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死朗讀》是上映於2008年,改編自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發表於1995年的長篇同名小說,講述的是男孩米夏和女人漢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一段忘年戀。
電影以中年米夏的視角展開,在天色陰沉的早晨他回憶起15歲時的那個夏天,因為生病暈車躲到小巷裡嘔吐,一個叫漢娜的中年女人經過,幫他擦洗的場景。病癒後,米夏跑到漢娜的住處去找她,她引誘了他。接著,每天一放學米夏就去和漢娜私會,但是之前,漢娜都會要求米夏拿書朗讀,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然而不久,漢娜從米夏的生活中消失了。
十年後,米夏再次見到漢娜是在法庭上,作為法律專業的實習生,他旁聽到漢娜竟然是納粹戰犯,曾做過集中營看守,而且漢娜對此供認不諱,甚至包攬了並不存在的罪名,被判無期徒刑,米夏很想當場說出真相,可內心的羞恥讓他奪門而出。
多年之後,米夏懷著贖罪的心情朗讀名著,並將錄製好的磁帶寄給獄中的漢娜,他不斷地寄,她不斷地聽,甚至學會了閱讀,開始給米夏寫信,後者很少回應。在漢娜將要被刑滿釋放的前幾天,她卻上吊自殺了。後來,米夏帶著女兒來祭奠漢娜,並第一次向別人講起了那段往事……
如果說迷茫,暴力,偏執和眩暈感是余虹式青春的魅力所在,那《生死朗讀》里混合著慾望與羞恥,沉默與謊言,罪惡與救贖的愛情與人性讓筆者一看三嘆。
這部電影的內核與《色戒》有幾分相似,易先生通過性抵達王佳芝的內心,米夏通過閱讀。
漢娜這個粗枝大葉,性慾旺盛的鄉下女人有一顆敏感的心,她對印成鉛字的書籍和城市文明,有種基於不了解的敬畏,同時,她對一切柔弱的東西,有種基於自身強健的憐惜,所以,漢娜會喜歡米夏蒼白的臉蛋和身材,會喜歡他閱讀時四周升騰起的感覺,會在殘酷冰冷的夜裡,叫來集中營那些年輕多病的女孩為自己朗讀,隔日將她們送入毒氣室,多麼奇異的畫面,像刀尖上的血滴在雪地上。因為平時,她只是一個潑實的勞動婦女,一個聽從命令的機器,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劊子手,但在這些瞬間,漢娜會超越自身平庸的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漢娜的不辭而別表示米夏的第一次閱讀並沒有成功,接觸到的文明並不能讓她有所反省或判斷,沒人支持,沒人探望,她不過哀傷而已,直到米夏寄來了磁帶,這是漢娜單調日子裡的唯一亮點,當生活只剩下等待時,稍微一點的依賴都會發展成愛戀,更何況米夏的杜比環繞聲循環的朗讀聲。此刻,米夏走進了漢娜的心,她嘗試著閱讀,寫信,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情感透過聲音,經過文字,開始甦醒。可惜,理智還未開,她讀書認字但仍不能判斷是非對錯。
米夏喚醒漢娜情感的標誌是《帶小狗的女人》,影片中出現了三次,契訶夫這個短篇小說講的是一個已婚男人和已婚女人在異地邂逅,分別之後相互思念,不顧一切想要共同生活的故事,他其實沒那麼愛她,她也沒那麼愛他,最後竟發展成奮不顧身的愛情,其中細膩的心理描寫令人叫絕。漢娜一定是讀懂了小說中那相互圈養的愛,並投射到她和米夏身上。
對米夏而言,起初漢娜承載著他對女性的幻想,被一個如母親般慈愛的成熟女人引導,他快速地成長。在家人面前難掩偷食禁果的興奮,在同學面前更能應付自如,他以為這是愛情,只是這種自信在他得知漢娜是納粹戰犯那一刻全部粉碎,變成了噁心,恐懼和自慚形穢,又在漢娜認罪的那一刻被愧疚和自責取代,這也導致了米夏婚戀生活的不如意,漢娜是一切的源頭。
之後的米夏如《復活》里的聶赫留朵夫附體,致力於贖罪和拯救,不過此時他對漢娜有愛無情,甚至不知道怎麼回應她那句:「你長大了,孩子。」筆者覺得,漢娜自殺,對她,對米夏,都是解脫。
米夏和漢娜因為羞恥而沉默,因為羞恥而鑄錯,又因為羞恥而保有尊嚴,他們的情愛雖不同步,卻最終都獲得救贖。影片中對法律與道德的辯論讓人印象深刻,德比法律寬廣,也比法律更界限難辨。漢娜謹守規則,但沒有道德,可結尾因為她的情感甦醒,在道德範圍內獲得了觀眾的同情。
這不是拉爾夫·菲因斯第一次參演二戰片,他之前在《辛德勒名單》里飾演過德國軍官,他塑造的米夏隱忍壓抑,眼裡寫滿苦難,極符合本片克制的表達。凱特·溫絲萊特憑藉此片獲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她恰如其分地演繹出了漢娜的無知、單純和混沌,真實,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