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美國電影,精神殖民了多少中國人

2023-09-29     抽屜電影

原標題:1998年的美國電影,精神殖民了多少中國人

信仰是經得起考驗的,聽其言觀其行,如果一個信仰並沒有像他說的那麼好的話,那麼應該被質疑了。信仰之所以是信仰,那是因為人們總要給自己找一個寄託,古代社會的時候,人們找到的寄託是宗教,等到了現代之後,人們找到的寄託是國家是制度等等。當我們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這些上面的時候,期待總是美好的,總是可以排除一切干擾的,然而但我們卻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當期待僅僅是一種期待的時候,或許現實已經是糟透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有著某種信仰意義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是一部被無數影迷們交口稱讚的電影,甚至一度超越了國別,飛躍了時代,當提到美國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將這部影片搬出來,以便對於他們心中期待的聖地進行佐證。為什麼這部影片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原因還是在於本片所講述的故事的核心,換一個通俗一點的詞來說,那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但這不是《士兵突擊》,這是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的是一個二戰期間得而故事,瑞恩在二戰戰場上激戰正酣,然而後方卻傳來了噩耗,他的兩個兄弟先後在戰場上死去,而她的母親如果不能看到瑞恩活著回來,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孤寡老人,於是,聽聞這個信息的美國作戰總指揮下令,一定要找到瑞恩,一定要將瑞恩帶回美國,一定不要讓瑞恩的母親成為孤寡老人,這是美利堅精神。於是,本片按照這個故事線索緩緩展開,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場排除萬難永葆勝利的大營救,為了營救瑞恩,犧牲了好幾個大兵,這些大兵的身後也是好幾個家庭作為支撐。

這樣一部影片看完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於美國對於士兵們的人文關懷,感動於美國對於個體的最大限度地不放棄,感動於美利堅的人類正義感天動地到底是有多麼的崇高的信仰,多麼堅定的信念,這個偉大的國度才會對於士兵的戰後生活如此的尊重?對此,我特地查閱了資料,關於美國政府優待老兵的鐵證。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華盛頓慘案」1932年5月,一大群參加過一戰,為美國流過血出過力的老兵聚集在華盛頓廣場上,要求美國政府償付欠下這群老兵的退伍補助金。然而這件事情的結果並沒有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這兩萬多名美國老兵不僅沒能成功討回退伍補助金,還被他們的老上司麥克阿瑟給調兵狠狠地鎮壓了下去。一群手握機槍、開著坦克的美國大兵,對著這群也曾為美國流過血淚的老兵發起了衝鋒,哪怕他們手上沒有任何武器……

這個時候,我對於本片彰顯的美國精神有了一些質疑,說好的美國精神呢?說好的不拋棄,不放棄呢?難不成電影就是電影,現實才是現實嗎?那麼這麼多年被影迷們尊為美國精神的代言人的本片究竟算什麼?當然,這個問題有的人願意思考,有的人並不願意思考。

一神教文化之下的人們是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忽視一些事情的,因為動搖了他們的信仰,即使是客觀的現實擺在面前的時候,他們也會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催生出來另一種極端,那就是極端維護自己的信仰,在他們心中,他們已經相信並堅守的是不容置疑的,誰質疑,誰就要受到唾罵,即使他們維護的是謊言,他們也會認為這樣的謊言是真理。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明辨事實的能力的時候,是沒有辦法跟他講道理的,因為道理是個人都懂,但他卻並不願意懂。聽其言,觀其行,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看看,這個人曾經說過的話,究竟是一種可以讓自己畢生堅守的信念,還是僅僅是一句台詞,僅僅是一句話而已。

有的人說,我要為自己信仰的主義付諸於實踐,且要用一生去踐行,這種人是偉大的,即使是他所奉行的信仰是錯誤的,但是他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堅守,那麼他也值得崇敬;有的人說,我要為自己的信仰付諸於行動,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捍衛信仰,可能他今天這麼說了就如同他今天說我中午要吃麵條,等到了明天,他還會說,我中午不想吃麵條了,我要吃米飯。這種信手拈來的生活態度如果用在自己所崇尚的信仰身上,那麼這個人或許是有問題的。

有人對於本片有一句這樣的高度總結「戰爭電影的No1,美利堅精神輸出大片」這個時候就能顯現出來本片所帶動的人群的癲狂了,這個時候,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部美國主旋律影片而對於本片有所微詞,這個時候也沒有人認為這只是美國精神,而不是世界精神且本片有著一定的宣傳美化作用而有質疑,這個時候的理性沒有了,什麼時候才有?可能真正到他們意識到美利堅精神不是自己的精神的時候才會有吧。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7cb07f0eb7f42838f15bb048397d8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