart等等。

畢竟作為全球網際網路巨頭,Copy from China這一套還是拿捏得准準的。有意思的是,騰訊也開始嘗試此前並未接觸的前沿科技。

First Light Fusion最新一輪融資3300萬英鎊,約合2.8億人民幣,除騰訊之外,都是全球範圍內的風投,包括英國上市公司IP Group、牛津科技風投Oxford Science Enterprises、澳大利亞投資基金Hostplus。

怎麼理解騰訊還跑去荷蘭投了一個垂直農業技術公司,跑去比利時投了一個電動自行車供應商,還在盧森堡投了一個建築公司呢?這其中的奧妙或許看一看背後的資方就會一目了然。

多年海外投資經驗已讓騰訊結識了一眾「友商」、「夥伴投資機構」,也就是朋友圈擴大,不少項目背後總能出現昔日夥伴身影。

核聚變公司First Light Fusion背後投資方IP Group、澳大利亞投資基金Hostplus又與騰訊齊齊出現在了一家開發隔空觸覺技術的英國公司身後,這是2021年底的一個項目。

騰訊掌握海量數據,他們可以更早、更敏銳地發現那些交易最活躍、成長最快的公司,再加上昔日夥伴的敏銳也能幫助騰訊在挖掘好項目這件事上有一絲優勢,這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些零零星星的證據都在指證著——騰訊正在轉身,亦或增加觸覺。

5月16日,馬化騰又在剛剛發布的《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2021》中表示,騰訊的收入和利潤增速放緩,要更加聚焦用戶價值,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為中心的本源,創造更高質量的發展。

劉熾平則在內部會議中對員工說,「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其實有根本性和原則性的變化。」此前劉熾平也曾說,騰訊投資的大原則是「只投看得懂的東西」,現在呢?核聚變、核聚變、半導體、新能源……最近的項目,是一家養老企業——福壽康,對於目前的騰訊來說,這些賽道或許都是構建新想像力的途徑。

大象正在掉頭,但需要給市場一個更明確的指引和想像,投資是距離想像力最近的工具了,大象轉身,先抓住稻草吧。(文/李彤煒 編輯/張楠 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994fb97ae3cdb7d337bcb5a3f02d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