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內陸為何是東北虎的禁區,那裡有什麼令老虎也害怕?

2022-04-08     動物速遞

原標題:西伯利亞內陸為何是東北虎的禁區,那裡有什麼令老虎也害怕?

歷史上我國是世界上老虎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包含已經滅絕的新疆虎在內的亞種數達到了5種,分別是:東北虎、華南虎、新疆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

尤其是華南虎,更是我國獨有的老虎亞種,不僅棲息地最廣,遍布大半個中國,數量也是最多的。可惜在上個世紀後半葉由於捕殺嚴重,導致華南虎野外滅絕了,如今剩下的個體,都養在人工的環境下。

就當下而言,東北虎成了我國最主要的野生老虎,數量也從2017年的27隻上漲為50隻。只是受限於東北虎基數太小,繁殖能力低等原因,種群數量增長起來較為緩慢。

與我國野生東北虎僅有幾十隻的情況不同,俄羅斯遠東地區,則生活在大約700多隻,情況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老虎是領地意識非常強,且需要大片領地的捕食者,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一隻雄性東北虎,所需的領地甚至要500平方千米,就當下而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老虎,已然趨於環境容納的飽和度了。

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何俄羅斯的東北虎,不往更為廣袤的西伯利亞內陸地區擴散呢?要知道老虎是具有高度移動性和顯著探索行為的貓科動物。

是西伯利亞虎,還是東北虎?

說到東北虎,網上論壇包括我文章下面的評論,經常可以看到有網友糾正說應該叫「西伯利亞虎」,其實並不能說錯,東北虎的國際學名就叫「西伯利亞虎」,但我認為,東北虎才是更適合它的名字。

首先東北虎的分布範圍就只在中國及俄羅斯,在我國叫東北虎,在俄羅斯則叫阿穆爾虎,只有西方世界喜歡稱其為西伯利亞虎。

其次「西伯利亞虎」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似的,但實際上東北虎在俄羅斯的分布範圍很窄,僅限於東南一隅,大片的西伯利亞內陸地區,一隻老虎也沒有。

從歷史方面來看,1858年之前,清朝未將外東北大部分土地割讓之前,東北虎還只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老虎,後來隨著土地的割讓,生活在這上面的東北虎,也就成了阿穆爾虎。

從地理位置上看,在東北虎分布範圍達到最鼎盛的階段,也僅限於亞洲的東北部,從未覆蓋大部分西伯利亞地區。

綜合所有因素,與其將這種老虎稱為「西伯利亞虎」,倒不如叫「東北虎」來的更恰當。

提及這些,也不是說想要給其更名,如今無論是叫西伯利亞虎還是東北虎、阿穆爾虎,都是正確的,只是大家既然喜歡東北虎,那麼就對它多了解一點。

西伯利亞內陸地區缺乏獵物嗎?

很多人說西伯利亞內陸地區之所以古今都沒有東北虎生存,主要是因為那裡缺乏足夠讓老虎生存下去的有蹄類獵物。

對於大多數的捕食者來說,獵物資源是影響其分布範圍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虎也不例外。但事實上西伯利亞內陸沒有老虎,真的是因為缺乏獵物嗎?

一項基於錫霍特山脈地區的有關於東北虎與狼的生態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老虎對獵物的喜好。東北虎偏向於捕食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其中占比最高的三種獵物分別是:馬鹿、野豬、狍子

物種發展至今,包括東北虎在內的絕大多數捕食者,都具備機會主義。當大型獵物沒有了,它們就會增加捕食小型獵物的比重,有腐肉也來者不拒。

比如生活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獅子,不愁獵物,豪豬它們是看不上的,而生活在非洲一些乾旱地區的獅子,豪豬則是它們的重要口糧。

對於東北虎來說,野豬是最重要的獵物之一,而西伯利亞內陸地區,就生活著大量的野豬,其中不乏大體型者,捕獲一頭,能吃上很久。

因為氣候嚴寒等緣故,導致西伯利亞內陸地區相對缺乏「清道夫」角色,老虎也面臨著更小的清道夫壓力,不必擔心藏食被找到。

所以總的來說,西伯利亞內陸地區缺乏獵物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西伯利亞內陸堪稱老虎禁區

除了獵物資源之外,競爭者或天敵的存在,也是影響物種分布的因素,於是有人會說,或許是西伯利亞內陸地區,生活著狼群和大棕熊,為了避免與之競爭,東北虎才沒有往那裡擴散,畢竟俗話說得好,「猛虎架不住群狼」嘛。

種間競爭的確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東北虎與灰狼、棕熊也確切存在競爭,但老虎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它可不怯棕熊與狼。而且老虎為了確認和鞏固自己的生態位,也會試探與其他它認為有威脅的物種挑戰。

事實上這種說法更站不住腳,因為在東北虎的棲息地里,就生活著狼群和棕熊,結果就是狼群被東北虎打壓,與棕熊互有捕食記錄,但整體上東北虎更勝一籌。

西伯利亞內陸地區之所以會成為老虎禁區,真正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環境問題,這點與當初從北非擴散而來的亞洲獅窘境相同。

4萬多年前,獅子從非洲浩浩蕩蕩而來,但最終的分布也僅限於亞洲西南及印度次大陸一帶,無法觸及亞洲內陸地區。

主要原因是獅子生活在開闊地帶,而亞洲內陸茂密的森林,對於它們來說是不利因素。對於東北虎來說,西伯利亞內陸常年積雪深厚,嚴重影響行動,對於它的狩獵來說,極為不利。

老虎橘地黑紋的毛髮,在林地里是很好的偽裝色,可一旦暴露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裡,就顯得很突兀,別說狩獵了,隱藏都很困難。

我們觀察下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帶的貓科動物,比如加拿大猞猁,為了更好地在積雪上捕食白靴兔,它的身體產生了一些適應性改變,腳掌變厚,後肢變得修長有勁。

這樣的改變賦予了加拿大猞猁更強的行動力和更快的速度,但卻讓它喪失了大量的戰力,甚至被小小的漁貂欺負。不過好在捕食兔子這些獵物,基本不用什麼戰鬥力,夠快就行。

對於東北虎來說,如果想在積雪上獲得與加拿大猞猁類似的行動力,就意味著也可能需要獲得適應性改變。

可老虎捕食的獵物是野豬、鹿類等大型動物,沒有戰鬥力可不行,而且棕熊、狼群也會變成威脅,這儼然成了進化窘境,於是東北虎便不願往西伯利亞內陸地區擴散。

其實對於俄羅斯快要「滿員」的東北虎來說,通過生態廊道遷徙至我國是它們最佳的出路。

事實上這種現象早已發生,這些年遠遠不斷有東北虎跨境而來,就是很好的例子,畢竟對於西伯利亞內陸來說,我國的林海雪原本就是東北虎的老家。隨著生態環境的修復,會變得更適宜東北虎生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173e931d6ba60c6eec01247fe84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