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自從來過中國後,講話越來越硬氣了。
他面對記者的採訪,說了很多話,包括要歐洲「戰略自主」,要擺脫對美國金融、武器、能源上的依賴,歐洲應該有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歐洲更不應該介入台灣問題.......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不做美國的附庸」!
似乎來了一趟中國,馬克龍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五常之尊、大國之威」,才終於想起了法蘭西也是聯合國五常之一,是擁有核彈、陣風戰鬥機的歐洲大國。終於想起了自己是貞德、拿破崙、戴高樂的後輩,是堂堂法蘭西的領導人。
馬克龍不是蠢人,他說得很明白了—— 不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選邊站隊,歐洲應當獨立自主(啥是超級大國?)。
所以強行要求他選邊站隊是非常幼稚的。
咱們這邊有人擔心他不靠譜,那邊法國攝影師直接把他拍成「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回家的感覺真好」了……估計在美國民主黨和媒體那邊,「通共」帽子早就準備了幾倉庫了。
馬克龍他能夠拋開意識形態、政治文化差異,和我們正經談生意,能夠推動人民幣結算,把空客生產線放在中國,給中船大單……那就是很好的朋友了。
國際關係上,他能夠贊同獨立自主、推動和平、不做美國的附庸……在挖坑埋美國的過程中,偷偷添幾把土,那咱也不介意給他點大國領袖的應有的尊重。
「矛盾的情況是,我們感到恐慌,認為自己只是美國的追隨者。」
「最糟糕的事情是,認為我們歐洲人應該做追隨者,適應美國的步伐和中國的反應。」
「矛盾的情況是,我們感到恐慌,認為自己只是美國的追隨者。」
「最糟糕的事情是,認為我們歐洲人應該做追隨者,適應美國的步伐和中國的反應。」
他表達得很清楚,歐洲必須有自己的戰略自主,不應當做任何一個大國的追隨者,也不應當主動成為一個文明的敵人。
他在北京拿中法兩國做類比,說:「 我們(兩國)大概有相同的脾氣,同樣深刻的認識,我們對彼此的差異和不同見解是了解的,但我們將充滿尊重,充滿信念、充滿友誼地來進行溝通……」
簡而言之,就是尊重差異,不喜歡對別人家的事情指手畫腳,不喜歡教別人做事……但他這個誠懇的態度,其實來自於中國的實力,以及他之前在非洲遭遇的教訓……你看,他這個人還是挺「靈活」的,跟聰明人就比較好交流。
馬克龍拒絕插手台灣問題,就算是西方國家裡非常有腦子的領導人了。
「 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在台灣問題上加速(危機的發生),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不!」
「 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在台灣問題上加速(危機的發生),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不!」
他說:「 歐洲人連烏克蘭危機都解決不了,我們怎麼就能在台灣(問題)上指手畫腳,吹什麼:小心,如果你們做了錯事,我們將會到場?如果你真的想增加緊張局勢,這是最好的辦法。」
他是個明白人,知道現在的歐洲幾斤幾兩,也知道台灣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有趣的是,就在他的飛機離開中國的時候,東部戰區開始進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很多人講馬克龍當年參加過美國的「世界青年領袖培訓班」,就斷定他一定會親美……這個判斷太武斷了,因為這個世界曾經對美國充滿幻想、被美國洗腦的人太多了,你要每個都追究,那咱們就沒朋友了。
舉個例子,俄羅斯的普京、梅德韋傑夫,當年都是深受西方資本主義、普世價值影響的「親西方」政客,他們對西方和美國的幻想,不比馬克龍少,他們曾經也覺得,只需蘇聯解體,放棄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就能被西方接納,就能加入歐美大家庭……他們今天反美反西方,那是活生生被美國和美國的盟友們打醒了。
雖然幻夢醒得有點晚,但總算是醒了。
對美國的「祛魅」,不需要我們來做,美國自己會做,比如煽動歐洲內亂、阻撓歐元結算、肢解阿爾斯通、挑起俄烏衝突、炸斷北溪二號、高價轉賣天然氣、撬法國軍火大單、吸歐洲的血、吃歐洲的肉……這些事,馬克龍都是親歷者,他的感受,比我們更真切。
美國對他的羞辱、挑剔、責難,全世界都看到了,他自己不可能不知道。
最重要的是,他是法國人,他不是馮德萊恩那樣的「裸官」和美國代言人,他都沒有讓馮德萊恩坐他的飛機,甚至還利用自己老婆發脾氣,指責馮德萊恩不該跟自己一起來……他甚至因此爭取到了輿論的支持。
法國是個沒有美國駐軍的歐洲大國,在軍工、科技等領域還是有一席之地的……法國還有選擇的權利。
對於馬克龍,我們不需要他愛中國,不需要他站在中國立場上。
只需要他愛法國,站在法國立場就夠了。
甚至,只需要他不站美國那邊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