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縱橫家的策謀——《戰國策》簡介

2024-01-09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縱橫家的策謀——《戰國策》簡介

一、何為《戰國策》

(一)劉向編訂《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纂的一部彙集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策謀的典籍。劉向在《戰國策》序言中說:「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可見,《戰國策》的書名很好地反映了書中的內容。從三個關鍵詞來看,就是戰國時期、游士和策謀。所以,劉向定了《戰國策》這個名字。當然,在此之前,這類史料也有其他名字,比如,有的叫《國策》,有的叫《國事》,有的叫《短長》,有的叫《事語》,有的叫《長書》,還有的叫《修書》。書名雖多,但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國家政治、軍事等相關,就叫《國策》《國事》《事語》,另一類是與縱橫術相關,就叫《短長》《長書》《修書》。這裡,「長短」是縱橫術的一個代名詞,「修」也有長的意思。《漢書·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齊國臨菑人也。學長短從橫術」。《漢書》張晏注曰:「蘇秦、張儀之謀,趣彼為短,歸此為長,《戰國策》名長短術也。」儘管有這麼多記載,但只有劉向編纂的《戰國策》一直流傳的今天。由於《戰國策》在史學和文學上的重要價值,現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之一。

(二)《戰國策》的作者

討論先秦、兩漢古書的作者其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我們知道,先秦古籍的編撰可能會經歷很長時間,作者也會有很多人。著名歷史學家楊寬先生在其著作《戰國史》中說:「戰國中期以後,在齊、秦兩大國東西對峙的鬥爭形勢下,合縱、連橫的計謀策略很是重要,因而有講究合縱、連橫的縱橫家產生。縱橫家著重講究遊說。因為講究遊說,就有人按照當時政治鬥爭的需要,把歷史上的權變故事和遊說故事,以及說客遊說君主的書信和遊說辭彙編起來,編成各種冊子以供學習模仿。」這段內容說明了《戰國策》中內容的來源及作者。概括地說,主要是教授和學習、揣摩遊說辭令和技巧的人。從中可以看出,最初的作者實際上不止一位,雖然大部分已無從考證,但也有有跡可循。比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縱橫家,最初與蘇秦一塊跟鬼谷子學習縱橫術。揚雄在《法言·淵騫卷》中說:「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這裡也說,張儀、蘇秦跟鬼谷子學習的縱橫術。他們兩個人後來成為縱橫術的主要代表人物。此外,《史記·蘇秦列傳》中也說,蘇秦「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誰是鬼谷子?裴駰引《風俗通義》曰,「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

《戰國策》中記載的內容,有老師教的,也有學生揣摩、學習的。這些內容說明遊說辭令與技巧在戰國時期非常重要,諸子百家都非常重視,甚至是一項必須掌握的技巧。我們來看《論衡·答佞篇》中的一段內容。問曰:「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將有師學檢也?」曰:人自有知以詐人,及其說人主,須術以動上,猶上人自有勇威人,及其戰鬥,須兵法以進眾,術則從橫,師則鬼谷也。傳曰:「蘇秦、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蘇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張儀不若。」這裡「佞人」指的是那些口才很好的人。有人問,他們是以才能遊說世人嗎?這項才能是向老師學的嗎?回答說,他們當然是用智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忽悠別人」,當他們遊說人主時,還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就好像一個很勇猛的人在戰鬥時須用兵法才能取勝,而這種技巧指的就是縱橫術,跟鬼谷子學來的。據記載,鬼谷子教蘇秦、張儀縱橫術時在地上挖一個坑,對他們說,誰能站在坑裡把我說哭了,誰就有今後得到君主封地的能耐了。後來,蘇秦下到坑裡把鬼谷子說哭,而「張儀不若」說明技巧稍差一些。

《戰國策》中的大部分篇章記載的都是與縱橫家遊說策謀相關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方面,我們來看《齊策·楚王死》中的記載: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關於楚王死後太子在齊國作人質的問題,蘇秦對齊國薛公,也就是孟嘗君說,正好就此扣留楚國太子,向楚國要下東國,然後再把太子放回去。薛公說,不行,如果扣留楚國太子,逼楚國另立君主,我這就白白扣留了一個人質,還在天下落下不義之名。接著,蘇秦又說,如果楚國另立君主,那您就對楚國新王說,給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楚國太子,不然,就把太子送回楚國,與您爭奪王位。這樣的話,下東國也是唾手可得的。

在這一背景下,《齊策·楚王死》中還列出十種可能性: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比如:可以用蘇秦扣留出國太子之策;可以要楚王馬上獻出下東國;可以從楚國獲得更多土地;可以假借忠於楚國太子之名,使楚國獻出更多土地;可以為楚王趕跑太子;可以假借忠於楚國太子之名把太子趕走;可以在薛公面前說蘇秦的壞話;可以為蘇秦在楚王那裡請得加封;可以派人遊說薛公讓他善待蘇秦;可以讓蘇秦從薛公那裡逃脫。這十種可能性中每一種都可以用來加以練習。總的來說,《戰國策》的作者都是教授、學習縱橫術的人。

(三)《戰國策》的內容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共33卷,分12國的「策」論。這12個國家分別是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這些國家中,有的留下的史料較多,如齊、楚,有的留下的史料相對較少,如衛、中山。當然,主要內容還是與縱橫家的策謀有關。

二、《戰國策》與縱橫家

對於諸子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將先秦諸子劃分為六家。後來,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又劃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和小說家。其中,在「縱橫家」類目下著錄的書目就有蘇秦的《蘇子》、張儀的《張子》等。由此可見,戰國時期縱橫家屬於諸子百家中的一個學術流派。

那麼,這個流派在思想上有何特點?《漢書·藝文志》記載:「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翻譯過來就是,縱橫家這個流派,出自外交官,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卻在出使四方時不能獨立交涉,讀再多的書又有何用?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外交官,必須熟練掌握遊說的辭令和技巧。接著,孔子稱讚,好使者啊,好使者啊!一個好使者應該權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出適當的處置,接受君主下派的任務,自己決定臨場應對的說辭,這就是他們的長處。如果姦邪之人掌握縱橫之術,就會崇尚欺詐,而背棄了誠信。這是《漢書》對縱橫家這個學派的特點所做的一個較為準確的概括。

如何理解縱橫?《韓非子•五蠹》中對縱橫之術的解釋是「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也就是說,「縱」就是聯合弱國小國去對付一個強國大國,「橫」就是幫助強國大國攻打其他弱國小國。這就形成了合縱連橫的縱橫之術。

如圖所示,「合縱」就是東邊的六國聯合起來對付西邊強大的秦國,「連橫」就是西邊的秦國拉攏東邊的齊國,合力對付其他國家。所以,合縱連橫是戰國中後期非常重要的外交策略,總是涉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聯合和戰爭敵對。

縱橫術為何會出現在戰國時期,而且還形成一個學派?據《淮南子·要略》記載:「晚世之時,六國諸侯,溪異谷別,水絕山隔,各自治其境內,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爭權,勝者為右,恃連與國,約重致,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故縱橫修短生焉。」這裡總結得很好。戰國時期,六國各處一地,諸侯也各自為政,但其權力上下無人限制,使其權力慾望愈加膨脹,欲通過戰爭稱王稱霸。面對戰爭威脅,各國要聯合起來,互幫互助,以保護自己的國家不被他國吞併。在這種情況下,縱橫術就產生了,縱橫家就出現了。

相較而言,春秋五霸借用周天子名號,深度參與各國的軍事和政治。儘管當時的周天子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但他們這些霸主說話還管用,其他國家也都會聽。到戰國時期,霸主已經不管用了,戰爭頻頻,各國生存壓力一下子加大,誰都想成為最強大的那個,但這很難,只能退而求其次,保證自己不被削弱、吞併,至少保持現狀。在這種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戰爭就要靠結盟、就要靠策謀,這樣縱橫術就產生了。

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和張儀,分別代表「合縱」「連橫」兩派。《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這就是說,蘇秦三兄弟都有高超的遊說技巧,善於隨機應變。而當世人說到蘇秦的時候,往往與事實有異,很多不是蘇秦的事情都歸在他身上。總體來說,蘇秦從出身平民到聯合六國、掛六國相印,確實有過人之智。所以,蘇秦成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但是在他在成名之前也經歷了挫折。《秦策一·蘇秦以連橫說秦》記錄了這樣一段故事。「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翻譯過來。早期,蘇秦到秦國遊說秦王,曾多次上書,也未被任用,最後衣服破了,盤纏也用完了,只好離開秦國返回家鄉。他搬著行李、打著綁腿、一副灰頭土臉的樣子。回到家後,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蘇秦認為這都是自己的過錯。於是,他夜裡找書,並從數十書箱中找到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苦讀,反覆揣摩。讀書讀睏了,就用錐子刺大腿,血都流到了腳上。蘇秦認為,如此刻苦學習,怎會得不到富貴與尊敬。一年後,他覺得自己學習得差不多了,可以去遊說君主了。後來,他果然成功了,「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也就是說,大家都聽從他的謀劃,由他來作決斷。可以看出,這時的蘇秦已經成為有名望和威權的人物。之後,「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後來,蘇秦要去遊說楚王,路過老家時,父母隆重地迎接他歸來,妻子也對他非常尊敬,嫂子也匍匐在地向他告罪。蘇秦說,嫂子過去對我高傲,為何現在對我卑下?他嫂子說,因為你現在富有又尊貴。蘇秦說,貧窮時父母不把我當孩子看,富貴後親人對我十分畏懼。人生在世,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這一段內容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通過對蘇秦個人由失敗走向成功的描述,鼓勵當時學習縱橫術的遊說之士好好研習,將來可以像蘇秦一樣獲得權勢富貴。

剛才提到,蘇秦是「合縱」的代表人物,而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好像一直在對著干,好像蘇秦剛要合縱,張儀就要連橫,比如,前一篇講「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後一篇就說「張儀為秦連橫齊王」。這種情況在《戰國策》中出現很多次。當然,這是劉向有意為之,就是想讓我們在讀這本書時能整體了解合縱連橫之術。但實際上,蘇秦和張儀並不在同一個時代。

20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出土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17000多字,其中第二、第三部分中的好多篇章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而第一部分中好多都是關於蘇秦的內容,如書信、講話等。通過這批帛書,我們知道了一個事實,蘇秦和張儀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並不像《戰國策》中所體現的兩個人總是對著干。中國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唐蘭說:「《史記•蘇秦列傳》說蘇代是蘇秦之弟,事實上蘇代是兄……蘇代遊說諸侯比較早,在4世紀末……蘇秦的事實要晚得多(在張儀死之後)……《史記》說蘇秦掛六國相印後,才激怒貧困的張儀,使他入秦。一直到蘇秦死之後,張儀才搞連橫……戰國末年學縱橫之術的好事者曾擬蘇秦合縱和張儀連橫十多篇,文筆頗酣暢可喜。這些事情充塞於《史記》和《戰國策》之中……迷惑了無數讀者。」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記》和《戰國策》中的一些篇章,並不是真實的史實。

三、縱橫家與策謀

縱橫家及策謀是《戰國策》中的主要內容。前文提到,戰國時期,戰爭威脅突顯了外交和策謀的重要性。正如《孫子兵法·謀攻篇》所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就是說,不通過戰爭而讓別人屈服,是最好的。「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說,用兵的上策是謀略上,其次是外交上,再次是出兵打擊敵人,下策是攻打城池。可見,用兵也是講究策謀的。《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中也有一段內容講到外交和策謀的重要性。「臣之所聞,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比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衽席之上。」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攻戰之道不在用兵,就算對方擁兵百萬,只要策謀得當也可以敗於廟堂之上;就算對方有闔閭、吳起那樣的將才,通過策謀照樣可以手到擒來;千丈的大城,在宴席之上,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拿下;百尺高的攻城器具,在座席之上就可以摧毀它。可見,戰國時期,得當的外交和策謀抵得上百萬之軍、抵得上先進的武器裝備、抵得上戰場上的猛將。

外交和策謀需要遊說之士去實現,他們靠的就是一張嘴。《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記載了這樣一段小故事。「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意思是,張儀完成學業,去遊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此人偷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把他打了一頓,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就被釋放了。他的妻子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從這段小故事中可以看出,縱橫家的資本是什麼,就是他的一張嘴,只要能夠遊說,一切皆有機會。

遊說,除了需要有才智,還要有一定技巧。《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中就談到了這一點。文章中說:「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力雖多,材雖勁,以制其命。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意思是,遊說之士像靈巧的人一樣,會將別人的力量化作自己的力量,順著他的來勢加出引導,順著他的去勢加以推動,絲毫不露形跡,隨著他的發展而發展,如同言語與回聲一樣,隨著他的興盛而興盛、衰敗而衰敗,因勢利導,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管他的力量有多大,才能有多強,都能控制他的命運。順著風呼叫,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能從遠處聽到,登上高處觀望,眼睛並沒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到遠處。這是因為所憑藉的東西有利啊。這說明了遊說技巧的重要性。

遊說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救命,還可以拯救一個國家。《戰國策》里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舉個例子,《戰國策·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秦國兵臨城下威脅東周,索要九鼎。東周君很擔心,就找顏率商量對策。顏率說:「君王不必憂慮,可由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求救。」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無道,兵臨城下威脅東周,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尋思對策,最終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秦,還不如送給您。這樣,齊國救東周於危難會得到一個好名聲,而且還會擁有九鼎,得到很大的實惠。希望大王出兵救東周。」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出兵5萬,並任命陳臣思為大將去救東周,秦國果然撤兵。之後,當齊王要求東周獻九鼎以兌現顏率承諾時,東周君又擔心起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回我東周時仰賴貴國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獻上九鼎,但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運回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顏率說:「不可,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於是,齊王又說:「那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不可能再運出來。」齊王說:「那寡人要從哪裡借道才能把九鼎運回呢?」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為大王擔憂。因為這個九鼎,不像鍋碗瓢盆一樣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當初周武王伐殷紂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回。所以臣一直為大王擔憂。」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經過思慮,齊王最終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這是通過遊說解除國家危機的例子。

再看一個例子,《戰國策·燕三·張丑為質於燕》。張丑為質於燕,結果燕王要殺他。於是,張丑跑了,但就在快要逃出邊境時遇到官兵。張丑說:「燕王想殺我,是因為有人說我有寶珠,燕王想得到它,但是現在我已經丟了寶珠,可燕王不相信我。現在您準備把我送到燕王那裡,我就會說您搶了我的寶珠併吞進了肚子,燕王一定會殺了您,剖開您的肚子和腸子。想要得到君王的賞識,也不該用財物取悅於他。我如果被腰斬而死,您的腸子也會一寸寸地被截斷。」邊境上的官吏很害怕,就赦免了張丑。這是通過遊說救了自己一命的例子。

再看一個例子,《戰國策·楚四·魏王遺楚王美人》。魏惠王贈給楚懷王一個美人,懷王很喜歡。懷王的夫人鄭袖,知道懷王寵愛這個魏女,心懷嫉妒,但表面上卻表現得很是愛護。衣服、首飾都挑她喜歡的送去;房間、家具也挑最好的給她用,似乎比楚王更喜歡她。楚王說:「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卻不嫉妒,甚至比寡人還愛她,真是一個好妻子。」鄭袖知道楚王認定她不是嫉妒後,就去對魏女說:「君王愛你的美貌,但卻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見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從此魏女見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很是奇怪,就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麼?」鄭袖回答說:「我倒是知道這件事,但我不敢說。」楚王說:「即使再難聽的話,你也要說出來。」鄭袖說:「她像是討厭君王身上的氣味。」楚王說:「真是個潑辣的悍婦!」之後,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絕不寬赦。這裡,鄭袖用策謀,除掉了楚懷王喜歡的魏女。

正是《戰國策》中記載了各式各樣的策謀,所以儒家認為《戰國策》並不適合所有人來閱讀。西漢劉向在編纂《戰國策》時曾說,「不可以臨教化」。也就是說,不能起到正面教化的作用。北宋曾鞏認為《戰國策》中的一些策謀類似於「邪說」。清代陸隴其編了一本書叫《戰國策去毒》,他認為,該書「足以壞人心術」,「有大毒焉」。

對《戰國策》及縱橫家的負面評價,雖然儒家的最多,但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最有名的就是《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記載這段內容。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都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最大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可見,孟子對縱橫家也是持批評態度。他認為,這些縱橫家為了高官厚祿,往往會去討好君主,就像以順從為原則的妾婦之道,沒有自己的原則與操守。當然,縱橫家中確實有背信棄義之徒,但也有忠良之輩,比如蘇秦。他一生只為一個君主燕昭王服務,即使為齊國做事,也是為燕去做間諜。司馬遷在《史記》中高度讚揚了蘇秦的品質,認為他「信如尾生」。

四、《戰國策》的歷史價值及現代意義

(一)歷史價值

據《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也就是說,秦統一天下後,把《詩》《書》特別是其他諸侯國的檔案記載都燒了。所以,司馬遷在編寫戰國史這部分內容時,可參考的資料很少,除了秦國史書,就是劉向編的《戰國策》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史記》中的很多內容都源自《戰國策》。從這個意義上看,《戰國策》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之一。

(二)現代意義

《戰國策》也是反映戰國時期縱橫家思想的著作,其中一些篇章已編入教材,比如,《魯仲連義不帝秦》《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其中一些成語我們現在還在用,如鷸蚌相爭、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可見,《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總而言之,無論史學,還是文學,《戰國策》都是一部經典之作。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何晉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021153fab31232e0f3e3ea405be02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