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盛產「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2023-04-25     外灘教育

原標題:中產家庭盛產「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看點 常言道「養娃費媽」,但比起為孩子的教育操勞,更讓人發愁的是,父母還在操心,孩子先「躺平」了。是學習的選擇太多導致選擇困難,還是給娃的壓力太大?遇到「躺平」娃,很多父母都會想著激勵孩子動起來。但這樣其實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本質往往在於父母的教育方法,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和自驅力。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果殼童學館 (ID: guokr_kid)

文丨立正媽媽 編輯丨羚羊 編版丨Luna

周末,把娃送進興趣班,幾個相熟的媽媽約著就近喝個下午茶。

剛一坐下,豆豆媽就愁眉苦臉地求助:「咋辦啊?我家這鋼琴班都上了一年了,每次練琴還是雞飛狗跳的。」

眾媽一聽,七嘴八舌開始發表意見:「是不是你要求太高啊?」、「平時是不是課太多,壓力太大啦?」、「娃要是真不喜歡,不然就換一個他喜歡的吧!」

豆豆媽聽罷,重重嘆了一口氣:「問題就出在這!他也不是說不喜歡,但就是不想上課、不想練琴,只想隨便彈彈。 你物質誘惑,他不在意;你讓他參加比賽,他沒動力;你鼓勵他考級,他沒興趣;一天到晚懶洋洋的,就像個退休小老頭!

一旁的小雨媽聽完,激動地直拍桌子:「怎麼那麼像我家閨女,一點上進心都沒有。啥興趣愛好都沒有,幹啥都沒動力,問啥都說無所謂!你推一下,她動一下,真是愁死人了!

可是,「躺平派」不是天生的。 每一個看起來「不思進取」的小孩,背後的經歷都沒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

我見過最沒「上進心」的小孩

都有這3個特質

面對一個推不動、說不聽、罵無感的孩子,家長時常一股無名火衝上腦殼,隨時想炸裂。

忍不住問天問地:「這娃怎麼自己就沒點上進心呢!」

但其實, 每一個被扣上「不上進」帽子的娃,內心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委屈。

1. 孩子提不起勁,先看看家庭氛圍咋樣

一個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躺平,總是丟孩子自娛自樂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大多對生活也「提不起勁」。

一個父母積極自律,有計劃有幹勁,對自己有一定要求,時常一起學習、互動、出遊的家庭,孩子也很難對自己「毫無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父母身上尋找對生活的認知。家庭的整體氛圍和節奏,勾勒出孩子內心對生活的不同憧憬。

如果家庭環境過於消極與懶散的成長環境,孩子自然覺得生活索然無趣,對什麼都心不在焉,提不起勁。

2. 習慣「被安排」,不願動腦

當代家長對孩子有多上心,就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有多滿。

「早晨起來晨讀古詩,邊吃飯邊聽英語音頻磨耳朵,午飯後看半小時書,放學回家的車上,順便把英語打卡錄了,吃完晚飯上一節直播課,做完作業跳個繩當放鬆,睡覺還得聽著古詩音頻入睡……」

圖源丨《親愛的小課桌》徐敬凱媽媽將孩子每天的學習安排得密不透風

每天的任務清單一目了然,但活在計劃表里的孩子卻迷失了自我。習慣了父母追在後面耳提面命,時刻督促,漸漸的就不再願意自己動腦。

心理學大師霍妮(K. Horney)提出了一個詞:「 應該之暴虐(tyranny ofshoulds)」。

當生活如同在暴君統治下毫無自由,只有「應該」和「不應該」,民眾慢慢就會失去自我意志,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 最後變得:無欲無求、隨波逐流、痛苦迷茫、消極懈怠……

如果父母事事給孩子規定、計劃好,從未曾傾聽過孩子心底的聲音,沒關注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慢慢地,不被看見的孩子,也就「看不見」自己。

如同提線木偶般,失去了動力,也失去了想法。隨之被貼上的,就是「不上進」的標籤。

圖源丨《親愛的小課桌》在假期里被迫寫完了376張試卷的凱凱,面對眾人詢問,卻支支吾吾地說自己「沒名字」

3. 經歷長期打壓,變得「習得性無助」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花了30年時間對上千人進行跟蹤研究,最後發現了一個深藏在父母養育方式中,對孩子成長影響巨大,卻被眾人忽略的重大秘密:

大部分在學習和生活上問題重重的孩子,並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一路伴隨的挫折感連連,讓他們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悲觀情緒。

塞利格曼把這種表現稱作 「習得性無助」——一種因為長期的負面經歷,所形成的錯誤的評價方式。對自身和事件消極評判行為,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習得性無助」的解釋風格形成,跟從小的養育方式有著巨大關係。

圖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如果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挫折和打擊,孩子就容易對自身充滿了懷疑,對世界充滿的悲觀,也更容易形成低自尊的人格。久而久之,這種「無助」會變成終身的「心理習慣」,擴散到新的情境中。

「我不行的,我做不到,所以我放棄。」長期對自我的負面解釋,讓孩子慢慢就放棄嘗試,屈服於現狀,變得一蹶不振。

孩子是不思進取嗎?不,他們是放棄自我了。

圖源丨TED《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

「不上進」孩子的積極養育之道

何為「上進心」?指的是「一種強烈想要變得更好的意願。」

老話說得好:「你不能靠揪拉幫一顆豆苗成長,要給它陽光和雨露」。培養孩子的上進心也是如此。不靠激勵、說教、訓斥,而靠燃起內心的小馬達,讓小種子自發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如何做?這三招積極養育之道,傳授給你。

1. 想要娃積極,家長先做好榜樣

許多人以為學霸的產生,是拿著鞭子的虎媽狼爸一路逼出來的。但安徽省狀元的董吉祥在接受採訪時卻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之後,也不會說什麼,就是在家中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無形之中也就讓我的心靜了下來。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打破了高考分數記錄的廣西狀元楊晨煜,身後的那位慈母也曾說過:「我從來不會讓孩子去學習,而我自己拿著手機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成長的道路。積極向上的心態,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孩子樹立的學習榜樣,才是助力孩子上進的發動機機芯。

圖源丨《小歡喜》

2. 多放手,給予孩子自主權

在史丹福大學任教務長近十幾年,帶過20000名新生的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曾在在TED的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清單式的童年,父母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指導,會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圖源丨TED《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

習慣了被安排的孩子,活不出自己的人生。

一絲不苟的清單式育兒,養出來的是被裁剪了枝葉,死氣沉沉的盆栽,而不是擁有無限生機和可能性的蒼天大樹。

圖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比起每天疲於奔波在培訓班間,填鴨式的打卡、刷題,盯著孩子完成了多少項任務,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的關鍵。

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擁有更多自主權,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思考、規劃和行動,讓他們在實踐、犯錯中反思和成長。

圖源丨《了不起的媽媽》

比起催促孩子前進,不如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比起無微不至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不如試著多放手,允許他們制定自己的計劃表;

比起時刻擔憂孩子碰壁,不如讓他們自主去探索,在實踐中感受每個夢想的實現,都必須要拼搏進取。

找到自我效能的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期待的「上進心」。正如《心靈奇旅》里所說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但擁有「火花」的孩子一定會閃閃發光。

3. 培養孩子「習得性樂觀」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圖源丨《了不起的媽媽》

這也是《教出樂觀孩子》提出的培養 「習得性樂觀」的三步法—— 「預防、掌控感與強化」

通過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有價值」、「表現出色」,來實現「表現滿意」。從而建立對自己行為的認可,對自我認知的認同,營造出面對困境時迎難而上的樂觀心境。

當一個孩子自帶正面積極的情緒,對事物擁有樂觀的解釋風格,對人生擁有自我掌控感,那麼,內心的小宇宙只會爆發出無限的動力。

這種掌控感,就是「上進心」的重要來源。

圖片來源:《北鼻的異想世界》

自父母的愛和信任,是「上進」這顆種子向陽而生的肥沃土壤,是孩子勇往直前的最大底氣。

作者 | 立正媽媽,親子作者,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

參考資料

[1]《心理治療基礎》(美)布魯斯E.瓦姆波爾德, 袁小燕 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10.

[2]《教出樂觀的孩子》(美)馬丁·塞利格曼,卡倫·萊維奇,莉薩·傑科克斯,簡·吉勒姆 著, 湛廬文化 出品,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05

[3]《全國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驚人相似!》 作者:豫知一二, 網易,2020.08.01

[4]《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Julie Lythcott-Haims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93d3f680a0617fde6b34a957417f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