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市七醫院腫瘤專家助力打破「癌症焦慮」

2023-02-07     四川名醫

原標題:世界癌症日,市七醫院腫瘤專家助力打破「癌症焦慮」

癌症,是生活中讓人談之色變的存在,國際抗癌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2月4日定為「世界癌症日」。在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過380萬,死亡病例更是超過229萬,每分鐘就有7.5人被確診為癌症,防癌篩查、早診早治極為重要。

癌症該如何預防?患癌了怎麼辦?2月3日,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成都市癌症防治中心腫瘤科三病區主任陳濟、副主任張紀良,腫瘤科四病區副主任陳萍作客四川名醫直播間,為大家解疑答惑,破題「癌症焦慮」,直播共計16萬人次收看了直播。

預防肺癌,這7類人群要定期做好監測

肺癌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被稱為「癌症頭號殺手」,早期肺癌十分「狡猾」,具有隱蔽性,大部分患者在確診肺癌時已經處於中晚期,5年生存率較低。想要避免肺癌找上來,張紀良主任建議,一定要有體檢、複查意識,重視肺部結節,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結節有良性、惡性之分,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的,因此不必過度恐慌和治療。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高危風險會導致肺癌,尤其是這7類人群,更要積極做好肺部健康監測。

1、抽煙、二手煙人群。煙草是引發肺癌的「主凶」,每年抽煙超過400支的,就屬於肺癌的高風險,患癌的幾率比不抽煙的人要高出數十倍。

2、愛吃燒烤的人群。燒烤不僅產生大量的油煙,對肺部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燒烤物中燒焦的過分也會有許多的致癌物質。

3、接觸石棉的人群。從事和石棉有關的工作,由於長期吸入石棉,導致肺部發生病變,進而會導致肺癌發生。

4、長期接觸裝修的人群。裝修過程中有較多的有害氣體,長期吸入也可能導致肺癌的發生。

5、有肺部疾病的人群。如有慢阻肺、肺部纖維化的人群,更要做好肺部檢查,定期隨訪。

6、肺癌家族史人群。一級親屬中患有肺癌的,家人的患病率也會更高。

7、心態陰鬱的人群。心態良好的人群,機體免疫力會更加完善,而性格陰鬱、愛生悶氣的人,則更容易造成肺結節。

女性預防肺癌,心態調整是關鍵

在肺癌的患者群體中,女性患肺癌的數量也逐漸增多,不吸煙、生活方式健康,為何肺癌仍然找上來門?陳濟主任指出,除了常見的油煙、二手煙、家族史等因素以外,情緒也是導致肺癌發生的重大誘因。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會相互影響的,女性不良的情緒、壓力過大、焦慮型性格等心態,會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身體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癌細胞並進行清除,進而導致癌症的發生。

咳嗽、咯血、呼吸困難是肺癌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所有的肺癌病人都會出現這些的症狀,有的患者呼吸道症狀不明顯,反而出現肩周炎、骨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也有可能是肺癌轉移造成的症狀,身體出現這些病症時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診治,不要忽視拖延。

對於已經確診肺癌的患者,陳濟主任也呼籲大家,一定要做好營養的支持,不要陷入了營養誤區。通過飢餓將腫瘤「餓死」是極大的誤區,腫瘤是餓不死的,營養不夠反而會拖垮身體,所以要高度重視營養治療,飲食上要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做到營養均衡,可以多食用百合、山藥、梨等對肺好的食物。

消化道「報警」,四川人更要注意

消化道腫瘤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年輕化的趨勢,在癌症「殺手榜」前五位中,消化道腫瘤就占據了三席,但只要能提前預防、及早發現,戰勝消化道腫瘤並不是不可能的。

民以食為天,消化道腫瘤的發生,與飲食有著莫大的聯繫。陳萍主任指出,由於飲食習慣的原因,在四川地區人們更愛吃泡菜、香腸臘肉這些腌制食品,其中就含有亞硝酸胺等致癌物,長期大量食用就可能會引起消化道的癌變。同時在口味上也更偏向辛辣,對於消化道也是不小的刺激與負擔。當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吞咽困難、黑便等身體「報警」情況時,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高風險人群消化道腫瘤的篩查是癌症早發現、早治療的關鍵,尤其是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炎、幽門螺桿菌等消化疾病的,以及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長期愛吃燙食、高鹽、重度飲酒等人群,消化道的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陳萍主任建議,一般在40歲以後,就應該將胃腸鏡的檢查納入計劃。腸胃健康的人群每3-5年做一次胃腸鏡就可以了,而患有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人群,則要縮短間隔時間,每1-2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為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101718223e8c9d09b70097e4442f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