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中衛市文物管理所派駐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高莊村第一書記 宋浩
2021年6月,我被選派到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高莊村任第一書記。這個村有7個自然村、8個居民點,931戶3036人,脫貧戶87戶209人、低保戶134戶177人……走進陌生的鄉村,我所了解的只有這些沒有感情的數字。剛擔任第一書記的新鮮感也隨之褪去,心中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村子有哪些優劣勢?工作又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面對這些未知,我決定先從摸清家底開始。
駐村第一天,我便興致高昂地開啟了馬不停蹄入戶走訪模式。「我這裡不歡迎你,你又幫不上我,走吧。」第一天入戶摸排,王秀珍大娘就潑了一盆冷水,我愕然愣在原地手足無措。第一天入戶乘興而來、鎩羽而歸,也讓我意識到鄉村工作並不如想像得那麼簡單。短暫迷茫過後,我並未氣餒,解決問題就要對症下藥。經多方了解,王秀珍老人的兒子常年在外,她也是疾病纏身、藥不離口。我再次登門拜訪,得知大娘因為腿腳不便、買藥不方便,我便經常主動上門送大娘去鎮上買藥。時間久了,大娘看我態度誠懇、做事踏實,慢慢態度好轉。為此,我還意外收穫了大娘贈送的「厚禮」——一雙她親手繡的鞋墊。她說到我在村裡走路多,穿上手工鞋墊會舒服點。春節去她家看望,她拉著我的手說,「謝謝你們,想不到黨和政府還能想起我這個孤老婆子……」
高莊村居住比較分散,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員馬斌、王桂貞組成山地車「騎行小隊」,常常頭戴草帽,車把上掛著文件袋,飛馳在田間地頭。我們要讓有能力的村民擴大種養殖規模,讓脫貧戶和監測戶穩定增收不返貧,讓高齡老人、特殊人群充分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紅利……
高莊村有壓砂地1.7萬多畝,隨著壓砂瓜種植退出市場,產業調整成為必然選擇。政府鼓勵村民擴大特色種養規模,還出台了一系列獎補政策。米永偉一家是村裡的重點監測戶,3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走訪時我發現,米永偉是個養羊好手,養了十幾隻羊,但苦於資金短缺無法擴大規模。我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米永偉申報了1.1萬元養殖補貼,駐村工作隊還幫他聯繫了銷路。經過一年努力,現在米永偉家的養羊規模擴大到了70多隻,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除了賣大羊、羊羔,還能賣羊絨,再加上政府養殖補貼,一年下來能落不少錢呢。」米永偉樂滋滋地說。
得益於動態監測與幫扶推動,這種家庭式小規模養殖模式很受村民認可。2022年我們駐村工作隊共為60戶養殖戶申請產業獎補資金41萬多元。
走進高莊村,如果看到懷抱吉他有模有樣彈奏曲子的孩子,可不要太驚訝。在這裡,經過我兩年來手把手教,會彈吉他的孩子不在少數。
剛來村裡時,我給孩子們彈吉他,發現不少孩子的眼裡都放著光。「想不想學吉他?」我隨口問道。「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看著他們對音樂的渴望,我決定開辦免費吉他培訓班,還自掏腰包購買了20把吉他以及樂譜教材,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免費給孩子們授課。記得剛開始我將撕掉膜的新吉遞到申慧宏手裡時,小姑娘小心翼翼的樣子。我從最基本的撥弦識譜開始教起。首批學生有十多個,每堂課他們都早早來到村部等著。如今,孩子們從「以前只能在手機里、電視里見過吉他」到現在不少人能熟練彈奏多首樂曲。村民們常開玩笑說,「我家娃洋氣得很,還會彈吉他。」
不光是孩子愛上了文藝,在村裡,我還發動村民組成文藝隊,多次組織文藝匯演,不斷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感染和引領群眾,推動形成積極、文明、向上、和諧的鄉風民風。如今,村裡的34戶危房完成了抗震宜居改造,村民們用上了乾淨的水沖馬桶,居住環境煥然一新;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來,鄰里之間矛盾少了,笑容多了,精氣神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2年,高莊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493元,一年比一年高。
兩年的駐村工作,如今回想起來就是個「忙」字,可這樣的忙碌讓我覺得踏實充實。於我而言,這兩年,收穫遠多於付出,也激勵著我繼續前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李伯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27b3c2f8e340fa50e808f270b8d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