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汽車晶片如何應對挑戰和實現突破

2023-12-07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張 南

編輯 / 黃大路

今年,從全球來看,汽車晶片供給緊張局面顯著緩解,但國際形勢的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仍是汽車晶片供需平衡的巨大風險;應對汽車晶片等基礎器件供應進行備份和多元化,已經成為汽車企業普遍的經營決策。

據統計,中國已有近300家公司開發汽車晶片產品。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領域湧現出一批優質的計算晶片、通信晶片、功率晶片、控制晶片企業。從產業鏈方面看,中國在汽車晶片設計、封測方面進展迅速。

不過,中國晶片行業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在外,歐美日韓等國家在半導體領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強保護和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中國半導體企業進行限制和打壓。

與歐美日等汽車晶片大國強國相比,中國基礎薄弱,在晶片設計必備工具EDA軟體和IP核方面,對外依賴性太高;在測試方面,目前中國沒有自己的標準,也沒有相應的權威機構。另外,整個國內產業鏈遭遇國外公司在半導體產業鏈下游掀起價格競爭,毛利率不斷地下滑。

11月10日,2023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第一天下午,黑芝麻智能科技產品副總裁丁丁、加特蘭微電子汽車產品線總經理王政、高合汽車電子類生產採購總監花剛、共模半導體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捷、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產品規劃部總經理蔣漢平等嘉賓,在華登國際風險投資合伙人金偉華的主持下,圍繞「國產汽車晶片生存現實挑戰和未來突破之路」話題展開了討論。

丁丁認為,在未來3-5年甚至5-10年的周期里,對這個行業里的每一員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王政認為,本土企業天然有優勢,可以更加緊密地跟中國品牌頭部主機廠形成一些合作,能夠消化他們的一些差異化的需求。

花剛表示,對國產晶片供應商來講,成本一定要嚴格控制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千萬不要浪費。

何捷認為,現在市場回歸常態,回歸到本質。我們還是要理解機遇是什麼,未來怎麼在自動駕駛、電動化這些新增的市場上,怎麼練好內功抓住這些機遇?

蔣漢平認為,晶片行業也許去年和前年並不是常態,也許今年以後才是常態,這種常態情況下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如何正常運作,才是見真金的時候。

以下是本場討論的實錄,此處略有刪節。

主持人金偉華(華登國際風險投資合伙人):很高興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晶片這個話題,我來自華登國際,做汽車產業投資,4位嘉賓是來自於汽車晶片設計企業,還有一位嘉賓來自主機廠,我們一起在這裡來給大家探討復盤一下,國產本地化晶片的機遇和挑戰,先復盤挑戰。

我們先自我介紹一下企業,華登在1998年開始投晶片的設計,投汽車晶片是在2014年,其實加特蘭是我們在車規晶片領域投資的第一個企業,目前我們在車規晶片領域的累計投資應該超過了30家,實際上大部分的投資在2019年就投完了,後面就沒怎麼投了。

丁丁(黑芝麻智能科技產品副總裁):大家好,我是來自黑芝麻智能的丁丁,剛才黑芝麻智能CMO楊宇欣也有介紹,我們主要是專注於車規的高性能SOC的晶片設計公司,自動駕駛的晶片也已經在全面量產。今年我們也推出了一個比較有差異化的產品,就是跨域融合的晶片,我本身是在黑芝麻智能做產品方面的工作,規劃一些產品,以及整個市場和業務方面的工作。

王政(加特蘭微電子汽車產品線總經理):各位嘉賓大家好,我叫王政,來自於加特蘭。剛剛陳博士已經做過關於加特蘭公司的介紹,我再多提一句,加特蘭還是一個致力於用CMOS技術做毫米波雷達SOC的公司。

很多年前在毫米波雷達剛剛開始應用在車載領域的時候,更多晶片廠商在用砷化鎵或鍺矽工藝,我們是最早開始用CMOS技術研發毫米波雷達晶片的,這也真正讓毫米波雷達技術從以前只能賦能在高端豪車上面,到現在20萬元,10幾萬元的車都裝得起,這是我們在相關領域裡,最有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我們第一代的產品是阿爾卑斯SOC,已經有了大概超過600萬片的出貨量,第二代阿爾卑斯PRO的晶片,今年上半年全面給客戶送樣,目前已經在國內一線主流乘用車廠,包括零部件供應商都有項目的開發和導入。我們針對成像雷達的產品,也會在今年的年底按時交付給全球的客戶。

從整個產品布局上,我們從低成本的應用到頂層成像雷達的應用,都有完整的覆蓋,所以我們也希望把CMOS毫米波技術服務於全球的毫米波雷達應用,我本人是在加特蘭負責汽車產品線的管理,包括產品的定義、市場的策略、參考解決方案的開發,今天很開心在此跟大家進行交流。

花剛(高合汽車電子類生產採購總監):大家好,我是來自華人運通高合汽車的花剛,我主要負責所有電子電氣類零部件的生產採購工作。華人運通是一家致力於未來出行體驗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目前我們已經有3款車型推向市場,分別是HiPhiX、HiPhiZ、HiPhiY。

我們產品的特點契合今天的主題,單車晶片搭載數量非常高,因為我們在車上落地了非常多新型的應用。

舉個例子,我們第一次在車燈上引入了DLP技術,單車的燈上就用到了20多顆MCU晶片,在以往的汽車行業是難以想像的,這也同為整個晶片行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今天也非常有幸跟一些晶片合作夥伴共聚一堂,探討未來晶片發展的挑戰以及機遇,謝謝大家!

何捷(共模半導體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大家好,我是共模半導體的何捷。共模半導體是一個新公司,成立大概2年多的時間。共模半導體的產品主要是定位在高性能、高可靠的模擬信號鏈產品上,主要涵蓋了工業、醫療很多應用場景。

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規劃了很多汽車類的晶片。我們有一些特色的技術,可隨著汽車電子的增長,給合作夥伴帶來一些價值。

我本人曾是模擬晶片公司ADI在中國電源產品線的負責人,我們整個汽車產品線也是給ADI做汽車類晶片,還給北美安波福提供整套功能安全SOBFD電源管理晶片。雖然共模半導體是新公司,但是我們在這個行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今天希望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蔣漢平(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產品規劃部總經理):大家好,我是來自湖北芯擎的蔣漢平。湖北芯擎是2019年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成立的,整個團隊在2016年到2019年做過18核8納米晶片;2019年做了7納米車規工藝的智能座艙晶片和自動駕駛晶片;在2021年7納米車規晶片一次性流片成功;今年上半年,國內幾款旗艦車型都使用了我們的晶片。我們的7納米車規晶片,駕駛員和乘客都感覺不錯,從使用感知、流暢度、平滑度上來說,已經超過了國外的同類晶片。

我們整個公司員工比較少,才400多人,做7納米全流程的晶片設計是很複雜的事情。今年1月,芯擎科技登上福布斯2022新晉獨角獸榜單。

目前,我們正在集中力量做一款高端的ADAS晶片,因為公司的技術能力全部在高性能、高製程晶片上面,明年我們會給大家呈現達到200TOPS的自動駕駛晶片。

在功能安全方面,我們的晶片是國內首款通過SLD的流程認證的,是既有產品認證又有功能安全認證的,也是國際上首款在車上用LPDDR5內存的晶片,這些產品都是在量產過程當中。謝謝大家!

國內晶片企業新挑戰

金偉華:謝謝,我們先從生存現實的挑戰,給大家分享一下生存的挑戰。我記得在2021年,那個時候是疫情期間,大家都缺芯,都是車廠求晶片。上午主論壇也講了,現在是全球的晶片在中國降價幅度很大,有的是30%-40%。

國產晶片,據我了解,大部分都不如預期,包括市場推進、研發等。我是從投資的角度,大家從整車廠的角度,從細分領域的晶片廠商角度,談談這一年來你們是怎麼感覺到生存挑戰的?我先給大家從各個維度分享一下。

從投資的角度,看上去今年的整體宏觀經濟環境不是很好,在汽車晶片投資領域,初創公司非常非常少。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2020年-2022年三年的汽車晶片公司,新增將近1000家,MCU廠家就有大幾百家,今年馬上到了冰點。

還有已經拿到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後期融資的企業,今年融資都非常困難,即使是細分領域的龍頭,融資也非常困難,所以在我看來,汽車晶片的投資,大家都非常非常謹慎。

前幾年,大部分車廠都戰略投資投了很多的晶片,我們幾乎跟每個車廠都有很好的合作。我們投的晶片公司,大部分車廠也投了,他們像加特蘭一樣,會提早3-5年布局,其實今年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投資會傾向於細分領域的頭部,其他的企業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從資本的層面大概是這樣的,從市場的層面,全球的汽車銷量是下降的,中國是持平或者是增長一點。全球汽車的智能化提升了,但汽車晶片的銷售沒有什麼太大的增長,中國投資市場的情況也是這樣。你們從各自的角度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今年遇到的冰點和挑戰。

丁丁:黑芝麻致力於做高性能和大算力的汽車處理器。在缺芯的那段時間,確實對整個行業,從大環境的角度是有促進作用和幫助作用的,但是可能從細分角度來看,引入了一些海外廠商更多的機會,來看本土的晶片。同樣本土車廠在沒有缺芯之前,我們這樣大算力核心晶片,想快速地切入到真正量產汽車產業鏈裡面,難度比較大,時間周期會比較久,因為有了這樣事件的發生,確實給我們這樣的企業加大了一些推動力,也確實有了更多的機會。

從產品角度看,我們是做的是算力比較大的核心處理器,在開發、導入、市場化、產品化的過程當中,過去的3年里我們本身的節奏應該講沒有亂,外界因素有助力,但自己的節奏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在過去3年內比較能把持住的點,

這個東西不是像Pin to pin,像邏輯器件、模擬器件一樣,如果指標差不多,可以隨時做替換和切換的。這個產品導入本身,還是看產品的競爭力,再加上整體公司的品牌力,這些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總結,這3年我們在市場化和導入過程當中,包括在海外,有了更多的機會。

但是從本身的技術和開發,包括產品後續的規劃和創新的角度,我們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在走。實際上整個產業因為缺芯打亂原有的節奏,或者是加速了很多國產化的推動,但是實際上我覺得,這可能不是全面、非常深層次的促進作用。

因為像這種大晶片,整個產業鏈會很長,如果我們借著缺芯的這幾年事件的發生,真正推動我們整個本土產業鏈從車廠到需求,到Tier1,到晶片原廠,到合作夥伴整個生態能走得更近,才能真正把各個環節的效率提上來。

核心是本土產業鏈和以後全球化,或者是海外產業鏈能夠長線、有競爭力,現在單看一個晶片公司或者是單點產品,我們都不具備完全的領先或競爭能力。

如果借過去3年發生的事情,加速真正的全產業鏈融合,我覺得可能對未來的5-10年整個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金偉華:對,你把後面的未來之路都講完了。實際上晶片是非常非常難做的,其實我也非常有感覺,因為我們自己也投了大晶片。面對這樣的現實,我給你補充一下,你們現在有1000人,意味著要1年燒10個億,大家算一下挑戰有多大,多長時間,融多少錢,可以使毛利Cover這10個億,這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戰。

未來中國本土的供應鏈會形成,大晶片一定會有,那是誰?是黑芝麻,還是另外幾家?怎麼樣走過這個過程?至少你在上市之前,就一定要靠融資拿些錢,這些挑戰是要快速地推進市場,持續找到這樣的投資人,高效地研發,所以我想晶片國產化、本地化最大的挑戰是大晶片,所以的確有很大的壓力。

王政:我覺得其實整個缺芯的背景,至少對加特蘭來講,在2-3年前更多的還是助益。我們一定程度上在供應鏈上提前做了布局和保障,過去幾年中加特蘭的產品並沒有出現缺芯的情況。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更多自主品牌的乘用車廠導入的過程當中,也會變得更加順利。

其實拿到定點是我們最終要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看到了國產的自主品牌在缺芯、供應鏈自主化這些背景下,車廠可能更加願意去選擇一些國產的品牌,但是實際上我們真正要拿到定點,他們對我們的要求並不會比在歐美競爭對手更低,反而可能會對成本要求更高了,所以我想對我們的挑戰可以歸結成兩個方面:

一是整個產品力的打磨。因為隨著產品的量產,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發現,在客戶端出現了一些應用的問題怎麼解決,產品成本怎麼優化?這是加特蘭在過去的幾年當中花了非常多的精力打磨的一些事情,包括到現在600多萬片產品的量產非常穩定,包括整個成本也具備跟歐美大公司PK的能力,這在過去的3-5年當中,離不開我們在這一塊的布局跟準備。

二是整個國產的車廠車型的演變節奏非常快,也就是說他們對於晶片廠商的需求疊代是非常快的。對於我們來講,挑戰就是怎麼樣更快地讓產品推向市場?這個在背後就涉及到了整個車規體系能力的建設。大家知道,消費類晶片可能一年出一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車規產品需要經過測試、驗證,包括設計考量,是非常複雜的。

那怎麼樣讓車規產品也能夠跟上目前國內的乘用車企業需求的疊代速度呢?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們在生產環節、設計環節都做了非常多的冗餘設計,包括流程的考量,花了非常多的力氣,走了很多彎路。

我們在3-4年當中,連續有3個系列的產品同時推向市場,離不開在這一塊的準備。在這個特定的環節當中,我們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但是我們的目標並沒有變。就加特蘭來講,我們不只是想做一個國產替代,還是希望通過車規體系的能力建設,對車規產品不斷地打磨,最終能夠讓我們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能夠做到非常領先,所以這些挑戰,我們也認為是成長過程當中必經的階段。

花剛:從整車廠的角度看挑戰,第一個持續穩定的供應是非常大的挑戰。大家都知道,過去一年多是怎麼過來的,但是供應的挑戰也是很短的事情,幾個月之後,立馬進入到了另外一個狀態,就是過剩。目前已經面臨了大量的砍單和呆滯,呆滯出現了以後,一些國際大廠也是急著往外清庫存。

往外清庫存的同時,不但有各種手段,還伴隨著降價,其實這些情況擠壓到了國產晶片的生存空間,所以對我們國產晶片供應商來講,成本一定要嚴格控制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千萬不要浪費。

前兩年給大家帶來很好的機遇,過去主機廠面對供應商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說換個國產晶片,幾乎是不可能獲得批准的,但是面臨缺芯的時候,在面臨供應出問題的時候,往往是大開綠燈,很多國產晶片供應商,也因此獲得了一些產品落地的機會。隨之而來的幾個月之後,晶片企業已經面臨成本以及價格的挑戰。

另外,從主機廠的角度來講,整車市場上價格戰愈演愈烈,整車成本也不停下降,這些成本的壓力很快會通過一級供應商傳遞到晶片供應商身上,這是沒有辦法迴避的事情,所以說對於國產晶片供應商來講,生存的空間會被越壓越小,對成本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就講這些!

金偉華:謝謝,剛才花總站在主機廠的角度,非常理性地給你們一些建議。最終不管國產化的目的是什麼,除了供應鏈安全以外,主機廠要的是好的晶片,是性價比好、可持續的晶片。

何捷:汽車行業對於晶片企業來說,其實挑戰一直存在的,可能前兩年是特殊情況。為什麼那麼多企業在以前不敢進入汽車行業,因為晶片本身就是投入高、回報周期長。以前汽車產品開發周期就是4-5年,在這期間你要和整機廠深度地綁定,才會有晶片出來,過兩三年出來才能上量,這個周期一直存在。

過去兩年,打開了一個窗口,讓大家覺得這個行業那麼容易,所以那麼多企業在做。現在市場回歸常態,回歸到本質。我們還是要理解機遇是什麼,未來怎麼在自動駕駛、電動化這些新增的市場上,怎麼練好內功抓住這些機遇?

今天上午,還有一個車廠接洽我們。前兩年,只要有晶片,你就是Plan B,車廠兩家都會用,今天上午車廠的口徑都變了,質量要好,還有很多擔心,其實這就是市場正常的調節機制。

金偉華:謝謝。

蔣漢平:因為我們是做大晶片的,實際上今年我們感覺是一個機會。我們主要做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我負責晶片定義和架構定義,去年、前年和各大車廠聊功能需求的時候,各大車廠就會海闊天空,認為前景一片大好。和MCU不太一樣,這種晶片需求差異性特別多,普遍會有這一代、下一代,甚至定製,各種各樣的說法。

今年跟車廠聊了以後,發現大家非常聚焦,省成本,儘量地挖掘晶片的能力,只要晶片做得穩定、可量產,你就有機會。

這對於大晶片的投入來說,實際上是巨大的成本節約。如果要用一個新的產品去應對這種需求的變化,應對整個行業的變化,燒錢的程度就會非常高。

行業永遠是產品力為導向,作為產品定義、架構設計、公司策略,當你的產品能夠有應變能力的時候,實際上行業的「危」就是你的「機」,這一點我們很清晰。

另外,我們的經驗和感受是,做大晶片的公司90%的人是晶片設計人員和軟體底軟人員,平均年齡37歲、38歲,去年我們的員工經常被各種先進企業挖走,挖一兩個,產生一個新公司。

今年團隊特別穩定,而且也特別認可公司的發展和產品的發展。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公司的穩定度更高,人員的效率也會高。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家集中力量做好量產,把晶片如規格地送給客戶,服務於車廠。

我覺得,晶片行業也許去年和前年並不是常態,也許今年以後才是常態,這種常態情況下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如何正常運作,才是見真金的時候。

把握晶片發展新機遇

金偉華(主持人):我們本想通過第一個話題就把「挑戰」從各個維度給大家分享。我想補充一下,要不然後面講「機遇」的時候,挖得不深。實際上講挑戰的目的是,車廠、晶片企業未來怎麼樣在車降價又「卷」的情況下,怎麼樣建立可持續的智能化的產業鏈?

全球的格局中,地緣政治在半導體領域重新有一個復盤,比如日本汽車和晶片的產業鏈有一個相對本地化的閉環,歐洲有一個閉環,美國有一個閉環,未來的趨勢中國肯定有一個本地化的閉環。

剛才我們給大家展示了,其實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跟整車廠的閉環,可能到2030年之前就會形成,還有六七年時間,實際上格局未來三五年就會形成。

今天上午講了新型的整零關係,其實大家是利益共同體,前一個話題是挑戰,包括市場的挑戰、進入的挑戰、資本的挑戰、規模的挑戰。其實這個挑戰,Timing未來還有三五年,本地化晶片企業如何發展壯大?中國的汽車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量,智能化配比率是最高的,這是機會。

在座國內晶片企業,怎麼樣在這三五年內上規模?讓車廠放心用,做到性價比好,又有創新,又疊代快,一定要有一個規模。所以這個過程當中,開發更快、更精準地響應車廠,可持續的融資,可持續的團隊,這些都非常重要。

上個話題說了挑戰,下個話題是機遇。未來之路到底在哪裡?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晶片會到1500億美元,現在是700多億美元,未來幾乎會翻一翻。

我們預測中國占三分之一,就會有500億美元。2030年會有500億美元,本土化比如30%或者是接近40%,就有200億美元,就是1500億元人民幣。

這樣一個規模是可以成就不少企業的,但是現在全球前十位的汽車晶片企業占了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額,在中國前20位的汽車晶片企業應該會占70%-80%的市場,市場規模會有1000多億元人民市,第二十位也會有二三十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那麼機遇在哪裡?

大家可以從晶片的角度,談談未來你們如何在這三五年內,或者是七年內,達到幾十億元的規模,大晶片可能有上百億元的規模?你們期望整車廠、生態鏈、資本如何配合?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丁丁:中國經過這幾年的變化,整個市場在智能化上也好,在電動化上也好,對晶片的需求量可以明顯看到快速地上升,我們希望以後在單車上有更多的計算節點,可以有我們相應的產品組合。

回到面對這麼好的市場,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快的市場,尤其在中國市場,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以更加務實的方法、高效地解決很多問題。在未來3-5年甚至5-10年的周期里,對這個行業里的每一員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回到做大晶片的角度,第一,我們自己的初衷或者出發點,會隨著市場的變化,也有不同新的跡象,但是做晶片行業本質上還是技術驅動的行業,所以我們還是堅守,秉持著最終的長線,錢該省得省,效率該提得提,產品力是第一位的,加上各方面的競爭力,最後慢慢形成品牌。做大晶片,如果能在中期甚至長期健康發展,這是我們最根本要守住的一個點。

第二,大晶片正好處於兩個產業的「環」里,一個是智能汽車的產業環,從車廠到最終用戶一系列下來;同時,這種大晶片又處在一個半導體本身的「環」里,晶片真正想在良率、成本、性能、功能上都能達到一定競爭力,要做的東西也很多。

除了我們堅定自己的晶片開發路線和技術方向以外,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兩個「環」裡面,如何把這兩個環的效率進一步提升,這才是最終在半導體產業和智能汽車產業里,能與世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時,是有競爭力的。

像歐美的大晶片,相對來說走得比較靠前。經過了這幾年的發展,本土的晶片機會越來越多。站得高一點來看這件事,實際上我們現在走的技術路線,無論是電子電氣架構,還是新的算法,包括未來車上智能化的變化,我覺得還是缺少創新的。

我們看到一些新東西,會迅速地把它搬到產業鏈里。但我們把從世界最領先的技術搬到中國,這個過程最快需要一年的時間,再影響到晶片,實際上整個循環周期太長了,不利於從車到晶片,真正形成競爭力。

在半導體的環里,現階段確實能解決性能上的問題,包括設計的核心IP、設計的神經網絡,可能確實在單點上、某些點上比國外好。如果大環境持續加嚴,把一個外設的IP拿掉,就沒法流片了。我們怎麼能帶動這個「環」裡面從工藝到Foundry,再到IP,這裡面如果出現一點點「黑天鵝」事件,都會有不良影響。作為大晶片,在未來十年,說得理想主義一點,我們希望把這兩個環都能真正地帶起來。

金偉華:謝謝,關於大晶片我想補充一些建議機會。單顆晶片可能100美元左右,毛利可能也還可以,但是中國現在應該有十幾二十家,在這裡我建議,包括車廠一起,應該要聚焦頭部的三五家,不要太多,讓他們真正地做強做大,要不然每個都這樣做的話,其實沒有這麼多蛋糕,謝謝。

王政:在我們看來,其實機遇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國內的機遇,這可能是一個基本盤。雷達是自動駕駛的輔助傳感器,其實大家可以看到,對於自動駕駛的理解,國內和國外不一樣。如果我們看國外像恩智浦、英飛凌,怎麼樣和博世、大陸一點一點地做寶馬、奔馳,你會發現,其實是有這樣的一個小圈子,一點一點地針對客制化的需求打磨、改進、更新。

現在我們也會有一個同樣的機遇出現,既然中國的自動駕駛和海外的自動駕駛天然有一些區別,那就一定有一些差異化的地方。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本土企業,天然有這樣的優勢,可以更加緊密地跟我們頭部的主機廠形成一些合作,能夠消化他們的一些差異化的需求。

好比剛才陳總講到的開門雷達,這個市場在海外並沒有看到,就是在國內先出來的,出來之後我們就會有產品更好地服務這些市場,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產品在國內把根基打得更紮實。同樣我們也會借著這股力量和趨勢,研發下一代更適合做這些應用的場景,這樣逐步把根基打紮實。

另一個方面,金總也提了有500億元市場在國內,還有1000億元市場在海外。對我們來講,感覺當我們的晶片在國產車廠裡面起量了之後,也被海外主機廠、Tier 1關注到。以前可能在國內大部分用的雷達是大陸、恩智浦、英飛凌的產品,現在國內有一些廠商的量起來了,產品力也不錯,因此有很多海外主機廠包括零部件供應商找到我們。

我想先在國內扎完根,然後勢必要把盤子擴展到海外。如果說能在海外一些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中立足,這是500億元後面更大的機遇。這是我的一些觀點。

金偉華:這一點我也想補充一下,雖然有廣告嫌疑,實際上我們是投兩方面,在1998年到2015年之前,投國產替代,2014年、2015年以後會關注一些全球的創新引領。我們很榮幸在天使輪就投了加特蘭,陳總是博士畢業回來做的,的確做到了在CMOS工藝全球的引領,這是很難得的事情,很幸運中國汽車產業鏈很快接受了它,才有今天,所以他們的理想更大,走到全球。的確在CMOS這個領域,加特蘭把全球那幾家卷暈頭了,因為加特蘭的產品推得太快了。

花剛:剛剛講的有點悲觀,當然在面臨挑戰的時候,往往機遇也藏在其中。我補充一下王總講的幾方面的信息,第一個機遇是需求不斷變大,雖然說2023年中國乘用車銷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可能2000多萬輛,考慮到單車的晶片搭載率是在持續上升,現在除了30萬元以上的細分市場晶片用得越來越多以外,現在15萬-20萬元區間細分市場,單車晶片搭載率也在持續上升,所以這個市場是持續不斷放大的,蛋糕慢慢變大,就看大家怎麼樣獲取更多的業務,這是一個機遇。

第二個機遇是汽車產業鏈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在中國暢銷的車型大部分是合資車型,是從海外帶過來的車型,往往代表中國的先進生產力都是最好的車型,但是眼下已經不一樣了,隨著新勢力以及自主品牌的崛起,我們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車型量在逐步地放大,在背後藏著商務上的機會。

過去合資品牌的車型,大部分都是在海外開發,是海外的供應商帶著海外的供應鏈在底特律、在狼堡進行開發,那個時候沒有我們國產供應商的機會,但是隨著自主品牌以及新勢力的崛起,我們誕生了一大批非常有競爭力、非常有技術實力的供應商,比如德賽西威、經緯恆潤,他們往往會帶著我們的一些產業鏈,在中國本土進行同步開發,這給大家創造了大量新產品落地的機會。

加特蘭就是我們的二級供應商,而且用下來質量也是非常不錯,也沒有任何的負面評價。對主機廠來講,沒有什麼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所以說綜合剛才講到的兩點,其實國產品牌機遇非常非常大,尤其是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我們的機遇越來越多,希望大家把握好機會,能夠撥雲見日,謝謝!

何捷:剛才幾位已經講了很多機會了,我非常認同。其實就是因為國內整車廠的興起和配套廠的興起,給了我們很多生態,就像以前日本有日本的生態,德國有德國的生態,美國有美國的生態,國內的上下游給了我們很多的機會,大家把功課做好,形成這個國內的生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蛋糕。

當然,因為我們有天生的優勢,靠著客戶近,可以用中文交流,以前要說德語、英語、法語,現在普通話就可以交流,效率非常高,所以生態的構建是良性循環。汽車產品是很難做的,只要我們本著初心,踏踏實實跟客戶一起把這個產品做穩定做可靠。

我覺得既然生態在這裡,每家有自己的特長,最終能把自己的優勢能夠嵌入到生態裡面,在幾千億元的市場中,站好自己的一班崗,就是我們最大的機遇了。

蔣漢平:從我們感覺,最大的機遇,還是創新的市場變大了,蛋糕變大了。其實從我們晶片廠商來說,我們經常找到一些方案的承接方,不管是Tier 1和生態,在很多年前其實多半是國外的Tier 1,現在到各大車廠看,它的研究院動不動就一兩萬人,從那裡可以得到非常多正面需求和正面問題,也是正面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就快速地讓晶片成熟,就是一個莫大的機遇,我覺得任何產品被使用、被提出需求,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另外,國產晶片也有優勢,特別是大晶片,優勢就在於效率,就是我們設計的效率,一個大晶片可能兩三年就可以從設計到晶片量產,車的量產。也許按晶片的某一個規格,卷不動國外廠商,但是按照某一個指定的需求和特定本土化的東西,我相信還是很有能力的。

金偉華(主持人):非常感謝,剛才說了挑戰,也談了機遇,最後每個人用一句話結尾,對未來的展望,或者是對行業有什麼建議,都可以。

蔣漢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機遇的時候,有風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逆水行舟的心態。

何捷:發揮好自己的特色,找到適合每個公司自己的基因,做擅長做的事情,和國內汽車行業的大趨勢緊密擁抱。

花剛:夯實基本功,一定會等到撥雲見日的一天。

王政:協作向贏,這也是我們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剛才丁總也提到了,整個產業鏈中我們只是其中一環,真的要把這個環閉合好,需要大家一起的努力。

另外一方面,剛才提到的一些車規體系的建設能力,對於所有的國產供應商來講,大家都同樣面臨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也可以非常Open地跟友商做探討,把車規體系能力快速建立起來,這個是我想分享的。

丁丁:我稍微有點焦慮,我覺得行業健康,才能產業健康,才能公司健康,抓住這一輪的機遇,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把整個的產業做到最具備競爭力,這個很重要,大家才能在這個環裡面都能成長。

金偉華:謝謝,我從資本的角度看,未來到2030年,我們跟車廠一起共同培養中國的前20強,培養中國可持續的汽車晶片產業鏈,謝謝大家!希望我們的分享,對你們有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e87490111f271d9e622af5afc6cf9e5.html