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賽馬結束,華為造車走出關鍵一步

2023-02-13     單仁行

01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們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情況和對華為的深度研究,寫了一篇文章,說華為還不造車,會不會陷入到了戰略誤區?

當然,那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很多人評論說你怎麼敢說華為有問題,華為不造車自然有他的理由。

只是幾個月過去,華為不造車的理由似乎越來越少。

根據媒體披露,華為車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總裁王軍被停職,「造車派」CEO余承東接管智能車全部業務。

雖然余承東回應說「這是正常的人事調整,華為在汽車業務方向上沒有變化」。

但起碼能清晰的看到一點,華為內部關於汽車的路線之爭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戰略重心和資源必然隨著領導層的調整而變動。

剩下的可能就是這張在今年10月到期的三年之約。

02

路線之爭—起源

實際上,華為一開始進軍汽車產業的目的很明確,在手機業務被全面制裁後,華為急需在另一個大市場中創造增長曲線,補回缺口。

但怎麼進軍汽車,怎麼協調資源,怎麼說服市場,內部一直存在爭論。

於是,華為就採用了大公司一種比較常見的手段:內部賽馬機制。

騰訊是這方面的高手,當年馬化騰感受到了米聊帶來的威脅,在內部組織兩個團隊進行賽馬,各自研發對標米聊的軟體,最終張小龍團隊勝出,誕生了影響我們大眾生活的微信。

華為此前也有類似的賽馬機制,叫「紅藍軍對抗」,通過不斷的自我批判,讓公司走在正確的方向。

所以,華為內部就分出了三個業務模式共同進行。

第一個是以王軍為代表的HI模式,也就是利用自己擅長的ICT技術,幫助企業造好車。

在這個框架之下,華為與北汽合作,2021年推出了極狐阿爾法S。

但這款車的業績差強人意,2022年總銷量不到1.2萬輛,沒有干出什麼成績,這也是王軍被停職的直接原因。

第二個就是余承東提出的智選車模式。

華為深度參與汽車的設計、生產、核心部件、銷售的全流程,依靠自己在軟硬體上的優勢給車企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同時,還把華為門店利用起來幫助車企賣車。

在這個模式框架之下,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推出了問界系列。

從數據來看,過去一年,問界實現了7.62萬輛的銷量,特別是推出問界M7後,連續幾個月銷量破萬。

第三個就是零部件供應商模式。

這個模式其實在內部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對比於前兩種模式,零部件處在邊緣位置。

一是因為華為被美國一直封鎖,純粹的零部件供應商並不好走。

二是市場上已經存在像博世這樣的零部件巨頭。

三是無論與HI模式還是智選車模式相比,零部件的利潤率很低,在汽車領域的話語權也很弱,這就不是華為想要的答案了。

所以,用了2年多時間,余承東用數據證明,智選車模式更適合華為,結束內部的路線之爭,朝著造車的方向越走越近。

03

路線之爭—機制思考

當然,相比較於現在的結果,賽馬機制本身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華為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把路線定好呢?

一方面,一家大企業要想直接進入一個萬億級市場是要非常謹慎的,市場端需要等待消費者的期盼程度,產業端鑒於華為手機的表現,又不能把所有玩家都得罪了,好像你一來,友商就沒得飯吃了。

另一方面,汽車本身是一個需要重投資的製造業,不是喊一聲沖,就有幾十億,上百億砸進去,需要邊走邊看,找到確定性。

而且,汽車本身也是一個大蛋糕,涉及到企業各項資源、投入分配,這裡預算多一點,那裡就得少一點,誰來帶隊,花多少錢,內部的分歧也是一個大問題。

相對來說,通過內部的賽馬,可以節省成本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即使犯錯了,試錯成本也不大,而且可以消除內部的阻力。

這也是華為最高領導層對業務模式不站隊的原因。

但內部賽馬也不是沒有缺陷的,它最大的問題就是耗費更多的時間。

手機廠商要造車,華為並不是第一個。

早在2014年,庫克就雄心萬丈給蘋果制定了「泰坦計劃」,想要一舉拿下L5級的自動駕駛。

9年過去了,蘋果一鴿再鴿,一部車都沒看到,更別說L5。

蘋果造車之路如此坎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路線之爭。

在很長一段時間,蘋果內部關於造車也存在兩條線路,一條是直接上馬不需要人工干預的自動駕駛,另一條是有限自動駕駛,也就是輔助駕駛。

蘋果在這兩條路之中長期搖擺不定,競爭的部門之間封閉跟割裂,基本上是形同陌路,原本應該共享的技術與經驗,都要依靠各個陣營去獨自探索,彼此的鬥爭也很激烈。

搞到現在,蘋果第一輛L2汽車要到2026年才能問世,到那個時候,汽車市場還有沒有蘋果的位置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些問題,華為都有,比如說過去兩年,華為車BU被免職,或者自動離職的高管有陳亦倫、張曉洪、蘇箐、陳奇等不下十來人。

現在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時期,比亞迪一家目前占據了內地汽車市場銷量的4成,28定律正在越來越明顯。

如果還一味追求內部賽馬,資源都還好說,時機,整個增長的機會點才是最耽誤不起的,等你萬事俱備,對手都已經當上行業老大,而且穩固了,你如何去競爭?

所以,華為及時結束內部路線之爭,是進軍汽車產業非常關鍵的一步,畢竟隔壁小米雷軍都喊著明年要量產了。

04

技術導向-市場導向

當然,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多思考一個問題,技術導向型公司和市場導向型公司的區別。

所謂技術導向型,就是在一個已經被證明的領域做好技術,研發更好的產品占領市場,技術人的思維是「1+1+1...=結果」,慢慢積攢經驗和能力去打市場。

市場導向型,就是以對手為中心,得到顧客的滿意為目標,提升服務質量,獲取最大利潤,市場人的思維是「結果=1+1+1...」,也就是先把目標定好,然後整合資源朝著目標拚命干。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華為更像是沿著技術人的思維在進行決策,在汽車市場上的表現比較慢。

比如第一個模式,零部件業務的利基過小,很難去支撐華為這麼大的體量,

第二個模式做系統支持,又遭到了其他汽車廠商的猜忌,核心技術給你做,等於把靈魂都給了你。

第三個模式做全套解決方案,吸引來的合作方都是需要嚴重依賴華為的小公司,華為跟著他們後面走也沒賺到錢,還有可能成為品牌的拖累。

對比余承東定下「到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也能感覺到華為正在從技術導向的思維轉為市場導向。

造車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的答案了。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f5db6c05bd7ed127306d76baa8b49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