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紅綠燈」告急,歐盟氣候政策剎車

2023-03-24     世界說

原標題:德國「紅綠燈」告急,歐盟氣候政策剎車

德國「紅綠燈」三黨執政聯盟陷入了一場連環危機。3月中旬,德國執政聯盟中的黃色代表色黨,親商的自由民主黨(FDP)在最後一刻突然變卦,對歐盟禁止內燃機汽車的行動時間表提出了異議。

這一決定背後是焦慮的德國汽車工業,內燃機汽車是德國汽車巨頭們的關鍵優勢所在 ,如果歐盟如期自2035年起禁止出售內燃機汽車,一部分人擔心這種轉型將摧毀德國製造業。

另一方面,德國的突然退縮也在歐盟內部引爆了輿論,有人擔心這種做法將帶來連鎖效應:歐盟內以汽車為優勢產業的國家遠不止德國一個,而在歐盟決策過程中,德國卻是其中毋庸置疑最為重要的一個。

自民黨的決定公布以後,本就處於多重危機之中的德國三黨執政聯盟再次爆發裂痕,來自綠黨的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在黨內的一次議會會議上的一句抱怨,成了全球媒體的引用對象:「你不可能建立一個進步的聯盟,然後其中一個政黨負責進步,其他政黨則負責阻止進步。」

這位激動的綠黨政客還在3月20日表示,德國和歐盟委員會必須儘快就內燃機禁令達成協議,否則「(歐盟綠色計劃的)一切都將分崩離析。」當然,與其說這是一句說給歐盟委員會的隔空喊話,不如說是一句說給柏林的政治盟友們聽的含蓄警告,過去三個月,哈貝克本人正是圍繞綠黨和德國執政聯盟這場漫長危機的暴風眼。

致命的煤礦

今天綠黨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的氣候行動計劃過於激進——這其中恰好包括了共同組成執政聯盟的社民黨與自民黨,二者似乎已經決定採用一些非常規手段以阻撓綠黨執行其計劃;但另一部分人卻認為他們的行動計劃不夠激進,缺乏誠意和實質性變革——最為不巧的是,這部分人又剛好是綠黨自己的選票來源。

呂策拉特村的橫幅標語:1.5°C意味著留住呂策拉特 / Wikipedia

去年12月,位於亞琛和杜塞道夫之間的小村莊呂策拉特一度登上全球媒體版面,1月中旬,大規模的抗議和集會在呂策拉特爆發,自瑞典趕到呂策拉特的「氣候少女」格雷塔·通貝里在1月17日的抗議現場被德國警方逮捕,為這次抗議活動提供了最受媒體歡迎的報道由頭。

呂策拉特成為抗議中心點的原因,是它成為了德國退煤之爭的象徵。呂策拉特位於蓋茨維勒露天煤礦預計的開採範圍內,擁有超過13億噸褐煤儲量的蓋茨維勒煤礦在2013年就已獲得德國憲法法院的支持判決,同意其開發商擴大煤礦開採,這也就意味著包括呂策拉特在內的幾個附近村莊將被徹底拆除,村民必須搬遷,按照開發計劃,蓋茨維勒煤礦會在開採結束以後被改造為一個人工湖。

但此後幾年,由於反對聲浪的存在,蓋茨維勒煤礦並未立即開始其擴張,而全球範圍內愈演愈烈的氣候關切,使得各界逐漸將矛頭對準化石能源,也使得這一煤礦的擴大工程變得日益敏感。

2018年,德國將淘汰煤炭列入公眾討論議程,並在2019年公開了退煤時間表,稱將在2038年完全放棄使用煤炭。這一目標又在兩年後的2021年11月,在三黨聯盟艱難的組閣談判中被提前了8年,變成了德國將在2030年實現完全放棄煤炭。

呂策拉特的命運由此更加受到關注。從2020年起,來自各國的氣候活動家開始進駐這個小小村莊,起初是以租住村民房屋的形式,後來則逐漸變成了帳篷、樹屋甚至試圖購買當地土地。

而當時間來到2022年3月,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和德國能源形勢的急劇惡化,是否延遲脫煤時限開始成為討論議題,德國法院再次做出裁決,支持蓋茨維勒煤礦的開發商繼續其擴大工程,並授權其可以拆除區域內的村莊,包括呂策拉特。

搬遷令隨後下達,最後的期限定於2023年1月10日,在此之後,開發商將有權驅逐進入呂策拉特的無許可人員。氣候抗議者在呂策拉特的抗議活動也隨之升級,儘管包括氣候少女在內的抗議者最終敗下陣來,但在這場拉鋸戰中,身在執政聯盟內部、卻以蓋茨維勒煤礦的擴大開採計劃為代價主動達成了妥協的德國綠黨,才是角力中最大的輸家。

事情發生於2022年10月,經濟部長哈貝克與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經濟部長莫娜·紐鮑爾一起,同能源巨頭RWE達成了協議,RWE同意了2030年退煤的時間期限,並放棄五個村莊的拆遷計劃,作為交換,政府則表態支持蓋茨維勒煤礦的擴大開採計劃,並繼續授權拆除呂策拉特。RWE正是蓋茨維勒煤礦的開發商,另一邊的哈貝克與紐鮑爾均為綠黨黨員,幾天後,綠黨也在波恩的黨內會議上表決通過了這項協議。

出身綠黨的德國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 / 網絡

這一政治妥協姿態激怒了綠黨原本最為忠實的支持者,超過2000名綠黨黨員向哈貝克和紐鮑爾發出了聯名公開信,警告這一舉動「違反巴黎氣候協議」,而綠黨的民意支持率則在這場風波後一路下跌,從2022年9月之前穩定的21%,至2023年2月已不足18%。

燃氣鍋爐之戰

呂策拉特的風波尚未完全平息,綠黨又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個從化石燃料而起的危局。

德國政府在2022年7月通過了一項決議,同意至2024年禁止安裝新的化石燃料加熱器,但到今年年初,當哈貝克試圖將這一禁令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時候,形勢突然急轉直下。

德國目前仍有2000萬戶家庭使用天然氣供暖,還有1000萬戶在使用石油和煤炭供暖系統。2022年,德國人安裝了大約600,000台燃氣鍋爐,這部分能源消費嚴重拖後了德國建築行業完成自己的氣候目標的步伐,為此,德國預計將在2024年開始實行的新法律規定,新安裝的供暖鍋爐設備所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必須超過總量的65%。

過去一年多以來,由於俄烏形勢一再惡化,歐洲能源價格節節攀升,已經導致德國家庭供暖的成本飆升,而禁止燃氣和燃油鍋爐的嘗試,又進一步刺激了公眾情緒。3月1日,德國最受歡迎的小報《圖片報》刊出了一篇報道,其中使用尚在討論中的政府提案內容引述稱,「哈貝克想要禁止燃氣和燃油供暖系統」。

以這篇報告為開端,針對這項法律的反對運動迅速成形,自由民主黨成為了反對運動的領導者。哈貝克以及綠黨則直指系統內有人惡意泄密,「草案以我認為是故意的方式泄露給了圖片報,目的是破壞政府內部的信任。」哈貝克在隨後的媒體採訪中說。

甚至還在這之前,綠黨與自民黨之間的衝突就已經變成了公開爭吵,自民黨副主席林德納一度將哈貝克比作俄羅斯總統普京,意指他行事獨斷,綠黨則暗示自民黨只是在用攻擊盟友的下作手段嘗試挽回自己的政治慘敗:在過去一年多的共同執政中,自民黨的民調成績為三黨中最差,這個3月甚至在一部分民調中低至了5%。

過去一年內德國各政黨民調數據變化 / 網頁截圖

看似置身事外的社民黨則在添油加醋,不止一位社民黨大員對外表示,自己認為綠黨的反燃氣鍋爐法案「不是時候」。

內燃機:仍未完結

正是在接連不斷的衝突與危機之中,自民黨在最後一刻選擇反水倒戈,將歐盟的內燃機禁令推向了懸崖邊緣。

燃油汽車中廣泛使用的往復活塞式內燃機是德國工業的驕傲之一,但這一工業文明的典型產物如今卻面臨被轉型能源淘汰的命運:電動汽車並不需要它。德國工業企業因此擔心,如果歐盟的2035年禁令真的落地,這將意味著德國車企和製造業都面臨巨大損失。

來自行業的焦慮已經蔓延到了德國社會,一項最近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德國人反對歐盟的2035禁令。德國有大約100萬人在汽車行業工作,可能受到影響的人口則遠過於此,對汽車行業前景乃至於與之相關的德國經濟前景的憂慮被認為推動了這種反對情緒的蔓延。

而自民黨提出的方案,是要求歐盟為行業適應這一轉型需求留出空間:電子燃料或合成燃料被認為仍有可能保留內燃機這一裝置本身,這將在電動汽車之外為購車者提供另一種選擇。德國總理朔爾茨和他的社民黨顯然打算對自民黨的這一舉動保持曖昧的默許態度。

而被夾在中間的綠黨再一次發現自己左右為難,綠黨不僅是一個環保主義政黨,也是德國三駕馬車中被認為最親近歐盟的一派,當執政盟友與歐盟委員會之間爆發對峙,綠黨至少直到目前,還沒有拿出除呼籲儘快達成協議之外的其他對策。

而社民黨與自民黨並不掩飾自己對於綠黨激進氣候目標的反對,他們希望綠黨降低要求,將相關時間表推後,以爭取更多人的認可和接受。

作為大眾汽車電動車生產基地的茨維考工廠 / VOLKSWAGEN

在此之前,2035禁令曾長期被認為已經塵埃落定,它也是歐盟雄心勃勃的2050碳中和計劃的支柱之一,但自民黨突然提出的修改方案可能意味著此前所有談判努力都將從零開始,有評論人士擔心,此舉不但啟發了其他懷有各自利益訴求的國家,還有可能已經激怒了在場各國。除了德國,波蘭、奧地利、捷克和保加利亞等國都在汽車行業有重大利益,如果類似的做法重現甚至成為某種慣例,本就被指低效冗長的歐盟決策機制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而如今歐盟所能提出的方案,也只有馬上開始密集不斷的會議,試圖在短期內重新達成一致。

還剩多少時間?

自2021年選舉後漫長的組閣談判起,外界對於德國這一由三個政黨捏合起來的執政聯盟就普遍持悲觀態度,三黨之間無論在政治立場、執政重點還是利益訴求上都相差甚遠,很難達成穩定的結盟關係。

而一年多時間以後,除了綠黨逆勢上揚,其民調支持率比2021年選舉時已提高了3-5個百分點之外(2022年9月之前這一漲幅達到7%),社民黨與自民黨都遭受了大約5%的支持率損失,且仍在下滑。目前,社民黨近期支持率跌破20%,距離位居第一的基民盟已經被拉開了大約10%,自民黨則跌至5%-8%區間,政治前途岌岌可危。

也許這正是誘發內鬥的關鍵導火索,而在當前內憂外患、挑戰重重的大背景下,「紅綠燈」聯盟中的三個黨派對於國家未來南轅北轍的不同想像被證明已經變得更加難以調和,每一次在聯盟內部試圖達成的政治妥協,都將使各黨得罪自己的選民,而德國將在2025年再次迎來大選。

也正是在這樣的拉扯與反覆之間,時間正在一分一秒逝去。

IPCC小組在3月20日最新公布的報告當中再次警告,面對不可逆轉的氣候危機臨界點,世界還有大約十年時間,當前的減排力度仍遠遠不夠,而達到碳中和之時,地球歷史積累的總碳排放量,也將對人類所面臨的未來發生重大影響。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eb70a910e76214862a98d8a3e1e4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