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內,中國商務部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進行兩次回應。
「歐方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其錯誤做法,裁決結果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也未能解決中歐業界核心關切,中方對此不認同、不接受。」10月31日商務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此前的10月3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指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合規之處,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的保護主義做法。中方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目前,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
中國機電商會、歐盟中國商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貿促會相繼發布聲明表示對終裁結果堅決反對。
多方堅決反對終裁結果
歐盟委員會(簡稱「歐委會」)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的7.8%至35.3%的額外反補貼稅從當地時間10月30日0時生效。
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孫曉10月31日表示,中國工商界特別是電動汽車行業對此高度關注,對歐方發布的終裁結果深表遺憾、堅決反對。希望中歐雙方相向而行,照顧彼此合理關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這一終裁結果不客觀,對中國汽車企業極其不公平,不予認同、不可接受。」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認為,此次反補貼調查是一起典型的披著合規外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加征關稅不僅違背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也不利於中歐汽車產業合作和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機電商會在其聲明中提到,歐委會並未在終裁公告中糾正之前的諸多錯誤認定,除程序上嚴重缺乏透明度外,並未從根本上解決背離規則和以往實踐進行抽樣帶來的底層代表性問題,也未對歐盟產業損害指標進行客觀分析,因果關係依然存在錯誤認定。
企業發聲
根據歐委會發布的文件,在原有10%關稅的基礎上,三家中國電動汽車抽樣企業比亞迪、吉利、上汽最終反補貼稅率分別為17.0%、18.8%、35.3%,特斯拉反補貼稅率為7.8%,合作非抽樣企業反補貼稅率為20.7%,其他不合作企業稅率為35.3%,自10月30日起實施。
「歐盟重點針對上汽純電車型加征高達35.3%的額外關稅,將推高歐洲消費者的購車成本,阻礙電動汽車的普及步伐。」上汽集團10月30日發布公告稱,此次歐盟委員會反補貼調查涉及商業敏感信息,對於補貼的認定存在錯誤,並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關鍵信息和抗辯意見,虛增了多個項目的補貼率。對於歐盟委員會的終裁認定,上汽深表遺憾,擬採取必要法律措施,將本案起訴至歐盟法院,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對於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嵐圖汽車執行長盧放在其社交媒體表示,「對歐洲汽車產業的保護,是其本輪加稅政策的主要目標。保護的背後,實際上是歐盟傳統汽車製造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畏懼,是中國自主新能源強大產品力與碾壓性競爭優勢的直接證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