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小學女教師離世留遺書稱課外工作壓力大」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10月31日,鄭州市管城區建興路小學一名女教師呂某留下遺書後去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其家人表示,事發於10月26日,警方告知家屬呂某是自殺身亡。家屬稱,呂某今年23歲,2022年6月大學畢業,2023年8月考入該校任教並擔任班主任,平時性格開朗。
家屬提供了呂某的遺書,顯示呂某表示除了教學工作外,還要應對上級檢查、撰寫材料等行政工作的壓力。
目前管城區教體局的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部門已經介入處理此事。
寒暑假、帶編制、社會地位高,但為何現在教師卻「後悔」了?
近些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教師職業吸引力也明顯增強,每年全國有至少上千萬人考教資、考編制。
但然而一些已經「上岸」的、處在教師崗位上的人,卻產生了想逃離的想法。
難道教師也如同「圍城」一樣,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進來?
作為教師,需要面臨的職業病有哪些?
1、聲帶疾病
教師需要長時間講話,容易導致聲帶疲勞和聲帶炎症,嚴重時可能會引起聲帶結節、息肉等疾病。
2、頸椎病
教師需要長時間站立或坐著講課,容易導致頸椎受到長時間的壓力和負荷,引起頸椎疼痛、僵硬等症狀。
3、眼疾病
教師需要長時間看書、批改作業和使用電子設備,容易導致眼睛疲勞、近視、乾眼症等疾病。
4、心理疾病
教師需要處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容易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
5、消化系統疾病
教師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進食,容易導致飲食不規律、進食過快等不良習慣,引起消化不良、胃病等疾病。
6、呼吸系統疾病
教師需要在教室內長時間待著,容易導致空氣不流通,引起室內空氣污染,進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為了預防這些職業病,教師需要注意保護身體健康,如注意休息、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的作息時間等。
此外,教師在工作中還應該注意保護聲帶、眼睛和頸椎,避免長時間用眼、說話和保持同一姿勢,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加強室內空氣流通等。
教師的壓力不僅是教學任務,還有各種「額外工作」
事實上,教師的壓力不僅來自於績效考核和晉升制度,還來自於各種評估、驗收、展示、彙報、評估、創新等瑣碎的任務。
這些任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PPT、做統計、寫總結、填表格,浪費了教師的寶貴時間。
有時教師甚至不得不捲入虛假和假冒偽劣的環節,來「引導」或者「培訓」學生,讓教育工作者更加疲於奔命,陷入更加沉重的壓力之中。
無論是從周圍的情況還是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中小學教師被非教學任務所累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這些任務從點贊投票到清點牲畜,從寫防汛標語到代收家長人身意外保險費、催繳水費,從消防安全宣傳到普法教育,讓人覺得中小學教師是「無所不能」的。
過於頻繁的非教學任務不僅影響家校關係,也不利於尊師重教氛圍的形成。
減少干預,讓教師們回歸教育本質,才是改革教育的最根本的方向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其他非教學任務不應該由他們承擔。
然而一些地方卻讓教師承擔了職能部門應該完成的任務,不僅導致教師承擔非教學任務的現象屢禁不止,繁重的非教學任務還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並滋生新的形式主義。
在過去,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干預相對較少,沒有像現在那麼多的「進校園」活動,也沒有頻繁的「領導視察」和「專家驗收」。
教師主要擔任教學工作,不需要兼顧多種角色,不用應付各種流程性管理,鮮有教師編造虛假信息或採取不誠實的行為。
學校的發展也更為簡單,主要注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不會過多強調提升學校形象或打造特定文化。
沒有追求「新高度」,也沒有各種「特色模式」和「品牌」概念,沒有重視「重要指示」的深入學習,也沒有過多強調「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
教學工作也非常樸實,老師的主要任務是精心備課,全心投入教學,認真批改作業,關心學生的學習。
沒有繁複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對於語文課來說,只需要一支粉筆和一本教材就足夠了,沒有各種炫技和花哨的元素。
所謂「好教師」就是那些能夠出色地教授知識,帶領班級,並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教師。
不需要追逐各種職稱頭銜,也不必為各級別的「骨幹」、「名師」或「學科帶頭人」的評選而費盡心機。
教育當時更為純粹,就是用心傳授知識,用心關心學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