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連降三年的吉利汽車憑什麼擺闊?

2022-04-28     英才雜誌

原標題:凈利連降三年的吉利汽車憑什麼擺闊?

本文作者 | 張延陶

凈利連降3年,高管仍堅稱吉利被低估了?

在2021年財報電話會上,吉利汽車執行董事、行政總裁桂生悅面對吉利汽車持續低迷的表現給出了這樣的回應:「從公司層面來講,資本市場對吉利汽車目前的估值與公司實際價值有很大差距,公司市值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與比亞迪的高歌猛進正相反,吉利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一路低迷。

儘管如此,吉利汽車仍然不改「闊氣」本色。重金砸向技術研發、國際化版圖擴張、新能源攻勢加速。

吉利究竟憑什麼「擺闊」?

凈利連降3年

研發投入力度不減,現金儲備容量大增

增長疲軟是吉利汽車近年來的發展縮影,2021年增收不增利的吉利雖然仍連續五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年度銷量冠軍。但資本市場中,吉利汽車的凈利已經連降3年。

根據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全年,吉利汽車實現營收1016.1億元,同比增長10.3%,暌違三年,再次突破千億門檻;實現凈利潤43.5億元,同比下降22%;歸屬公司股權持有人凈利潤48.5億元,同比下降12%;每股盈利0.48元,同比下降15%。

對於凈利潤下滑,吉利從幾個方面給出了回應。

首先,吉利汽車正在不斷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數據顯示,吉利汽車2021年的總研發投入為55億元,同比增長48%,研發開支占收入比例上升至5.4%,同時員工增長的數量約為6000名,從2020年的38000人增至2021年的44000人。在過去的五年里,合計研發總投入256億;與此同時,晶片短缺等因素導致綜合供應鏈成本上升;並且最後,初創品牌極氪在產業鏈的布局投資,也拉低了吉利汽車的盈利數據。

懷揣3個待解問題,吉利又將如何破局?

首先是研發力度,吉利表示不會減弱。據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透露,極氪仍將加大對軟體人才的投入,在人員數量和占比方面進行提升。到今年年底,在研發團隊中,軟體人才占比將從現在的65%提升至70%。此外,極氪還將加大在智能化方面的資金投入。

其次是供應鏈問題,安聰慧表示,極氪的晶片等零部件的供應情況已有所好轉。但根據目前疫情的發展態勢,供應鏈若想恢復如常,仍需視疫情發酵情況而定。

最後是新能源的布局。吉利行政總裁桂生悅表示,2022年將繼續加大在新能源產品上的研發投入。

綜上所述,無論是加大技術研發還是布局新能源,燒錢是基本的操作。吉利的「闊綽」從何而來?

現金流方面,截至2021年12月底,吉利汽車總現金水平(銀行結餘及現金+已抵押銀行存款)為280億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長約為46%。其中,凈現金為人民幣208億元。

賺錢不易,自然要學會勒緊褲腰帶。近些年來,遠看大眾、戴姆勒無一不進行嚴苛的現金流管理。同比國內的比亞迪與長城,存錢有道也是基本操作。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比亞迪的經營性凈現金流高達654.7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有498.2億元,二者相加有近千億的規模;而長城汽車同樣在2021年儲備了足夠的「糧草」,財報顯示,長城汽車2021年的現金流凈額為353.16億元,截至年底帳上有279.08億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無論是對標跨國車企還是自主品牌,吉利都沒有理由不勒緊褲腰帶。況且儘管實現現金儲備的高值,但與比亞迪、長城汽車相比,吉利的財氣仍稍顯遜色。

新能源+高端

1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提升至66%

挑戰雖多,但好在吉利依然在銷量上實現增長。2021年,吉利汽車累計銷售132.8萬輛,同比僅微增0.6%。

雖然成功衛冕中國第一大自主品牌和第三大乘用車品牌,但傳統汽車基本盤太大顯然限制了吉利汽車的增勢。解構吉利這132.8萬的銷量,其中包括了107萬輛吉利、22萬輛領克、2.9萬輛幾何和0.6萬輛極氪品牌的汽車,其中領克和幾何的銷量分別增長25.7%和145.3%。但超過100萬輛的吉利品牌的單車收入卻拉低了整體數值。

數據顯示,吉利汽車(含領克)整體平均單車收入為87672元,同比增長9.0%。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高端品牌領克、純電品牌極氪進一步拉高單車售價,領克全年銷量達到22萬輛,同比增長26%,平均銷售收入提升至13萬元;極氪001四個月交付12453輛,平均訂單價達33.5萬元。

而反觀比亞迪和長城,2021年比亞迪的單車收入已經超過15萬元人民幣,長城的這一數字則是10.64萬元,均超過吉利的單車收入水平。

由此可見,從產品細分市場分布來看,新能源及高端勢必將成為吉利未來重點耕耘的領域。

隨著吉利對新能源+高端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領克、極氪等高端品牌以及「中國星」高端系列在2021年帶來了正向的成果。相比2020年,吉利汽車旗下指導價在1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提升至66%。具體來看,吉利汽車旗下指導價在10萬元以下的車型,占比從64%下降至34%;指導價在10萬-15萬元的車型,占比從25%提升至44%;指導價在15萬元以上的車型,占比從11%上升至22%。

在很多人看來,吉利的併購式進化仿若曾經叱吒歐洲的大眾。如今的大眾正在經歷大象轉身的「陣痛」期;吉利在凈利連降3年後,終將新能源板塊駛入正軌。可以預見,如若產銷層面不斷向好,吉利汽車或將再度得到資本市場的垂青。到了那時,吉利才真的可以信誓旦旦的肯定自己「被低估」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fc6cd8042d62428b6e22d96fa7eb8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