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邊緣行者》加重了《2077》玩家們的「精神內耗」

2022-09-20     ACGx

原標題:《賽博朋克:邊緣行者》加重了《2077》玩家們的「精神內耗」

題圖 / 賽博朋克:邊緣行者
只想再砍一次亞當·重錘

「看完動畫,我連夜卸載了V身上所有義體。」

「所以能不能來個後續DLC讓我去月球?」

「可惜遊戲本體不如動畫一半精彩。」

「平心討論,如果動畫在遊戲之前先出會增加多少銷量?」

9月14日,《賽博朋克:2077》(以下簡稱《2077》)的衍生動畫《 Cyberpunk: Edgerunners》(《賽博朋克:邊緣行者》下簡稱《邊緣行者》)在Netflix上一次性放出全部10集。在《賽博朋克:2077》貼吧里,有關動畫劇情、人物相關討論貼多達數頁,差點讓人誤以為這是《賽博朋克:邊緣行者》動畫貼吧。在IMDB上,動畫評分為8.7分,豆瓣的開分則是9.3分,無論是遊戲玩家還是普通動畫觀眾,都對這部動畫評價頗高。

如今為遊戲做衍生動畫、衍生電影,拓寬遊戲影響力,實現遊戲和衍生內容之間的協調效應,已是全球遊戲廠商的常態操作。如《邊緣行者》這般能夠折服遊戲玩家,也能夠在其它社交平台引發普通動畫觀眾的討論,在此之前最成功案例是《英雄聯盟:雙城之戰》。

根據《邊緣行者》的動畫表現來看,顯然其投入是不如《雙城之戰》的。但是它引發的積極討論和正面口碑,證明了即使沒有大投入這個加分項,遊戲衍生動畫也是可以滿足遊戲玩家和動畫觀眾各自需求的。

以下輕微劇透,請選擇性食用

扳機社與賽博朋克簡直太搭了

在動畫放出之前,很多遊戲用戶對《邊緣行者》不報太大希望。發售1年半的《2077》,在不少資深玩家看來仍像一款半成品遊戲。無論是略短的主線劇情,各種設定Bug,都與宣傳期畫的「大餅」帶給玩家的過高期待不符,這樣一款「名不副實」的遊戲改編的衍生動畫會是什麼質量,沒人能想像。

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製作方扳機社,其作品風格獨樹一幟,高飽和度的色塊和緊張刺激的戰鬥所形成的畫面衝擊感,將動畫魅力一展無遺。由扳機社來製作這部衍生動畫,可能是其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從動畫成片來看,扳機社以及導演今石洋之一如既往獨特的美術風格和強烈的視覺衝擊,與《2077》描繪的賽博朋克世界倒是非常搭。燃爆的打鬥畫面、大膽的色彩運用配合出色的BMG,充分再現了遊戲里亦真亦幻的夜之城。

在角色設計上,扳機社不僅在動畫里加入女主露西,為殘酷的賽博朋克世界帶來一絲戀愛的生氣,還設計了敢愛敢恨的蘿莉瑞貝卡,這個角色也成為動畫里人氣最高的配角,只能說扳機社相當懂這屆遊戲玩家喜好。

當然,衍生動畫其成功的根本還是在於劇情是否能打動觀眾。就這一點來看,在CD Project設定的劇情框架下,通過扳機社出色的動畫演出,動畫在基於遊戲設定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更誇張也更真實的故事,達成了遊戲玩家和普通動畫觀眾通吃的成就。

在沒人能善終的賽博朋克世界裡,塑造「傳奇」

《邊緣行者》動畫講述了一個來自底層的男孩大衛·馬丁內斯在科技泛濫的夜之城掙扎求生的故事。

母親死後,大衛想要揚名立萬,通過穿戴上義體獲得強大的力量而為僱傭兵團隊所接受,慢慢在夜之城中站穩腳。因為不斷植入力量更強的義體,大衛被侵蝕意識,人格逐漸消散,即使最終穿上了最強義體,卻被荒坂集團派出的亞當·重錘殺掉。

有關賽博朋克的概念和要素,早已透過大量科幻小說、動漫、影視劇為我們熟知:高度發達的科技帶來明顯的貧富差距,生活在摩天大樓里的富人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優越生活,而在逼仄平民窟里的窮人卻如螻蟻一般生活。大型企業對科技的濫用,引發底層小人物的反抗,主角所具備的某些優勢,促使其能夠對上層社會發起反擊。人與社會、人與科技、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之間的關係、矛盾成為這類故事探討的內核。

《邊緣行者》通過各個角色的死亡,去強化賽博朋克世界裡人類的微不足道這個概念。在車禍中死亡的大衛母親、被路人打死的隊友、隊長殺死自己的愛人、被亞當重錘殺死的瑞貝卡、被大衛打死的普通工作人員,這些死亡方式都有些突如其來,令觀眾猝不及防,然而回味又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動畫想要展現給觀眾的故事核心:在賽博朋克的危機世界中,沒有人能夠善終。

身為男主的大衛,也沒能逃脫這個命運。大衛一直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屬於命中注定的強者,變得更強大、站到荒坂塔的頂層,也是母親對他的希望。然而,他並不是底層社會能夠逆天改命的主角,由始至終都只是上層集團的實驗品,他的死亡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作為主角,他唯一能選擇的是如何走向死亡。

在知曉大衛結局走向的過程中觀看動畫,實在讓人心情複雜。不過動畫加入了日漫Boy meets Girl的浪漫,借登月意喻大衛與女主露西的純凈感情,這是混亂世界裡唯一能令大衛保持清醒的東西,同時也讓一直沉浸在血腥和暴力里的觀眾獲得片刻寬慰。然而,該刀的地方還是果斷刀下去,越是這樣越令觀眾對大衛的死感到惋惜,果然只有BE的結局才最契合賽博朋克風格啊!

衍生動畫作為「廣告」,如何契合遊戲調性

作為一部遊戲的衍生動畫,《邊緣行者》的本質其實是遊戲的廣告。

從主角大衛·馬丁內斯的名字、可更換的義體、荒坂集團、軍武科技、武器名稱、遊戲UI介面,賽博精神病,到最終Boss亞當·重錘,以及數個動畫場景都復刻自遊戲內容,通過大衛的故事線,將這一切遊戲要素串聯起來。在遊戲要素之外,則是如何站在動畫角度講好這個發生在賽博朋克世界裡的故事。

科幻題材故事的主角並不只是人類。特別是在更貼近現實主義的賽博朋克世界裡,真正的主角是充斥著慾望與瘋狂的城市,人類角色只不過是其中的芸芸眾生。也因此,在同一個世界觀下,遊戲和動畫有著不同角度的故事解讀。

《2077》里玩家扮演主角V更像是夜之城的見證者,大量遊戲配角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支線故事,為整個遊戲世界提供了相對豐滿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玩家們在遊戲里除了要感受劇情為人物的發展帶來的影響,還要考慮如何完成任務獲取經驗,劇情沉浸、玩法沉浸和互動沉浸缺一不可。

但是,動畫的敘事模式和遊戲不同。儘管借用了遊戲里的角色和各種元素,但動畫卻在相同的世界觀框架下設計了大量更易挑動觀眾情緒的劇情,以主角大衛的成長變化作為故事線,所有的情節都圍繞大衛展開,觀眾從大衛的經歷代入到賽博朋克世界,最終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去了解這個世界的黑暗與陰霾。

在扳機社的資深粉絲看來,《邊緣行者》是一部劇情相對保守,在細節方面有著更多完善之處的作品。不過,作為一部遊戲衍生動畫,該作既能讓沒玩過遊戲的普通觀眾看懂,又能讓遊戲玩家們絕贊,CD Project與扳機社都功不可沒。

在動畫結尾,大衛被最後一集才登場的亞當·重錘幹掉,固然主角的死亡早是註定結局,但這種讓遊戲最終Boss登場以毫無懸念實力碾壓動畫男主的「致敬」設定,不知道激起了多少玩家的同情心:「看完我就去重新下載遊戲,為大衛報仇!」已經上升至Steam熱銷榜單第三位的《2077》,固然有遊戲價格打對摺的原因,但動畫顯然也在其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邊緣行者》展現了更加深度的賽博朋客世界,也為遊戲粉絲們還原出夜之城的理想模樣,同時也加重了曾經在《2077》里只顧悶頭做任務的玩家們的「精神內耗」,讓他們明白了一件事:原來遊戲中的「使用義體過度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的傳言,竟然是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38e24911f93b369f38d27d0f0883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