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蘇聯曾計劃7天攻進北京,毛主席緊急命令:疏散北京領導

2024-06-19     文史風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9年10月,整個北京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中央高級幹部被緊急疏散到全國各主要城市,軍方高層也被安排離開首都,沿京廣路梯次分布。

一時間,首都似乎成了龍潭虎穴一般。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卻是一條關於北方蘇聯的消息。

原來,從1969年6月開始,蘇聯就在秘密制定計劃,試圖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與此同時,蘇聯還從歐洲調兵遣將,累計在中國邊境囤積了110萬大軍,準備戰爭開打後分五路進攻,預計七天之內占領中國首都。

中國政府得知消息後,直接被嚇出一身冷汗,北京距離中蒙邊境也就一腳油門的距離 。

當初定都於此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與老大哥的關係永遠和洽,沒想到現如今竟成了最大的短板。

中國高層深知北京地緣劣勢,老大哥並非是在虛言恫嚇,於是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可老大哥為什麼非要把我們置之死地而後快呢?我們又是如何躲過,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滅頂之災的呢?

中蘇恩怨

中國與蘇聯的恩怨糾葛,可謂是自娘胎里就帶著的。

1921年7月1日,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幫助下,我們成功建立了蘇聯共產黨。

剛開始的時候,黨的定位並不是一個完全服務於中國革命的組織,而是共產國際屬下的一個支部,它是要服從世界革命大局的。

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我們建黨初期的經費是人家給的,高端人才也是人家莫斯科培養的,高層對於老大哥的態度,自然是無限地仰慕和百分百的服從。

以至於共產國際一個送信的李德,在接管蘇區軍權時,居然沒有一個人敢提出質疑。

但是對於老大哥的這份無原則信任,也隨著大革命的失敗和中央根據地的喪失,慢慢地轉變成了將信將疑。

1943年延安整風之後,中共雖然對老大哥依舊尊敬,但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再也沒有過去那種狂熱迷信了。

可在蘇聯眼中,始終把中共當成他們治下的一個小弟,屢屢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革命戰友。

二戰後,美蘇構建雅爾達體系,將中國東北、新疆、蒙古大批權益劃分給了蘇聯人。

蔣介石對外無能,為了爭取蘇聯在內戰中不要站隊共產黨,居然就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把《雅爾達協議》給照單全收了 。

因為這份大禮包,蘇聯對國民黨政府那是愛得不行。

估計除了美國外,最不願意見到蔣介石倒台的就是它了 。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在局勢已經那麼明朗的情況下,史達林居然發來電報要求我們不要渡江。

南京解放後,就連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都已經放棄國民黨了,可蘇聯大使館居然跟著李宗仁跑到了廣州。

中國大陸解放後,新中國宣布廢除與列強簽訂的所有條約。

可史達林卻依舊抱著與國民黨簽訂的舊約不放,絲毫沒有將侵占的主權還回來的意思 。

這一樁樁,一件件,早就把中共給打醒,建國後對這位老大哥,始終保持著一份戒心。

意識形態衝突

為了奪回失去的利益,毛主席在1950年出訪蘇聯,利用外部壓力(美國)從史達林手上,奪回了東北鐵路主權和旅順大連兩個出海口。

但史達林懷恨在心,事後竟唆使金日成發動韓戰,試圖利用美國帶來的壓力,逼著中國把他請回東北。

可中國軍隊在韓戰中的英勇表現,不僅打亂了史達林的如意算盤,還讓他對中國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他決意大力援助中國工業化建設,將之打造成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方的橋頭堡。

自此,中蘇關係進入空前絕後的的蜜月期。

1953年,史達林去世,蘇聯陷入爭權奪利之中。

赫魯雪夫為了拉攏中國,在史達林原先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我們的工業援助規模,將中蘇關係推向巔峰。

赫魯雪夫

但1956年,赫魯雪夫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威,居然公開在蘇共二十大發布秘密報告,徹底否定史達林的畢生成就。

赫魯雪夫此舉被毛主席大加批判,認為這是在走修正主義道路,中蘇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兩年後,赫魯雪夫為了改變史達林體制重軍工輕民生的弊端,企圖尋求美蘇共治,通過減輕外部壓力來削減軍工資源的投入,將軍工資源往民生方向傾斜。

但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冷戰時期,中國的台灣海峽就是兩大陣營的勢力分界線之一。

一旦兩大陣營共治,必將徹底固定現有邊界。

中國的兩岸分裂將會變成常態,甚至會在國際上形成共識,這是中國所極力反對的。

為了給中國套上枷鎖,蘇聯方面在1958年,先後提出了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的方案。

當時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沉澱幾乎為零,如果真的跟蘇聯聯合開辦,那最終的主導權毫無疑問會落到蘇聯手上。

一旦蘇聯掌握了電台跟艦隊,那中國將永遠失去在台海的主動權。

這一提議最終毫無懸念遭到中國方面的強力抵制,並於當年10月24日,發起一場為期四天的金門炮戰回敬蘇聯。

眼見中國利益與蘇聯國策水火不容,1959年之後,赫魯雪夫果斷撕下偽裝,宣布與中國決裂。

不僅中斷了投資項目,還於次年撤走了蘇聯專家。

1964年, 赫魯雪夫因為改革得罪了特權階層,最終被勃列日涅夫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趕下了台。

赫魯雪夫倒台後,中國方面一度認為中蘇關係將會重新回暖,曾派出周總理為代表的外交團隊出訪蘇聯,企圖再次建立同盟關係。

但最終的結果,卻讓我們失望了。

勃列日涅夫政府表示,我們雖然反對赫魯雪夫,但在中國問題上,我們跟他是一樣的。

按理說,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已經放棄了跟美國和平共治的幻想了。

為什麼勃列日涅夫等人,還要揪著中國不放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中蘇論戰 。

中蘇論戰最早起於1960年,終結於1969年,這個時間點可是非常地耐人尋味啊!

那這中蘇論戰,究竟在論一些什麼呢?

拋卻那些詰屈聱牙的表面文章,雙方爭論的焦點其實就一個:蘇聯是不是背叛社會主義,走上修正主義道路了?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修正主義最終一定會修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

不是這樣的。

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特權階層,實際上已經背叛了革命理想,走上了一條非資非社的邪路上去了 。

那時的蘇聯,既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是資本家當家做主的資本主義國家。

本質上就是一群毫無用處的特權階級,在掌握著這個國家。

其權力本質類似於封建時代的沙皇俄國,這種國度比起資本主義國家,還要反動三分。

可他們偏偏還披著一件社會主義外衣,這就太噁心人了。

當時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毛主席,無法容忍這種情況,這才發起了中蘇論戰。

開啟修正主義這一進程的人是赫魯雪夫,但他是想把國家修到資本主義那條路上去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撥人,最終會鬧翻的原因。

特權階級既不喜歡社會主義,也不喜歡資本主義。

因為資本主義有競爭、有興衰、有變化。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而特權階級想的,卻是保持自身特權千秋萬代不變動,現狀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任何變動都是危險的。

這種變與不變的訴求是矛盾的,所以他們是反對資本主義的。

相反,封建時代的那種貴族門閥體制,更適合於他們那樣的人。

勃列日涅夫等人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別看他們披著一張社會主義的外皮,但他們比資本主義國家還要恐懼社會主義。

中國天天在他們耳邊念經,時刻提醒他們叛徒的身份,1966年之後甚至還發動全民反修了。

蘇聯特權階級,看到那場運動會作何感想?估計殺人的心都有了。

地緣政治衝突

蘇聯對中國的怒火在不斷地積聚,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點燃了導火索。

那就是珍寶島事件。

珍寶島事件是發生在1969年3月的一次小規模軍事衝突,就衝突的規模而言,不值一提。

但這件事卻差點成為引發核戰爭的導火索,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可如果放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下來看,這件事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中蘇反目後,中國在國際上陷入了極端孤立的境地,海洋上面臨著美國鯊的經濟封鎖,陸地上承受著北極熊帶來的滅國壓力。

蘇聯那邊,除非咱們別再提社會主義,否則是不可能破鏡重圓的。

唯一的破局希望就在美國那邊。

哎,說來也是諷刺,我們跟老大哥的意識形態衝突,有一天居然比與美國的意識形態矛盾還要尖銳,這一搞整得美國竟然變成了次要矛盾了。

恰好當時美國方面也有這個需求。

60年代後,美國深陷國內種族衝突,外部越南戰爭和日歐崛起等困局之中,可謂焦頭爛額。

相反,蘇聯那邊正迴光返照,在冷戰中大占上風。

美國要扳回劣勢,聯合中國制衡蘇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好巧不巧的是,1969年1月,也就是珍寶島事件發生前兩個月,一向主張聯中抗蘇的美國總統尼克森上台了 。

珍寶島事件發生在這種敏感的時間點上,實在是無法不讓人有所聯想啊!

這次事件,也給美國人傳遞了一個的信號 。

看這邊,看這邊,這還有一個跟蘇聯不共戴天的呢!

這個信號美國人能收到,蘇聯人難道就不能嗎?

他們猜出了中國人的用心,而這又觸碰到了蘇聯人的另外一個痛點:西伯利亞。

蘇聯乃至於今天的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問題上,對中國都有著一脈相承的戒備。

因為俄羅斯在這塊地方的統治實在是太薄弱了,不但人口少,而且力量投射高度依賴一條孤零零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而南邊卻是一個近在咫尺,且人口過億的國度。

如果雙方在這一區域展開爭奪,勝負是不言自明的。

如果中美聯合,參與到美蘇冷戰之中,那中國能施展力量的地方,也只有西伯利亞。

且不說西伯利亞的資源有多豐富,光是5年前開發的秋明油田,其產量就占了蘇聯石油儲量的百分之六十。

大家要知道,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搞的可是石油財政,上上下下都指望著石油過日子呢!

後來蘇聯解體的一大誘因,就是美國聯合沙特發動石油戰,打崩了他的石油財政,導致各種隱疾萬病齊發,最終要了他的老命。

換作我們站在蘇聯的角度來看,無論出於意識形態威脅還是地緣利益衝突,蘇聯都有充足的動機讓中國永遠消失。

那我們是怎麼逃過蘇聯屠刀的呢?

答案就是換家戰術,蘇聯要毀滅我們的消息,最早是美國人透露出來。

用心有兩重:

一是不願意中國這枚棋子就這麼死掉。

二是可以加劇一下中蘇矛盾,這涉及到以後中美合作時,究竟是誰更需要誰的問題 。

可本想坐山觀虎鬥的美國沒想到,中國居然把他拉下了水,宣稱如果遭到核打擊,就把原子彈都扔到美國在日韓的軍事基地上。

美國受到此無妄之災,也就不得不出面當和事佬了。

與此同時,為防萬一,毛主席緊急命令:疏散北京領導,疏散大中城市人口、物資。

此外我們還威脅蘇聯,如果真被核打擊,那就讓七億老百姓到西伯利亞打游擊。

這招直接就戳到了蘇聯的痛點。

如此雙管齊下,蘇聯最終偃旗息鼓。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209fe8af38d47c15db0390a7633d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