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另一部《四個春天》?

2023-09-07     桃桃淘電影

原標題:這是另一部《四個春天》?

一開始會去關注這部紀錄片,原因應該只有這一個。

那就是,在很多評論中,都提到了我們很熟悉的另一部紀錄片《四個春天》

於是,這部讓大家想起《四個春天》的紀錄片,到底是怎麼回事,總會讓人有些好奇。

這就是同樣拿了不少獎項,且豆瓣評分也很高的紀錄片《神人之家》:

這部《神人之家》是去年台灣地區很重要的一部紀錄片,拿到了很多獎,且收穫了各種好評。尤其是在去年的台北電影獎,拿到了最大的百萬首獎,以及最佳紀錄片與最佳剪輯。

從這個角度,這部紀錄片確實是可以關注下的。

而讓人想起《四個春天》,是因為兩部紀錄片都有一個相似的設定。

都是關於漂泊在外的兒子,在人到中年之後,開始反覆回到老家,用攝影機去記錄他的父母和家人,而在這一點一滴的記錄中,創作者與父母的關係,其實也是有著微妙的變化的。

當然,兩部紀錄片還是有著不少不同的。

起碼從觀感和影片質量本身,其實我還是更喜歡《四個春天》多一些。

同時,雖然都是家庭私影像,但因為家庭不同,關注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比來講,《四個春天》中,兩位老人的夫妻關係以及對生活的態度,是更讓人羨慕的,是非常理想和融洽的家庭關係。

屬於很多人的理想型。

而《神人之家》,其實是另一個樣子的。

或者,對不少東亞人來說,《神人之家》裡面的家庭關係,是大家更熟悉的,是非常普通、非常真實、甚至略有痛苦的。

因為在《神人之家》里,導演盧盈良的家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問題不斷。

嗜賭成性的父親,獨力操持全家、撫養三個孩子的母親,很小就自認通靈、事業卻一直不順的哥哥……

包括導演自己,也是個小時候就被認為「沒出息」,18歲離開老家前往台北,從此就跟家人並沒有太多聯繫了。

是的,《神人之家》裡面,這一家的關係,其實是略有些疏離的。

按導演自己接受採訪時的描述,他說,他們家的氣氛其實很凝重,家人之間其實很少講話。

我們家說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罵人」。

但是,這種不和諧,可能更會讓一些觀眾覺得似曾相識。畢竟,回憶起自己的家庭生活,未必每個人都是那麼完滿的。

包括對導演自己,拍攝《神人之家》其實也是一次家庭關係的修復過程。

像前面提到的,導演從小跟家人的關係其實就沒有那麼親密,然後18歲離開家獨自闖蕩,跟家人的關係也就更加疏遠了。

他平時跟母親的聯繫,不是母親跟他借錢,就是跟他講他哥算到他可能有些不順的事情,讓他多加小心。

總之,在影片的一開始,這個家庭關係,是很不正常的。

而這次難得回家,去拍一部紀錄片。也是源自母親的一個請求,是他的母親突然給他電話,想讓她幫忙拍照片,將來用作遺像。

很顯然,母親的請求給導演帶來了很大的內心衝擊。

由於他本身也是從事紀錄片製作的,索性就帶著設備回到家,一邊給父母拍照片,另一邊也開始記錄更多影像資料。

這就是這部紀錄片的緣起。

而其實,他家最傳奇的是他的哥哥,也是本片片名的緣由。

他的哥哥12歲就表示自己通靈了,從此之後,也成為家鄉的名人,經常會有人去他家求籤算命。

所以,一開始紀錄片的主角是他的哥哥,那時候還是個短片計劃,叫《阿志》。因為導演覺得,他哥哥雖然一直自稱通神性。但其實事業和生活並不很順,做過很多事,但都不長久。

包括紀錄片里講的是哥哥決定種小番茄,種之前還特意問過神明,結果卻遭遇災害,損失很慘。

導演覺得這個事情很荒誕,也是打算接這個事情,去講信仰和生活,剛好延續他之前紀錄片的主題。

但是,由於回家這件事本身,還是太過於私人。在反覆回鄉拍攝,與家人重新接觸之後,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感情,其實都是有變化的。

而影片的主線,也從他的哥哥,慢慢轉到他的父母。

所以,這部紀錄片的意義也就在於,導演在拍攝這部紀錄片本身,對於自己本人的審視,去嘗試跟父母和家人們,去重建家庭關係。

當然,從影片本身,這一層其實並不明顯,你需要透過這部紀錄片,才會慢慢發現類似的跡象。

而紀錄片本身,其實就是導演對家庭與家人的各種觀察。甚至,影片也沒有什麼非常完整的脈絡,涉及的話題也很多,有一搭沒一搭的。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內容,比如那個嗜賭成性,且不太關心這個家的父親。雖然在紀錄片里,這時候的父親,也只是熱衷簽賭(也就是買彩票)。但其實,當年的父親,是什麼都要玩玩的,包括全家還因為躲賭債而搬家。

而母親的形象也非常有代表性,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母親,一個人撫養他們三個孩子長大。勞累了一生,即便人到晚年,仍然不得清閒,還要伺候患病的丈夫。

包括,即便不善表達,其實她對幾個孩子,還是非常關心與愛的。

總之,這一切看起來非常普通,極其日常的生活碎片的記錄,反倒讓不少人覺得親切。缺少溝通、或溝通無效的家庭關係,以及並不擅長表達情感的父親與母親。

甚至導演自己都說不清,父母之間是否真的有什麼感情。

兩人因相親而結婚,婚後也是各忙各的,其實並沒有什麼時間去培養感情。但這,可能也是不少家庭裡面,老人之間的情感現狀吧。

由導演父母的關係,我們也可以發現,其實導演自己對這個家,一開始也未必是那麼有愛的。畢竟,按他自己的描述,他一直不是那麼喜歡這個家的。父親很差勁,哥哥從事神職工作,也讓他覺得是騙人,很丟臉。

所以,他18歲就逃離了這個家庭,之後跟家裡也是斷斷續續的聯繫,又談什麼感情呢。

但是,當母親提到了遺照的要求,包括他後來得知父親患癌、放棄化療、最終去世的經過,還是觸到了他內心的敏感之處。我們又會發現,其實他對父母,也是很多愛的。

人有時候,可能就是這樣吧,說是逃走了、疏離了,但卻又很難真的割捨開。這種斷又不可能真正斷掉的關係,就是家吧。

於是,無論影片的初衷如何,這部紀錄片,確實成為導演與父母和家人的一座橋樑,讓全家的關係,開始有那麼一絲絲緩和了。

所以,影片最後,雖然是以親人離去這樣一個很悲劇的事件結局。但影片真正的結尾,卻還是收在了導演帶母親去看海這一段。

導演說,他發現,自己老家其實離海也只有幾十公里,但母親卻從來沒看過海。

然後,他還會說,從此之後,母親會反覆跟村裡人聊起兒子帶自己看海這件事。看得出,導演很得意,因為他發現母親其實還是很愛他的,也很以他為傲,即便疏遠了那麼久。

但是,還有件事,不知導演是否注意到,那就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對家人的態度,其實也是逐漸變化的。

比如他會帶母親看海,可能是18歲離家的他,永遠也無法想像的事情。

還記得前陣子《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曾經寫過一篇長文,悼念自己的父親。文章很長,都是各種回憶中的細節,看得人非常難過。

這種關於家人的私影像,似乎總是逃不開生老病死這些讓人傷心的話題。《神人之家》也是從拍遺像的故事講起,且有意無意觸及到了很多關於生死的話題。

或者,這就是人到中年的無奈吧。

到了這個年紀,有些事情,終究是沒辦法迴避的。它最終讓離家多年的遊子重回家鄉,去以拍紀錄片的方式,修復與家人的關係。

晚了,卻也不晚。

畢竟,有這麼多影像資料留下來了。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事情,還是起了些變化。

而導演本意是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去思考信仰的真實與荒誕。但最後,家這件事本身,可能也成為對信仰探討的一部分。

比如,他看到母親為了供奉家裡的神明,身體不好還要每天爬上爬下,覺得很辛苦。

母親卻說,這麼多年,都是這些神明陪伴自己,聽自己在訴苦。

很明顯,這也是信仰的意義。

起碼對這個家,是這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ec8b18a5b90f9da9c6dddcf8b08437e.html


















他將改變世界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